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朱 泓,张 春 博
(1.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
我国MOOC研究热点及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
赵 磊1,朱 泓1,张 春 博2
(1.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
运用科学计量学和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2012~2015年的教育类核心期刊刊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研究表明我国MOOC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MOOC的推介及关键特征研究、cMOOC与个性化学习研究、MOOC之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后MOOC时期的相关转变;研究趋势体现在研究范式、研究取向和研究热度三方面的转变;研究中存在深度不够、本土化创新程度不高、视域单一及应用推广研究缺失等不足。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未来我国MOOC研究需要回归理性,重视系统研究;拓展研究视域,探寻教育、技术、商业、制度及国际化的融合统一;重视应用推广的研究。
MOOC;研究热点;科学计量;知识图谱
如今,我国MOOC研究与实践已进入本土化应用创新阶段,把握这一机遇,理性应用MOOC革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信息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应然选择。而梳理我国MOOC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是基础性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本文应用科学计量学对CNKI数据库中的教育类核心期刊刊文展开分析,借助Excel 2007及CiteSpace 3.8等工具软件,探索文献分布的时空特征、主体特征及载体特征,并呈示MOOC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知识图谱,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为确保文献的质量与研究价值,本文将样本范围限定为CNKI数据库中的教育类核心期刊刊文。鉴于MOOC属于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的交叉领域,本文选择了《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4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中的所有期刊(17本),同时选择了教育技术学科的8本核心期刊作为样本来源。
在CNKI数据库中,我们将检索栏目定位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管理”,检索方式设置为主题检索,时间跨度为2008~2015年,检索关键词为“慕课”、“磨课”、“魔课”、“MOOC”、“MOOCs”、“cMOOC”、“xMOOC”、“cMOOCs”、“x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SPOC”、“SPOCs”,初次检索到400篇文献。经过逐篇浏览,最终筛选出251个样本。检索日期为2015年8月2日。
1.时空特征
就掌握的资料来看,我国教育领域的MOOC研究始于2012年,仅3篇文献。2012年后,MOOC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2013~2014年文献数量增长明显,从32篇增至135篇。截止8月初,数据库中2015年的文献已有81篇,其研究热度不可小觑。另外,我国MOOC研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北、吉林7个省市。北京以79篇居于首位。这表明我国MOOC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且高校规模较大的地区,在区域分布上有些失衡。
2.主体特征
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个MOOC研究合作链或学术团队,包括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为核心的“香港大学—华南师大—南京大学”合作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合作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及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合作团队、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这些学术组织主要集中在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及国家开放大学,以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为主。
3.载体特征
截止2015年8月,我国MOOC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三类载体:教育综合类期刊(5本)、教育技术类期刊(8本)与高等教育类期刊(9本),论文数量分别为26篇、172篇及53篇。显然,教育技术类期刊的载文量远高于其他两类期刊,这表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MOOC研究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最大,但由于自身的学科性质,未能带动其它学科的参与。
在CiteSpace中,将研究的时间尺度设置为2012~2015年,将时间区间设置为1年,分析项目为Keyword,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50,通过聚类得到共现图谱,其中包括127个节点,158条连线,Modularity Q和Mean Silhouette 的值均超过0.5,表明聚类是合适的。本文运用“tf*idf”算法自动生成了24个聚类,每个聚类采用关键词作为标签。在排除边缘聚类后,本文选取了10个核心聚类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图1 我国MOOC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我国MOOC领域的研究热点
1.MOOC的推介及关键特征研究
(1)MOOC的推介与述评(#4)
研究者分别从开放教育、在线教学、制度经济及文化战略等多种视角对MOOC的产生背景内涵、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意义进行了破解、分析与展望。例如袁莉等人将 MOOC置于开放教育、网络学习、高等教育全球化和预算紧缩的背景中进行分析,介绍了MOOC的主要运行平台和商业模式,分析了MOOC提供者和学习者的动机,进而讨论了MOOC在持续性、教学法、质量保障、考核方式和学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使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了MOOC以及高等教育日益开放的国际化趋势。
(2)MOOC的课程特征研究(#7)
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 具有四个特征,即“高校、教师、学生与投入的规模化;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教育理念的开放性;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数据挖掘的网络化;组织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的创新性”[2],并较为综合地运用了学习科学所倡导的人本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程序教学及有意义学习等教学设计原则,在学习经历、人脉关系和校友资源等方面对高校传统教学构成了挑战[3]。
2.联通主义MOOC与个性化学习研究(#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网络学习的规律,认为知识是一种组织而非结构,获取知识的节点往往比节点中的内容更重要。学习的过程就是“构建并贯穿这些节点”的过程,学习者可通过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使用网络工具探寻知识信息,与其他学科专家建立连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cMOOC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学习支持遵循了这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自组织性和教学者教学的他组织性,有利于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的个性化教学与学习的展开。
3.MOOC之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1)MOOC与在线教育的改革(#0)
cMOOC和xMOOC事实上为在线教育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前者提出了适合数字时代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认知过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后者借助互联网,引入商业模式,突破了高等教育的知识产业链,吸引品牌大学的介入,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运行模式”[4]。
(2)学习者特征研究(#3)
多数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MOOC的教学特色之一是通过对海量学习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探究学习者学习的实际状况、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与决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大规模学习群体中的自适应[5]。MOOC的学习分析功能有利于推动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同样面临困难与挑战。例如需要有大量的大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的分析者和管理者以及足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作为支撑,需要有开放数据的共享政策作为保障,需要在技术上实现对学习者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等[6]。
(3)MOOC对高校的影响(#8)
MOOC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人力资源及职能创新创造了挑战和机遇。一方面,MOOC推动了“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转变;教学结构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教师个体向课程团队的转变;传统行政化教学管理向信息化学习与课程服务体系的转变;高端文化教育的博弈与回归”[7],对高校的教务管理、教学方式、师生能力和教学质量评估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和信息化教学方式,重新思考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8];另一方面,对于普通高校而言,MOOC为其全新审视自身定位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从而推动其进行知识创新、学术创新、教学创新和教育服务创新,全面提升办学能力[9]。
(4)MOOC与教学改革研究(#9)
互联网具有两种基因:显性基因(免费与开放)和隐形基因(大数据和社会组织变革),MOOC是具有这两种基因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10]。例如MOOC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促进了教学学术范式的转变,将教学研究与教学产品研发紧密耦合,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向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的方向发展[11]。
4.后MOOC时期的相关转变
(1)后MOOC时期教学与学习的新样式(#6)
在后MOOC时期,MOOC的弊端日益成为讨论的焦点。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等教育机构已开始否定MOOC的一些教学原则,并主张使用SPOC等模式替代MOOC。SPOC是MOOC在大学校园的新发展,具有两种教学模式,前者是针对学校内部的混合教学,后者是针对小规模的在线教学,“既提升了大学的对外品牌效应和校内的教学质量,又提供了MOOC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既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创新了教学模式,又赋予了学生完整的学习体验,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12]。目前,浙江大学等院校对利用MOOC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思考与实践,已开展了基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沉浸学习及混合学习相结合的CH—SPOC、SCH-SPOC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2)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5)
此部分研究重点在于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包括优势探索、案例分析及模式设计等。李曙华等人通过对圣塔菲研究所的两门MOOC的研究,充分了解了MOOC环境中师生的教与学体验,明确了新型师生关系和跨学科教学团队的重要性,进而得出了MOOC与现实课堂深度融合的相关优势[13];罗九同等人从学习需求、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内容准备、实施和测量结果四方面对SPOC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从学生服务、教学设计和教师角色三个视角提出了MOOC应用于高校混合学习的启示[14];张立国等人构建了基于xMOOC的混合学习应用模式,并描述了主要环节,从而将其应用于教学设计和个案研究[15]。
(3)MOOC的本土化建设研究(#1)
如今,我国MOOC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MOOC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如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第二,课程建设和运营水平不高,平台功能有待完善;第三,缺乏与课程相关的配套服务;第四,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促进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建设、应用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服务等多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以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并为其从中获益创造条件[16][17]。
1.我国MOOC的研究趋势分析
本文通过Citespace生成我国MOOC研究演进的时区图,如图2所示。据此,我国MOOC之研究趋势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的“软”度高,“硬”度低。短短4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维度,我国MOOC的研究范式都经历了多重转变。这与高等教育学之“软科学”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
在研究视角上,经历了“推介述评→影响变革→本土创新”的转变;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文献述评→教学设计→案例跟踪→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转变;在研究对象上,经历了“开放教育资源→cMOOC→xMOOC→SPOC”的转变;在研究主题上,经历了“资源应用→在线教学→混合教学”的转变;在研究维度上,经历了“微观教学→中观管理→宏观政策”的转变。2012~2013年,文献的共同特征集中于MOOC的推介与述评,研究的基本方式在于通过对国外期刊、博客、报纸、报告的综述介绍MOOC的基本状况,再对其优势、劣势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论与展望;2013~2014年,文献着重讨论的是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价值,研究的基本方式是在案例介绍与逻辑推演的基础上分析MOOC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造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关建议;2014~2015年,文献的共同特征集中于后MOOC时期的教学模式以及MOOC的本土化创新,研究的基本方式在于通过教学系统设计、案例跟踪、行动研究与教学实验将国内外之优质MOOC应用于在线教学、课堂教学及评价教学效果,提出中国MOOC建设与应用的相关建议。
二是研究具有强烈的“应用取向”。如前所述,我国MOOC的研究对象经历了“开放教育资源→cMOOC→xMOOC→SPOC”等一系列的变化。2012年,研究集中于cMOOC,主要关键词有网络学习、开放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关联主义和cMOOC;2012年末~2013年,研究转向了以x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及影响,主要关键词有高等教育、开放大学、在线教育、在线课程、MOOCs、xMOOC等;2014~2015年,研究又转移到后MOOC时期的教学模式以及MOOC在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创新,包括课堂层面的混合教学模式、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以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教育政策,主要关键词有SPOC、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和对策等。由此可见,我国MOOC的研究受国际MOOC应用发展的影响颇大,是一个以“实践为驱动、实践为导向”的研究领域。
三是“研究热度逐渐冷却”,经历了由疯狂炒作向冷静思考的转变。根据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描述,MOOC的发展周期可归纳为:技术萌芽期、期望高峰期、幻觉破灭期、复苏成长期及产品成熟期。4年间,关键词的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变化,可见如今我国MOOC研究已逐渐告别过去的“狂热追求”,进入了“理性回归”时期。为此,2015年后,MOOC的发展将进入幻觉破灭期,这一阶段人们将会逐渐冷静下来,理性思考MOOC的价值,并开展务实的研究与应用。
图2 我国MOOC研究演进的时区图
2.研究思考与展望
(1)理性回归,系统研究
总体而言,我国MOOC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设计研究占大多数,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层次相对浅显;在研究内容上,部分文献翻译痕迹明显,提出的影响和建议多是对国外研究的借鉴,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度不高,研究深度和价值有待商榷。未来,我国MOOC的研究者应努力“从研究的参与者转变为研究的学习者,从注重个别课程的调查研究转变为注重不同学习情境的比较研究,从对事后分析的依赖转变为更有效的跨学科的实验设计研究”[18],充分把握MOOC的优势及潜力。在开放教育层面,将MOOC理念逐渐融入在线学习过程,通过深入的系统研究探索基于MOOC的有效学习模式和技术支持服务,推进中国MOOC的创新与实践;在教学改革层面,努力促进高校混合教学和学习实践,创新校园学习文化,提高师生的教与学能力、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管理层面,探寻MOOC常态化发展与维持的体制机制。一方面重视在线教育管理制度与政策,如开放学习数据的共享政策;另一方面研究MOOC与高校课程体系、学生日常学习有效融合的管理制度与模式,如“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制度。
(2)拓展研究视域
尽管本文样本来源于教育技术类、教育综合类和高等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所包含的教育研究类别较为广泛。由于MOOC的实质是“名校、名师、名课”的开放共享,为此“教育”是最顺理成章的研究视角。但MOOC本身又是教育学家的理论智慧、IT专家的技术智慧与企业家的商业智慧共同作用的产物[5],所以MOOC必定涉及到技术问题和商业问题。另外,MOOC“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兴起,表面上是个别名校名师的倡导与实践,实质上是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的,甚至可以说,起关键作用的恰恰是政府”[23],为此,MOOC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制度与政策环境的支持。MOOC是国际性的课程平台,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高深学问和高端文化,为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交流与竞争的平台,也为本土的民族精神与大学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国际化是MOOC领域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未来,需要在教育、技术、商业、制度与国际化等多种视域下探寻中国式MOOC的研究与实践。
(3)注重应用推广研究
教育技术学主要包括设计、开放、应用、管理和评价5个范畴。其中应用范畴分为媒体使用、革新推广、实施与制度化、政策与法规4个子范畴。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一直热衷于理论研究、设计研究、开发研究、管理研究和评价研究,却很少关注应用研究,虽然研究者在“媒体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此范畴的其他方面却未受到足够重视[20]。如今,我国已然进入到MOOC的本土化创新阶段,但仍收效甚微。若MOOC不能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决策者、教师与学生广泛熟知和接受,其研究成果之功能与价值则难以迅速得到体现,最终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厄运,无法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生产力。为此,MOOC应用推广研究是我国MOOC本土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研究MOOC应用、推广及革新的制约因素、成功经验、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及实施策略等问题势在必行。
[1] 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56-62.
[2] 陈肖庚,王顶明.MOOC 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3] 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3-21.
[4] 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5] 朱泓,赵磊.MOOC的创新特质之于高校教学路径的信息化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79-83.
[6] 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2-26.
[7] 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12-15.
[8] 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6-30.
[9] 马若龙,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0-26.
[10] 郭文革,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从MOOC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173-184.
[11] 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大数据、大变革——edX首门“慕课”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6):34-37.
[12]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13] 李曙华,李洋,桑新民.探索MOOCs与现实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系统科学与圣塔菲网络课程的个案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17-23.
[14] 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7):18-25.
[15] 刘静静,张立国.混合学习环境下xMOOC应用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5):9-16.
[16] 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97-102.
[17] 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0-85.
[18] REICH J.Rebooting MOOC research[J].Science, 2015, 347(6217):34-35.
[19] 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20] 张进宝,毕海滨.创新扩散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5):50-56.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MOOC in China
ZHAO Lei1,ZHU Hong1,ZHANG Chunbo2
(1.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MOOC in China are analyzed through Scientometrics and CiteSpace based on educational academic papers collected from CNKI between 2012 and 2015.The analysis has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research hotpots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OC, cMOOC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MOOC and reforms in the period of post-MOOC.And research trends involved changes of research paradigms,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research enthusiasm.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thorough research on MOOC, in the high level of domesti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variety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in the studies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It is necessary for domestic MOOC studies to refocus on rationality, systematic research, expans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exploration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business, institu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studies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the future.
MOOC; research hotspots; scientometrics; knowledge mapping
2015-05-19;
2015-12-1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EIA140421)
赵磊(1984-),男,辽宁绥中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zhaolei202@mail.dlut.edu.cn;朱泓(1963-),女,江苏江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张春博(1985-),男,回族,河北沧州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
G642.0
A
1008-407X(2016)04-0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