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钢铁长城
——“武装力量与国家安全”论坛综述

2017-01-01 07:15唐梓翔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军队国家政治

唐梓翔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0433)

● 思想政治工作Ideological&PoliticalWork

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钢铁长城
——“武装力量与国家安全”论坛综述

唐梓翔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043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武装力量则是这个梦想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军政关系、国内外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议题都与武装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召开“武装力量与国家安全”论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政关系理论,对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武装力量;国家安全;军政关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政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军事过程。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武装力量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愈加密切。对二者互动关系的深入挖掘和科学探讨,关系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关系到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性质、路径与方向的定位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此,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政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武装力量与国家安全”论坛,于2016年11月20日在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举行。此次论坛既是年度军事政治学专家的又一次盛会,也是上海市社联学术活动月的一个重要项目,来自原南京政治学院、原武警政治学院、原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家军地院校和科研单位的40多人与会、20多位专家学者发言。

1 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这一论断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共同构成我国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指导着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我国国家安全的理论逻辑。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政治与国家安全教研室副主任张磊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安全的深刻思想,给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指导: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探索实现人类生存安全和彻底解放途径的政治学说;第二,未来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个体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将是一种高水平的人类安全的呈现;第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表现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观,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为区域性安全共同体的未来展望,它们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各类军事行动,构成了我国国家安全的实践逻辑。上海市党史学会陆旸副教授,对抗美援朝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经验、原则进行了梳理:始终坚持一个立场,即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正确运用两个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和灵活、互信、共赢原则;统筹处理3种关系,即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军事与政治的关系;着力提升4种能力,即国家综合实力、科学决策能力、军事斗争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这些经验和原则,对我们今天应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面临的挑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本世纪初,一些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是我国国家安全建设的反面镜鉴。军委装备发展部某基地政治处李英强博士认为,“颜色革命”实际上是一场政变式革命、是一场软战争,它的发生有四大主因:民众动员、族群矛盾、“中立”的暴力机关以及选举造成的政权虚弱。相应地,控制媒体、掌握军队、保障民生、加强政治整合力等方式,则是预防和抵御“颜色革命”的有效途径。如今,美国推动下的“颜色革命”对各国政权的破坏力越来越大,中小型或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将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如果缺乏正确的官方引导,原本对民主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社会资本”,则有可能被异化为一种“去民主化”力量。对我国而言,要认清国外非政府组织的“他国性”,也要立足政情,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法团组织的不断革新与健康发展。

(4)现代化武器装备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原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主任白建武教授认为,军事价值是武器装备最直接、最基本的价值体现,武器装备的军事价值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拓展的过程,尤其是武器装备发展对作战方式、作战理论、体制编制变革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武器装备与作战方式的关系,就如同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战方式。只要国际形势局部动荡还在发展,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涉仍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军事实力比经济和科技的作用更加直接、有效,武器装备作为军事实力重要扮演者的角色就不会消失。因此,必须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才能拥有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实力。

2 军政关系与国家安全

军政关系是国家安全政策的一个面向,是军事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题。就中国军事政治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范畴而言,军政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回答武装力量应该由谁领导、为谁战斗的问题,并阐明武装力量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当下的共生关系[3],为未来军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学理性资源。

(1)关注国外军政关系的理论发展。原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杨英博士认为,美国军政关系模式是西方国家军政关系的标志和典型代表,美国学界对军政关系的关注源于1941年拉斯韦尔的“卫戍国家”假设,这段时期,美国建立了以控制为重心的军政关系架构,但美国理论界却把关注重点放在军队的自治和放任上。这一导向的始作俑者是亨廷顿,他提出“客观文人控制”概念,其理论实质不是控制而是发展美国军事职业特性和军事实力。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展出一些矫正性理论:如简诺维茨的保安警察理论、萨奇先的新军事专业主义理论等。之后的某些理论已经开始拓展新的要素,如戴什的威胁因素理论、瑞贝卡·席芙的调和理论、皮特·费弗的委托—代理框架等。但总的来看,美国目前所有的军政关系理论都没能对军方的膨胀作出有效解释。

(2)注重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地位、作用研究。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李秋发教授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不仅是管理和协调军政关系的重要平台,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军政关系运行变化的标志性窗口。冷战后,不少国家建立了跨部门、跨领域、统筹协调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它对军政关系的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文官治军”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国家行政首脑处理安全事务的最高决策咨询机构,保证了总统及其任命的国防部长(文官)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但在一些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不能保证文官治军原则的贯彻落实,相反还可能助长军人政变或军人政权的产生。第二,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授意之下,从国家总体战略上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政策法规,并就重大安全问题进行议决。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赋予军队使命任务,指导军队建设发展。第三,国家安全委员会针对本国安全面临的重点问题制定政策与策略,既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独特作用,又要统筹协调,形成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整体合力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军政关系运行效率。

(3)对中西方军政关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的李东松,运用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对比了中西方军政关系的异同,并阐释出不同国家军政关系的本质及规律。第一,军政关系制度设计在巩固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实行政党轮替的国家,政党为了赢得政权,不断用利益换来军队对本党的支持,导致军队自我利益实现的愿望十分强烈。如战后日本军方势力侵蚀文人政府的权力、效力;而在中国,从革命年代至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始终有效保障军队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重要政治优势。第二,军政关系制度设计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西方国家标榜“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反而增加了军方与文人政府角力和交易的筹码。如在日本,政治家特别是右翼政治家对军事政策越重视,军事发展汲取的社会资源就越多;而在中国,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为把国防军队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三,军政关系制度设计在军事变革中的作用。西方国家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奉若神明,事实上,也可能导致军队过于独立而给国家主导下的军队改革造成很大阻碍。如日本改革后的自卫队却沦为右翼势力,成为日本“军政大国”的附庸和工具;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变革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对改革的顺利推进起了关键作用。

3 武装力量与国内政治

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武装力量的政治功能不仅包括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亦涵盖诸多维护国内安定的社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4]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武装力量在维持行政体制运作、保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安全等方面,发挥相当程度的保障作用,武警尤其承担着较解放军更多的维护国内政治安全功能,涵盖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援、海上维权、防卫作战等国家安全体系的各个领域。

(1)武警部队与人民解放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武警政治学院何燚副教授认为,武警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它诞生于人民解放军的摇篮,其发展壮大也与解放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武警部队与解放军在体制编制、职能任务等方面相比较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学界关于军队与武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警部队的历史沿革,武警部队与解放军的性质、建军思想、宗旨及原则,武警部队与解放军的职责,与解放军相比武警部队的特点,等等。而以上相关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著作和论文的个别章节和观点中,系统地从与解放军比较中研究武警部队的发展、性质、职责、任务以及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方面仍然是个空白,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保障国家内部的稳定与安全是武警部队的主要职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原武警政治学院讲师王启亮,阐释了有关国家安全视野下的现代武警战略。他强调,国家安全是国家建设的必要前提,没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包括国家政权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武装警察部队,既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全面改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危险对武警部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化武警”已成为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构成要件,必须站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看待武警部队的建设发展问题。在我国,武警部队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之下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要与时俱进地开展理论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增强社会公众与官兵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和改善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3)武警部队法治建设是当前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方面。原武警政治学院科研部政工法规研究中心讲师、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张浩认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武警部队法治建设需要注意:坚持党对武警部队的绝对领导既是最高的政治要求,也是根本的法治要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制约部队战斗力建设的矛盾问题,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应现代军队建设和任务要求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把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建立在高度政治自觉的基础上,实现法制规范与思想引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把我军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规范化、法制化,把改进作风纳入法治轨道,用法规制度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经验,使之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

(4)打击恐怖主义是武警部队的重要任务和常态化行动。原武警政治学院心理战教研室副教授赵娟认为,以“东伊运”为主的三股势力是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暴恐势力,近年涌现出的很多“独狼”暴恐分子,其实是“东突”“三位一体”攻心策略培养的结果。武警部队必须运用多种攻心手段配合辅助武力打击,其手段包括示形威慑、阻其行动,打击震慑、挫其意志,宣传攻心、争夺人心等。目前,虽然各种攻心策略取得了成效,但亟待创新思路、调整突破。总体上看,反恐是一场争夺人心的较量,反恐心理战着眼铲除滋生暴恐势力的深层土壤,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单纯武力打击的负面效应。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蔺春来副教授进行了补充,他认为战争与反恐不同,战争是用武力使对手屈服或直接消灭对手,而反恐背后更多的是政治逻辑和意识形态问题,武警对具体的或突发性的恐怖事件的处置当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武力威慑也有其局限性,若使用不当,很有可能把潜在的恐怖分子变成现实的恐怖分子,因此反恐要从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高度入手,使恐怖分子消除对国家的敌意,产生对政权的认同。

4 武装力量与国际政治

二战结束以来,军队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从事以暴力为特征的各类战争活动,而是随着国内外政治结构的变动不断进行职能的自我演化,并时常转变为国防和对外政策的辅助工具,甚至具备各种常态的国际政治功能。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5]。我军目前已经或正在拓展更加多元的国际性军事行动,如反恐、维和、人道救援、军事吓阻等。

(1)军队职能随着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变化而不断发展。李秋发教授认为,近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国际体系呈现出由少数列强主导和控制的“丛林政治”结构形态,它的最大特点是国际体系权力属性相对单一,军事权力成为国家权力构成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流,国际体系结构正在从传统的丛林政治体系向多体多元复合网络化结构转变,大国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协调、冲突与合作并存的“竞合”模式,军队作用不再是直接的武力侵略扩张,而是遏制战争、威慑对手、塑造国家发展有利战略态势,成为国际秩序中规制权的重要战略支撑。通过对国际形势发展规律的探索,李秋发教授还提出一个对未来国际关系结构的推断,即美国超级霸权的必然衰弱,与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和让渡。但杨英博士认为,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谈国际权力转移问题还为时尚早,就初级、中级、高级、超级这4个大国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现在最多只能算中级大国,离美国超级大国地位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我国海洋安全威胁决定了发展海军的重要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杨震博士指出,国内对于海军与海上安全的战略探讨主要分成三大种类:第一为无足轻重派,即认为中国在地缘上先天不足,无法发展一支强有力的远洋海军,实质上是把海军的发展排在其他军种之后;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发展海权是有限度的,只要具备保卫“四海一峡”的能力就可以了,实质上是将海军当作陆军、空军的附属军种;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依赖于海洋运输,随着海外利益的不断增长,中国有必要把地缘重心集中于海洋而非陆地,加快海军建设,这种观点现在得到了上层有关方面的认可。杨震博士指出,在作战能力方面,我国海军需要加强防空、反舰、反潜、反水雷、两栖战和对岸突击的能力;在装备结构方面,我国海军要在探测体系、通信技术和预警技术等领域进行发展;在作战理念方面,要从原来的海上拒止向夺取并使用制海权的观念转变。

(3)军事力量的海外运用是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职能之一。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专家顾俊指出,近年来,我军出色完成了各项海外军事行动任务,但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主要有:缺乏大型远程作战平台,战略投送能力不足;海外用兵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常态化要求;缺乏海外军事存在,支援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法律保障亟需加强;西方媒体主导舆论,对外宣传面临困境,等等。新形势下,要加强军事力量海外运用,主要应着力于建立健全海外用兵的体制机制、加紧发展远程机动作战能力、加强各种专业力量建设、增强应对舆论媒体的能力等。

(4)维和行动是我国军事力量海外运用的主要形式。蔺春来副教授根据自己在维和部队的任职经历,围绕“维和行动与国家安全”的话题谈到,武装力量本来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国家独占性的最主要的权力,但自从联合国作为一个超国家的组织开始在国际关系中广泛使用武力(即“维和行动”)以后,对于“武装力量的使用、限制和拓展”的相关研究便开始了新的实践,“国家安全”的概念也演变为更广义的“综合安全观”。他还强调,要注意一种特殊的武装力量,即雇佣兵和私营的军事公司,一般情况下雇佣兵不隶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谁给钱就为谁服务,这就是打代理人战争。雇佣兵的发展将会对传统武装力量带来什么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思考。

5 武装力量与意识形态

战争是一种透过暴力方式延伸政治往来的手段。因此,意识形态作为政治谱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对武装力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始终把政治建军摆在首位,无论谋划军队改革发展,还是指导军事斗争实践,做好武装力量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孙力教授,做了题为“本质的透视:意识形态话语中的武装力量”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今天学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普遍倾向于从上层建筑的范畴去讲军队、政党、国家三者的关系,忽视了将分析对象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相联系,而这一点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逻辑的一个重要基点。因此,他力图突破仅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谈武装力量,着重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角度对武装力量进行阐释。孙力教授指出,军队地位是和这个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有序性连在一起的,军队一定要和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和时代的生产力相耦合。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政治上是和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受阻碍的行政力量相耦合的,而资产阶级带来的现代化是和资本运作、资源配置连在一起的,资本和市场必然要求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秩序,必然反垄断、反专制,这种有序性(也就是韦伯说的“理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要求。因此,绝不是军队“应该”怎么样,而是“必须”怎么样,武装力量的逻辑一定要服从资本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和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资本主义的议会共和制、代议制、政党制,都体现了权力的分割,不能独占、不能专制,要形成权力共享来满足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对资源的配置,武装力量和军队也必须服从这样的安排,他们切断了政党和军队的直接关联,通过政党对国家政权的运作,通过把军队整合到国家机制当中来进行权力共享,西方称其为非党化。非党化、非政治化就是意识形态话语,其实背后是资本的逻辑、市场的逻辑、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小荣副教授则进一步以苏共和苏军教训为例,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忠诚教化是否能够保证政党和政权的安全问题。从苏联历史上看,单凭意识形态教育并不能完全保证高级将领的忠诚。这其中有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体制生态的影响,导致很多人离心离德;二是个人不得志,也致使某些高级将领在政变过程中迅速变节;三是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受教育者本身就不认可,更不会为之坚守立场。“8·19事变”之后上台的大多是苏共中央的高层,也说明这一事件在本质上仍然是借助了各方面不满情绪而推进的政变。薛小荣博士还澄清了某些学者对“8·19事变”认知上的偏差:第一,苏联军队的性质问题。从“二月全会”戈尔巴乔夫提出苏共要从国家所有政治组织、军事组织中撤出时起,苏军就已经从党的军队变成了国家的军队。第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问题。“二月全会”时,戈尔巴乔夫在宪法上就修改了国家性质,此时的苏联已经不是我们想象的社会主义苏维埃主义联盟共和国,而是苏联主权共和国联盟。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这给新形势下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安徽武警总队吴彬博士就“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固化与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从一开始都必须采用一套符合自身价值要求的话语体系,但话语在使用过程中会随着习惯性作用而发生固化现象。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思维固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曾占据着“正统”地位的词汇,使某些政治工作者习惯于使用这一套话语体系而未与新时代保持跟进,于是大量语汇逐渐被概念化为一个个符号,失去了原本的鲜活性,成为思维进步的桎梏;二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大量话语权,使我军在制定各种法规、制度时习惯于“参照国际惯例”“外军作法”和“外军标准”,如果处理不当,无形中就会使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渗透进官兵思维观念中。因此,我军必须保持警惕意识和清醒头脑,用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便于官兵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6 结 语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新军事革命大潮的涌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体制机制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武装力量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更为紧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一个统一、独立、自主的国家的强大军队,履行好保卫和战斗职能,担负起维护祖国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任务,始终确保政治合格、军事过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制度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将以一种制度性的方式呈现,而人民军队本身也会成为一个更加专业化与更加重视职能使命的组织。总体来看,此次论坛中既有观点的碰撞和争论,也在诸多议题上达成了共识,体现出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国家发展问题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1]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M]//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

[2] 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1).

[3] 李月军.“党军共生”背景下的多重实践——1927-1934年中共的军队政治工作与党军关系[J].军事政治学研究,2013(1):1-27.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BuildingGreatWallofGreatRejuvenationofChineseNation——ForumOverviewof“ArmedForcesandNationalSecurity”

TANG Zixiang

(Political Academy,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Realizing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s the greatest dream for Chinese nation, and armed forces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is dream. National securit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political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ideology and many other 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rmed forces. In the forum of “Armed forc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t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Marxist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people’s army that listen to Party’s command, win the war, and have a fine style of work, and for ensuring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rmed forces; national securit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 Party’s absolute leadership over the army

2017-06-09;

2017-09-0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12BZZ004).

唐梓翔(1991—),男,博士研究生.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2.014

E162

A

1674-2192(2017)12- 0059- 06

(编辑:张硕)

猜你喜欢
军队国家政治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