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方税负痛感指数研究

2016-12-06 05:25于佳胡红平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税收收入税负纳税人

于佳,胡红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湖北省地方税负痛感指数研究

于佳,胡红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税收负担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税收负担的合理与否,对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北省历年数据的纵向比较及与中国其他省份数据的横向比较进行税负痛感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偏高水平。在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征管能力三个方面对测算结论进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规范地方非税收入、严格执行“营改增”政策、提高基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民生支出,降低湖北省居民税负痛感,以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宏观税负;税负对比

一、引言

2005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一直在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名列前三。过高的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使得中国真实的税负痛苦指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国内外纳税人普遍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沉重的税收负担水平。然而与此相对的是,伴随着越来越大的财政支出压力,中国部分政府部门人员,特别是财税部门官员认为中国的税收负担水平实际上并不高,并且还有一定的上调空间。对于这一问题,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中国的宏观税收负担问题,但结论并不一致。

学术界传统的衡量宏观税收负担指标谈论税收负担问题缺乏实际意义,研究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了解某种口径下的政府收入与GDP这一比值背后纳税人的税收心理负担,即纳税人的税负痛感程度。[1](p82-85)目前学术界从税负痛感的视角研究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较少,对省级层面的税负痛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我国目前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省的人均收入水平、财政收入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将税负痛感的研究深入到省级层面十分必要。

国家十分重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了解地区宏观税负情况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研究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湖北省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67.0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长速度在全国排第七,在中部地区排第一,同年实现税收收入1873.11亿元,比去年增长16.7%,税收收入增速超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与之前年度相比,宏观税收负担有所上升。湖北省作为中部的重要省份,研究其税收负担水平是否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2006年)用传统的衡量指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湖北省地方税收负担状况,得出湖北省

地方税收负担相对较低的结论;课题通过分析影响湖北省地方税收负担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湖北地方税收负担水平的建议。[2](p15-40)

相对于传统研究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而言,税负痛感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庞凤喜等(2013年)构建的衡量税收负担的“税负痛感指数”,对湖北省居民的税收负担状况进行研究,为湖北省政府在保证税收收入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居民的税负痛感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湖北省经济持续发展与湖北省居民幸福感的稳步提升。[3](p71-75)

二、衡量税负痛感指标的确定

税负痛感指数是指纳税人对自身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与享受合意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状况的主观判断和心理痛苦程度。即税负痛感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税负痛感指数=居民的税收负担水平/居民合意性的公共服务。税负痛感程度高低的判断,不仅要考虑税收收入水平,还要考虑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用途安排和使用效率。税负痛感程度衡量的应该是纳税人对税收负担的心里痛苦感受,如果财政资金在政府手中比在纳税人手中,能更好地服务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居民整体福利的提高”等目标,那么,即使缴纳高额的税收也不会给纳税人造成超过心理预期的“税痛”感受。相反,如果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贪污腐败严重,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则即使纳税人缴纳很少的税额,也会因为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而倍感“税痛”的沉重。[4](p45)对当前湖北省居民“税负痛感”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湖北省真实税负水平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优化湖北省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使税收负担水平合理化,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受,为进一步促进湖北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借鉴“税负痛感指数”指标,以衡量目前湖北省税收负担水平。在反映地方居民承担的所有税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方面,地方财政总收入、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四个口径依次减弱。但是,由于上缴中央收入不属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范围,故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不适合本文的研究目标;此外,由于各地区政府基金预算收入的数据难以获得,而且此部分收入都有明确的支出对象,支出对象也不属于下文界定的民生支出范围,考虑到指标分子与分母的匹配性,政府基金预算收入不纳入指标较为合适。综合上述两点因素,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来衡量公式中的分子“居民的税收负担水平”最为合适。

对于分母“居民合意性的公共服务”的衡量,在统计口径中对于民生支出的范围尚没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各地的分类标准也不统一,选取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这四项最基本、争议最小、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支出,作为分母“地方政府民生支出”的具体内容,且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相对应,资金来源于一般预算收入,故选取“地方政府民生支出”来度量分母“居民合意性的公共服务”。因此,税负痛感指数的公式可以具体化为:税负痛感指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民生支出。

三、税负痛感指数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1.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的测算。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税负痛感指数公式,使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中的地方财政收支的数据,可以得出湖北省2007-2013年的税负痛感指数,参见表1。

表1 湖北省2007-2013年税负痛感指数

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民生支出由2007年的494.53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1741.52亿元。湖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7年的590.3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91.22亿元,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呈波动变化,2007年为1.194,之后开始下降,2009年降为1.018,之后反降为升,上升到2011年的1.186,2012年回落到1.110,2013年又上升到1.258,为这一期间的最高值。

2.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纵向比较分析。

表2计算了民生支出总计各年的增长速度,2008-2012年的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均处于17%

~26%之间,2013年增速降低,仅为5.7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在2013年的突然上升。表2给出了同时期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将其与民生支出的增长速度对比,可看出,2008-2013年期间,仅有2010、2013年的民生支出的增长速度小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在2010年和2013年转降为升的变化趋势。但从总体上看,2008-2013年湖北省民生支出增长率的平均值18.68%高出同期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平均值14.88%约4个百分点。可见,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在加大民生支出上的力度较大。

表2 2008-2013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民生支出的增长速度

表3计算了2008-2013年湖北省一般预算收入、民生支出和税负痛感指数的增速,其中2008、2009和2012年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速低于民生支出的增速,税负痛感指数较上一年而言均下降;2010、2011、2013年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速高于民生支出的增速,税负痛感指数较上一年而言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2、2013年湖北省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速相差不大,分别为16.24%、16.80%,而2013年民生支出5.71%的增速较2012年21.57%的增速,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造成2013年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的飙升。根据税负痛感指数的经济含义来分析,在2007年,湖北省公民为了获得1单位合意性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向湖北省地方政府支付1.194单位的税收成本,到2013年时,需支付1.258单位的税收成本才可以获得相同数量的合意性公共产品供给。

表3 2008-2013年湖北省一般预算收入、民生支出和税负痛感指数的增长速度

3.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税负痛感指数的测算及纵向比较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共报告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其中11个为东部地区,8个为中部地区,12个为西部地区。根据年鉴所报告的2013年度数据来计算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税负痛感指数,为了避免某一年度数据的偶然性,同时测算31个地区2011-2013年税负痛感指数的平均值,参见表4、表5、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地区2013年度的税负痛感指数与各地区2011-2013年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这两种测算方式的结论相似,故选取2013年度的税负痛感指数对各地区间的税负痛感进行分析。

从表4、5、6中可以看出,11个东部地区、8个中部地区、12个西部地区2013年税负痛感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032、1.091、0.938。东部地区的税负痛感指数依次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013年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为1.258,在8个中部地区中排名第二,略高于8个中部地区的平均值1.091;比11个东部地区2.032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要低38%,比12个西部地区0.938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要高25.44%。若将表4、5、6的数据合并后排序,可以发现,31个地区2013年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为1.366,湖北省1.258的税负痛感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第13位,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即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中部地区中处于偏高水平。

表4 东部地区2013年税负痛感指数和2011-2013年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

表5 中部地区2013年税负痛感指数和2011-2013年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

表6 西部地区2013年税负痛感指数和2011-2013年的平均税负痛感指数

四、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的成因分析

影响税负痛感指数的因素是多重的,可以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征管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经济因素。

在税收制度一定的情况下,经济是决定政府税收收入的根本因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都会影响政府税收收入的总量,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多,进而影响本文界定的税负痛感指数。

(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税收来源于经济,政府税收收入会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加。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税收收入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政府民生支出一般金额较大,民生支出的增长率会小于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因此,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税负痛感指数的测算结果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要高。

近年来,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经济总量相对较高。就地区生产总值而言,2013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4668.49亿元,在31个地区排名第9位,高于全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值20322.88亿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8个中部地区省份中排名为第二,

仅次于河南省32155.8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偏高水平。

就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而言,2013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9.8%,在31个地区中排名第10位,高于全国增速的平均值8.93%;在8个中部地区中排名为第一,处于高水平。就人均生产总值而言,2013年,湖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613元,在31个地区中排名第14位,略低于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值47047元,处于中等水平;在8个中部地区省份中排名为第一,处于高水平。

可见,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中部地区省份处于偏高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经济结构相对较优。

税收结构与总量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和税收的增长。要合理地评价一个地区的税负痛感指数,还需考虑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按照三次产业的结构分类法,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构成。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会影响该地区的税收收入的增长。

我国目前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流转税制和所得税制都对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实行大量的减免税政策。从GDP结构看,第一产业属于无税增加值,税种的税基与GDP中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对应,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民经济中的二、三产业,因此,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税收收入额也相应越高,提高了税负痛感指数。

从静态角度来看,在湖北省GDP产业结构中,2007-2013年第一产业平均占比13.8%,第二产业平均占比47.4%,第三产业平均占比38.9%,二、三产业平均占比之和为86.2%,即高占比的二、三产业会带来广泛的税源和高额的税基。从动态角度来看,湖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14.9%下降到2013年的12.6%,下降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由2007年的14.9%上升到2012年的最高点50.3%,2013年略有下降,为49.3%,相比2007年,仍然上升了6.3个百分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7年的42.1%下降到2012年的36.9%,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开始回升,为38.1%。即湖北省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4.9:43:42.1调整为2013年的12.6:49.3:38.1,产业结构呈现稳定的“二三一”格局,其中第二产业占比较高,接近50%,主导地位较为突出。

从上述产业产值比重有关数据分析,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由2007年的1.194上升到2013年的1.258,主要是因为湖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税收贡献率较低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税收贡献率较高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较快。第二产业较高的占比会带来该地区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从而引起税负痛感指数的提高。

表7 2007-2013年湖北省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表7显示了2007-2013年湖北省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减弱,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比重上升,2013年成为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有利于湖北省经济稳定快速地发展。

从分析的三次产业结构占湖北省GDP的比重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能带来较多税收收入的二、三产业占比之和高,能带来较多税收收入的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高,使得湖北省GDP在结构方面实现了优化和升级,湖北省GDP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湖北省税收收入总量和增速提升,从而引起2013年湖北省税负痛苦指数的提升。可见,2013年湖北省税负痛苦指数上升与其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是相适应的。

2.湖北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因素。

税负痛感指数衡量的是纳税人为获得合意性的公共商品而承担的税收负担,因此,政府民生支出的规模会影响到税负痛感指数的大小,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比例越低,税负痛感指数相应地会越

大。近年来,湖北省政府正在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武汉市为例,2013年武汉市政府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基础设施投资额为1301.14亿元,而同期湖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总额为4371.65亿元,仅武汉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就占据整个湖北省财政支出的29.76%。虽然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民间资本的融资,只有小部分来自财政的一般预算支出,但高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必然会挤占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

虽然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也属于纳税人的合意性公共服务范畴,然而这一特殊的服务给纳税人的合意性感受具有滞后性,且在建设期间会给纳税人带来与其实际效应相反的心理感受,纳税人心理上的税负痛感就会增加。此外,在纳税人在基本民生支出方面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特殊的服务的合意性要相对较低。因此,某种程度上,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增加地区纳税人的税负痛感指数。2013年湖北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8%,相比2012年的43.7%下降了3.9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湖北省2013年的税负痛感指数上升。

3.征管能力因素。

湖北省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不断提高自身的征管能力,通过加强征管促进了湖北省税收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湖北省的税负痛感指数。2013年,湖北省国税系统通过加强管理,堵漏增收,通过纳税风险评估体系评估增加税收共计20.85亿元,同比增长30.3%。通过普查调整弥补所得税亏损29亿元,其中自查补报税款6776万元;通过税收专项检查,对成品油、乘用车经销、房地产开发、医药经销等行业8300多户企业进行检查,查补的税收超过28.2亿元,同比增长3.3%。

同年,湖北省地税系统正式下发《全省地税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的文件,从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优化纳税服务、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强化税收风险管控、提升纳税评估水平、加强税务稽查、完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健全征管质量与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等十大方面来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减少税收流失,有效促进了湖北省税收收入的增长。

五、结论与建议

虽然不同的指标口径得到的分析结论会存在差异,但分析同口径和规范性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数据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数据,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上分析得出湖北省税负痛苦指数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偏高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征管能力、大量建设基础设施现状相适应的,因此,湖北省税负痛感指数处于合理水平,考虑到其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该阶段的特殊性,湖北省地方税负水平甚至可以适度提高。保持适度的税负痛感指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条件,而充足的地方财政收入又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在两者之中取得平衡至关重要。为此,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规范地方非税收收入。

我国非税收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源使用费收入、其他收入等。近年来,预算外财政专户的非税收收入,已经进行了收费征管体制改革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加强了财政专户的管理,为规范非税收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行非税收收入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非税收收入项目多、标准乱、资金监管不到位。政府除了向纳税人收取税款外,还向纳税人收费。要降低税负痛感指数必须规范非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应该和税收收入一样,应该为纳税人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的利益。因此,湖北省政府要对政府部门的非税收收入项目进行检查清理,进一步规范非税收收入的管理,对收取的非税收收入,也应有效率地用于居民民生状况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税负痛感指数,提高地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5](p8-12)

2.严格执行“营改增”政策。

“营改增”是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举措中的重要一环,实行“营改增”改革是为了避免全额征税和重复征税,总体上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对于中央进行的“营改增”税收改革,湖北省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第一,要高度关注,精心安排。湖北省财政、税务及其他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积极学习中央出台的“营改增”政策,以促进“营改增”的顺利推行。第二,要实地调研,了解实况。湖北省财政、税务部门要深入湖北省各市、县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

“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基层税务部门和企业等纳税人遇到的涉税问题,采取合理高效的手段,积极提供帮助支持,让各地顺利完成“营改增”改革的转型。湖北省政府部门严格执行“营改增”政策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水平的发展,降低居民整体的税收负担。

3.提高基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湖北省地方政府要提高基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性建设。湖北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经之路,但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的管理。湖北省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规划,有条不紊地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发生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质量不高、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建设资金被损失和浪费掉,要确保建设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价值。

4.加大民生支出。

湖北省地方政府要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纳税人为享受合意性的公共服务所支付的价格,评判税负痛感指数的高低,要看税收是否转化为纳税人能够享受到的民生福利。如果政府能够为纳税人提供数量多、质量高、能符合纳税人需求的公共服务,即使纳税人缴纳较多的税款,纳税人也不会产生抱怨情绪,在心理上并不会产生税负痛感。因此,要降低税负痛感指数,就应该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建立以民生支出为重点的财政支出结构体系,来降低居民的税负痛感指数,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指数。[6](p16-22)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推进教育的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贯彻就业政策;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四是加大住房保障的支出。

[1]周强.新税负痛苦指数分析及启示——基于中国宏观税负加权[J].人民论坛,2015,(05).

[2]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湖北省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湖北省地方税收负担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21).

[3]庞凤喜,潘孝珍.论税负痛感指数的构建及其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2).

[4]姚轩鸽.理性关注“税负痛苦指数”[J].中国税务,2005,(10).

[5]郭艳娇,寇明风.关于我国税负“痛苦”的理性思考[J].财政研究,2013,(03).

[6]徐敏,姜勇.我国税负痛感指数的空间集聚与异质性研究[J].财经论丛,2014,(09).

责任编辑 周刚

F810.423(263)

A

1003-8477(2016)01-0062-07

于佳(1988—),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胡红平(1991—),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税收收入税负纳税人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纳税人隐私权的确立、限制与保护
做大湖南省税收收入规模的对策分析
“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如何降低税负
国地税联合开办2017年第一季度纳税人学堂
服务于纳税人 让纳税人满意
各项税收收入(1994 ~ 2015年)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中国适度税负水平的估计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