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刺”与“巨刺”之浅析

2017-01-15 00:21詹明明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刺法络脉灵枢

詹明明,韦 丹

(1.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 针灸科,湖北 武汉 430061)

缪刺与巨刺均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言巨刺,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缪刺则出自《灵枢·终始》,随后在《针灸甲乙经》中,也有缪刺法与巨刺法的专篇论述,而《甲乙经》之后,《针灸大成》与《类经》都有所发挥,比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缪,异也。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异其处,故曰缪刺,治奇邪之在络脉者也。……缪刺之法,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巨刺亦然,……”《标幽赋》中亦云:“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1 概 念

《内经》中最先发现缪刺之名。《灵枢·终始》中云:“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必为缪刺之”。而《缪刺论篇》更为缪刺专文,其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腧,命曰缪刺。”又曰:“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1]杨上善注云:“痛病在于左右大络,异于经络故名缪。缪,异也。”髎,《礼》大传:“五者一物批缪。”注:“批缪,犹错也。”此有交错的意思。指出了缪刺是病邪从皮毛侵袭于络脉后,从左流注于右,从右流注于左,上下左右不定,随络脉流注于四肢末端,不入于经脉或经腧,是邪气客于络脉时,针刺病变对侧的相应络脉(皮部有血络者),所采用的一种针刺方法。

巨刺则首见于《灵枢·官针》,其言:“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中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针灸大成》云:“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脉也。”指出邪气客于经脉,一侧邪气胜而另一侧发病,也有左右两侧彼此转移的,一侧疼痛还未消停,另一侧脉又开始病变。由此可了解巨刺是针对邪客于经脉的刺法,治疗取病变对侧经腧。

2 适应证特点

《素问·缪刺论》中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于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指出外邪入侵人体的传变规律从表入里一般是“皮毛”—“孙络”—“大络”—“经”、“经腧”—所属脏腑和胃肠。

缪刺与巨刺的病因均是邪气外客;“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其经焉。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指出缪刺的病机是“流溢于大络”而“闭塞不通”;“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指出巨刺的病机是“邪客于经”,故一个病位在血络,一个病位在经脉,同时也决定了其病势的轻重,即缪刺的病势轻浅,巨刺的病势深重。

《素问·调经论》云:“身形有痛,九候莫病,缪刺之。”《素问·缪刺论》中载:“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可知缪刺法适应用于身形有病痛,而九候之脉象及经脉未呈现异常或脉与证不符的情况。

《素问·调经论》云:“身形有痛……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指出巨刺适用于一侧肢体出现症状或体征时,仅对侧脉象有异常变化的情况。若同侧或者双侧均呈现病脉,则不能采用巨刺法,应在病侧或双侧循经取穴针刺治疗。

3 针刺方法

3.1 针刺手法

缪刺适用于邪从外受、病情轻浅、因络脉闭塞不通、病变多在皮腠的络病。《灵枢·经脉》指出:“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盛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邪客于五脏之间……视其病,缪刺之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素问·缪刺论》中云:“凡刺之数……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诸多经典原文记载,缪刺乃以浅刺、轻刺刺其血络,放血为主,旨在理血。

巨刺适用于邪从外受,病情深重,而邪已入经的病症。诸医家考“巨”为“矩”之本字,借喻“大经”、“长针”、“交互”,强调了长针深刺刺经及左右交错取穴。[2]故巨刺乃深刺、重刺刺其经脉、腧穴,旨在调气。

3.2 针刺部位

《素问·缪刺论》中缪刺法,治疗所取部位多描述是“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爪甲上与肉交者”,后世医家多沿袭王冰注为井穴的注解,亦有医家持不同观点。刘瑞华[3]认为,缪刺法所取主要是指(趾)端的络脉。而卓廉士等[4]认为,井穴只是在四肢末端或靠近末端的腧穴这个范围内的一部分。童伯瑛等[5]通过观察井穴缪刺法治疗经期头痛的临床疗效,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取穴太阳、率谷、头维,双侧取穴风池、外关;治疗组另取大敦、足窍阴。经治疗对比显示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故耳也是缪刺法常选用的部位。边静等[6]通过观察针刺耳穴放血配缪刺治疗踝关节扭伤,取得良好疗效。任有庆[7]为评价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对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面瘫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组和针刺组。结果显示: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对于贝尔麻痹的疗效确切,无论是临床症状的减轻还是面神经功能的改善,均与针刺治疗效果相当。

此外,《素问·缪刺论》亦有记载其他腧穴,描述为“内踝下”、“外踝下”、“然骨之前”等。廖志刚[8]应用缪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与常规针刺比较,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但缪刺法起效速度更快。

巨刺“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因属经病,故其针刺部位,包括四肢和全身躯干的经脉及经腧。巨刺法在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9]、肩周炎[10]、腰椎间盘突出症[11]、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2]、颈椎病[13]等病症,疗效显著。

4 临床应用

纵观现代临床文献,缪刺与巨刺的临床治疗范围多以痛症为主,有学者总结[14],巨刺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及其后遗症、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幻肢痛、三叉神经痛;骨骼肌肉系统病症主要包括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踝关节扭伤、落枕以及其他骨骼肌肉关节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痛症。此外,巨刺还可应用在冠心病、带状疱疹、胆囊疾病等疾病。

缪刺法临床上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方面较多。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面神经麻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面肌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包括踝关节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其他骨骼肌肉关节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痛症。

5 小 结

综上所述,缪刺与巨刺均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特点,但缪刺为邪客于络、病情轻浅,针刺手法亦轻浅,以刺络放血为主要方法,重在理血的针刺疗法;巨刺为邪已入经、病情较深重,针刺手法亦深重,以调气为目的的针刺疗法。

经络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为主体,络脉如网络连系着经脉、脏腑、四肢、胸腹等,故络脉病的临床表现也非常复杂,大概这也是临床应用巨刺法的文献数量远高于缪刺法[14]的原因。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找到答案,如缪刺法本身为泻法,《缪刺论》中介绍的各络脉的病症也应当为实证,而对比《灵枢·经脉》中十五络脉的病症描述,少有主症,虚实亦不相符合。再者,既为各络脉之病症,为何不取各络脉所属之络穴进行治疗等。故深入研究络脉病的病因病理仍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应用则应加强对巨刺及缪刺针刺部位、针刺手法及深浅度等方面的定量研究,进一步明确二者的选用依据,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2] 张婷婷.巨刺的源流及临床应用文献整理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学院,2001.

[3] 刘瑞华.略论“缪刺”与“巨刺”[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9):31-32.

[4] 卓廉士,杨国汉.试论水证可以缪刺[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57-158.

[5] 童伯瑛,董晓燕,赵建国.井穴缪刺法治疗经期头痛1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60.

[6] 边 静,王凤芝.针刺耳穴放血配缪刺治疗踝关节扭伤31例[J].中国针灸,1994(S1):77-78.

[7] 任有庆.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8] 廖志刚.缪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9] 李 莹,张中一,陈跃来,等.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1):7-10.

[10] 袁庆东,冯晓东,李 佳,等.巨刺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1):68-70.

[11] 彭 娟.巨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12] 洪金标,盛鹏杰,袁宜勤,等.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3):205-208.

[13] 潘宝键.巨刺液门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27(7):542-543.

[14] 王洪彬,李晓泓,宋晓琳,等.巨刺与缪刺临床应用文献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9):1847-1849.

猜你喜欢
刺法络脉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知识图谱分析*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