《大河报》:挖掘更多好故事 用心传播正能量

2016-11-14 17:59杨青李文红路红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都市报

杨青 李文红 路红

内容提要 新的历史时期,都市报该如何履职尽责、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48个字的职责使命?《大河报》近期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作出新探索,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 都市报 新作为 精准策划

勇救轻生女而牺牲的周口小伙胡浩强、陈庚,三入火海的南阳救人英雄王锋,寻找河南最美建筑,信阳籍战士打车还失主30万元,牺牲在马里的焦作籍维和士兵申亮亮,等等。2016年5月23日-6月10日,短短十几天,《大河报》连续推出十多篇让读者产生共鸣和鼓舞、取得强烈反响的正能量报道。这仅仅是近年来《大河报》在挖掘河南更多好故事、探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的一个缩影。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新的历史时期,《大河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不断调整办报理念,创新报道方法手段,探寻全媒体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报道的新途径,推出了一批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的精品力作,彰显了主流都市报的公信力和担当精神。

一、更新理念,让正面宣传成为重中之重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大河报》采取措施从“质”与“量”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正能量舆论宣传的“四个力”。“质”就是转作风、转文风,沉下心、下功夫搞好策划报道,提升采编质量,打造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量”就是有意识地多策划、多篇幅地报道社会正能量,挖掘更多的河南好故事,让立体的、大写的“好人”真正成为《大河报》报道的主角。

今年3月5日至11日,《大河报》开辟“文明河南志愿服务进行时”专栏,推出的5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了河南省志愿者和团体的风采,彰显志愿服务的道德力量,感受凡人善举的正能量,让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月中旬,《大河报》又推出“寻找身边的感动”系列策划报道,并在纸媒、新媒体发起征集,邀读者、网友讲述和陌生人之间的感动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传递给读者和网民。

作为河南主流媒体,挖掘更多的河南好故事是大河报人的职责所在;向中国乃至世界讲好河南好故事,是新背景下大河报人的时代使命。95岁仍坚持坐诊的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张效房,2016年3月被评为全国最美医生。《大河报》3月15日用3个版面的篇幅报道张效房的感人事迹。而对张效房教授的采访报道早在去年年初就开始了,《大河报》曾12次跟踪采访,刊发7篇报道、评论,用真挚感人的故事“捧红”了这位全国年龄最大的最美医生。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曾对《大河报》这组报道予以表扬。

还有,帮助多名新疆脑瘫患儿康复的河南仁医宋兆普,列车上救助老人起死回生的漯河护士李晓迪,登上联合国演讲台的柘城县打工妹王茜,抗癌19年坚守工作一线的郑州交警周永斌……这些不断涌现的河南好人、好故事,通过《大河报》的深入报道,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温暖、感动、鼓舞着无数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6月中旬,仅《大河报》AOl版上刊登的正面报道导读就达到106条,其中“神仙奶奶”“爱情双杠”“门外孩子”“最美医生张效房”“不朽青春”“为毒水壶正名”“三入火海英雄”等都形成全国舆论热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今年上半年,《大河报》共受到中宣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表扬9次。

每天都有温暖人心的善行义举,每天都有真善美的信息传递,每天都有《大河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成风化人为己任的匠心独运,这已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新常态。

二、精准策划,用心打造正能量精品力作

“凡事预则立”。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来自精心、用心、细心的谋划、创意。多年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和新的传播格局巨变中,《大河报》在设置议程、新闻策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认为,“正面宣传”同样不光要有满腔热情,还有一个“怎样正面”才能好看易读,才能有效传递的问题。在这方面,《大河报》力求做到通盘谋划,准确定位,精心实施,以确保正面宣传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同时,在策划时特别用心、有情,使报道更加接地气,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浙江平湖市打工遇见一女子跳河轻生,周口市沈丘县两名95后小伙儿胡浩强、陈庚奋不顾身营救,女子得救了,两名小伙儿却不幸遇难。得知这一消息,《大河报》在5月23日率先推出《把轻生女子救上岸这俩周口小伙却再没上来》的重头报道,还主动策划,组织记者赴英雄家乡采访、撰写评论、整合网友评论等,第二天推出以《不朽青春》为主题的系列报道。系列报道中有追踪《周口俩小伙的无悔青春》《跨千里急返乡邻家大爷为娃送行》《胡浩强、陈庚被追授见义勇为青年英雄称号》的通讯,有《舍己救人青春不朽》的评论、有网友热议《平凡英雄给我们最多感动》的点赞等。

这既抢占了第一落点,更注重多角度、全方位,与网民互融互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网友们纷纷留言:“他们是河南人的骄傲,愿两个小伙子一路走好”。更值得称道的是,《大河报》不局限于这一单个事例,而是深入分析,继而推出了《身处周口英模辈出之地,胡浩强、陈庚救人并非偶然》的深度报道,回顾了近年来周口这方热土出现的好人、英模,分析了周口英模辈出的原因。

整组报道策划及时,手段多样,由表及里,充分展示了《大河报》的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能力。

为了使“较硬”的扶贫报道“软着陆”,《大河报》还精心策划出“第一书记下乡记”系列报道。记者兵分六路,深入兰考、光山、郸城等6地采访,用朴实生动的细节、从百姓生活角度切入,写出了6位“马向阳”的双城生活。《他在朋友圈“招商”欢迎来投资大棚》《她曾出门带翻译,如今沟通无障碍》《他在本上还记着老乡的“小名”》《“他看我鞋烂了,特地带我去买新鞋》等6篇带着“泥土芳香”的报道于4月23日至27日重磅推出,从内容写作、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都接地气、打动人,达到了积极向上的宣传效果。

三、搭建平台,借力开好“正能量”活动快车

《大河报》今年以来充分利用在公信力、影响力方面的优势,凝聚各方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正能量活动,集宣传者、报道者、传播者、活动组织者为一身,使传播正能量的范围和内容更广、更深。

为搭建正能量宣传活动平台,《大河报》常年设有“文明河南我为正能量代言”等栏目,大河客户端上没有“文明河南”频道。2012年,《大河报》还联合多个公益组织,成立了中原爱心联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去年受到河南省宣传部《新闻阅评》表扬的“大河公益课堂”栏目,就是《大河报》联合多部门为读者和网友定制的服务,至今已经举办30多期,受到读者和用户好评。

今年5月,《大河报》第六次联合河南省慈善总会、浙江利群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启动大河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面向河南寻找100名寒门学子,一次性资助每名“利群阳光学子”助学金5000元人民币,帮助其实现大学梦想。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家乡、关注美丽的中原大地,今年5月26日,《大河报》联合河南省建筑业协会等部门推出“寻找河南最美建筑”活动,活动为期S个月,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活动,回应社会各界对城乡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期待,激发人民群众热爱河南、建设河南的热情。目前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四、主动发声,勇做舆论热点的引导者

面对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新格局,主流媒体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和昂扬向上的内容激励人心,敢于引导舆论,寻求和找到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因此,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是否正确,手法是否科学公正,报道产生的效果是否正面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能够主动发声,壮大主流思想舆沦,正确引导民情民意,《大河报》做出了有成效的探索。

今年3月,江苏省质监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份名为“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后经媒体报道转发,最终在网络中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毒水壶”事件。3月25日起,《大河报》对“毒水壶”事件独家进行了调查报道,分别以《这种壶烧水能把人喝傻?唬你的》《“毒水壶”变身记》等为题,连续三日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对网络中传言进行了大起底,从而揭穿了谎言、澄清了是非,弘扬了科学,告知了真相。随后几天,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真相也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而愈加清晰。为了对读者有个更加科学理性的交待,《大河报》经过10天辗转,最终与郑州机械研究院取得联系,4月13日下午,在公证员的见证下,《大河报》联合科研机构科学监测电烧水壶,7个品牌、8款电烧水壶的检测实验开始,用事实回应某地质监局的不便回应。4月16日,《大河报》以《电烧水壶到底毒不毒?看实验结果——自来水煮沸10遍未榆出锰析出》、4月26日《一把壶,一月调查,还你一个真相(主)本报记者北上沈阳请教中科院专家得出最终结论:电水壶可放心使用(副)》

4月11日,中宣部《新闻阅评》第153期以《大河报辨析“锰析出”传言为电热壶正名》对《大河报》从3月25日到4月初刊发多篇关于“毒水壶”的独家报道予以表扬。称赞《大河报》“盯住热点、主动出牌、调查严谨、解读专业,及时制止了一场大规模的‘换壶行动。”

再如,针对因北京警方公布袭击和颐酒店一女子的嫌犯籍贯所引出地域歧视这一网上舆情,《大河报》4月9日晚迅速组织了一组稿件,用评论的方式,通过大河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对这种现象予以抨击和理性的引导。纸媒于4月11日刊登《地域歧视让河南伤不起》《地域歧视岂能抢了新闻头条》《都来给地域歧视把把脉》,再次引导舆论。

五、融合创新,让正能量传播效应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媒体人提出48字职责和使命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履行这个职责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要在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习总书记要求“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大河报》近年来在媒体融合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整合多平台资源,7×24小时全时段、全覆盖、多终端矩阵报道,实现了传统纸媒公信力与新媒体及时、互动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

比如,在“毒水壶”事件中,3月25日,在纸媒推出报道时,《大河报》“两微一端”也及时推送,浏览人数超过百万。3月27日下午,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并推送大河报报道,一个多小时,阅读量已达“10万+”。渐渐地,网络中对“毒水壶”辟谣的文章,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传言帖”,网友从最初的恐慌、抱怨转向反思、建议。中宣部《新闻阅评》阅评员认为“此次关于‘毒水壶事件的报道,可称为互联网语境下主流媒体网络与传言之间的一次竞跑。”

再如,5月22日,大河报客户端先于纸媒推出南阳火海救人英雄王锋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5月25日,《大河报》纸媒推出整版报道《英雄三闯火海救人被烧伤,社会各界为他捐175万》。5月26同纸媒跟进报道《英雄妻子央求记者呼吁大家别再捐款了》。在这一过程中,大河报官博、官微、QQ订阅号等新媒体平台一直适时跟进,报道英雄事迹,公布捐款渠道,汇聚网友评论……深度融合,多屏联动,随时互动,立体化的传播,让救人英雄的形象更饱满,正能量传播更立体,效果更明显。

5月12日,由中原新媒体联盟成员“商丘教师团”发布的一篇名为“一张图片让所有老师都心疼了”的微信走红网络。该微信显示:一名小女孩站在教室门口,双眼露出害怕的神情,手不知所措地抠着门框,而教室内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在上课。经大河报纸媒、大河客户端、大河报官方微博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迅速变成当天新闻最热点,随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转发大河客户端内容,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专题的报道,展现了河南的良好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5月份,大河客户端头条区域就发布了至少28条正能量专题。

扛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媒体的责任,《大河报》在挖掘好故事、传递正能量系列报道中虽然得到了读者、网友的认可,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但我们深知,距离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厚爱还有很大差距和提升空间。探索全媒体语境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的新途径,《大河报》仍然在路上,大家将为此不懈努力。

(作者杨青是《大河报》总编辑,李文红是《大河报》总编室主任,路红是《大河报》专刊事业部主任)

猜你喜欢
都市报
在守正中不断融合创新——浅析温州都市报全媒体报道的路径探索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温州人都进来看看”——温州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海峡都市报》影像俱乐部会员作品选登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国内主流媒体中的新疆形象建构——以2012年《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