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探究

2017-01-24 14:03徐燕凌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学白居易儒家

徐燕凌

(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商丘 476600)

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探究

徐燕凌

(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商丘 476600)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时期,唐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标志着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白居易作为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与其说白居易是一个诗人,倒不如说是一位学者,本文将深入剖析一位深受儒家经典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的诗与儒家经典之间的联系,将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探究清楚。

白居易;诗学思想;儒家经典

白居易是历史上首位应用“诗文干政”思想进行创作的伟大诗人,在一个诗词文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这种大胆地表达个人政治观点的形式,是创新也是风险,让后世对白居易的研究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对这种思维以及表达形式给予褒贬不一的评价。深入探讨其表达内涵以及对其诗学思想进行追溯,来进行深入剖析与探究。

一、简要人物概括

(一)人物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将现实以文学形式展示出来,其文学作品中也透漏着对于政治的关注、对天下的关切,是一位具有胸怀的伟大诗人。

(二)任职情况

他出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因战乱颠沛流离,少年时读书刻苦,文化底蕴丰富。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元和二年十一月授翰林学士,后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因此多次被贬,得罪权贵,在朝中官至太子少傅,而后退隐,用诗文表达无奈和拳拳爱国之心。

(三)身后荣华

在其任职过程中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现在仍是作为景区供人们参观的,可见其受百姓爱戴。武宗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四)家庭状况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不同的处境与状态也能看出不同的品性。

二、嵌入历史背景探究诗学思维

现今的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一定的关于诗文的内容,进行诗文讲解时不仅强调背诵,对于写作诗人、写作背景以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都要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对诗歌进行分析。

(一)作品解读

最早的作品《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以讽喻为主要方式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我不想在这里过多地去翻译文章内容,但是其中渗透出来的心态和对天下大事的关切是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一个文学大家的强烈责任感。后来被人们熟悉的《琵琶行》和《长恨歌》中,其作品的艺术手法明显有抒情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对事件看法在文章上的深入,《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用诸多景物加以感情色彩,其中流露出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和产生思维上的共鸣。所以说不论是什么时期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白居易身上始终未变的那一份忧国忧民。

(二)诗歌类别

白居易的诗歌除了有心怀天下的与政治有关的内容,也有和陶渊明类似的归隐诗,用云淡风轻的写法写出心中的愤懑和无奈,表达了心境也契合了文人的心理,是其才华的结晶,也是时代下无奈的写照。

(三)经历分析

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在朝为官,受到提拔,多次写诗向皇帝进谏,抨击实事,也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而后因越职和被诽谤被贬江州,也就有了“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次被贬给白居易带来了很大打击,贬谪江州也成了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便直言不讳。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但是受到的不公和所处的境遇让其失去了行动的力量。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却也能恬然自处,过得相对来说是比较恬淡的。在苏杭任职时,因自身建议不被采纳请求外调,到任后积极进行实地考察,兴修水利,开凿水道,与百姓同甘苦,甚至在离任后也留下自己的俸禄,为当地建设贡献巨大力量。白居易的晚年过得并不安逸,将友人赠与的金钱全部捐给寺院,与友人志趣相投,游历山水,时刻践行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着实无奈。但暮年的白居易仍出钱为当地进行建设,却也体现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去世安葬在洛阳香山。

三、关于文学作品诗文思想的追根溯源

(一)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等被人所认知。

(二)诗学思想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其中重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在其一生中也是最好的体现,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对天下人负责,以一己微薄之力致力于国家建设,写诗亦然。其“独善”之心,是相对来说与儒家有一定出入的,但总体都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在上文有所提及。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这也是他超过同时期很多诗人的一个方面。他的诗歌理论中强调情感的抒发,强调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在《与元九书》中他也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总之就是通过对时事的针砭,对当朝状况的反映表达内心的看法与态度。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这也是其诗歌方向的一个局限性因素。

四、结合作品进行解读

首先,白居易出生在一个世代习儒的家庭中,对于儒家文化的了解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耳濡目染和接受的教育中巩固思维中的儒家文化。当时正值科举制度盛行阶段,深厚而扎实的儒家文化底蕴给了白居易“连登三第”荣誉的资本,考试范围以及所应用教材都是儒家的学说,更是说明了这位“大儒”的绝对实力。

接下来将分析白居易三次考试的内容,对其以后的创作方向和文化理念进行深入剖析。第一次进行考试的论述点为“礼乐制度”,要用儒家观点来佐证,对经典的把握与分析都是要进行考察的内容。第二次考试的内容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要求应试者对孔子学说熟练掌握并应用。第三次考试的考察点是“毁方瓦合”的论述,主要是想考察官员们对儒学的了解和处事的态度方法,白居易个人所专注的方向就是对于政治的把控,所以自然再一次取得好成绩。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对白居易“诗文干政”思想的来源和坚定做出了阐述,在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下,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仿佛儒家在他身上成了永久的记号。

《诗经》作为早期中国具有规模的诗歌总集,在写作手法和技巧内容上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概述,也对政治问题有一定自己的看法和解读,尤其是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具有教化作用和熏陶作用,放置于风雅比兴上,但是有些过分强调了讽刺艺术,批判现实。使得原本的诗歌的美感缺失和遗漏。

五、总结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争议,却值得被肯定的人物,他的诗作和文学作品无不透露出忧国忧民的大家思想,作品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产生动摇和变化。他是时代赋予生命力的伟大诗人,他是为政治为百姓而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一生的信条。与其说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来自于儒家经典,倒不如说是建立在儒家经典之上对时代的关注而阐发出的种种,来自于时代,也面向时代。他是精神上的巨人,也是时代下的伟人,纵观他的一生和他的文学作品,仿佛可以看到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人间的冷暖。将白居易诗学思想进行透彻的分析,我们也就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白居易诗学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和意义。

[1]刘文忠.正变·通变·新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10-20,60-65.

[2]查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0.

[3]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学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48-263.

[4]阮文校刻.十三经注疏:五十九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70.

J207

A

徐燕凌(1982-),女,本科,讲师,就职于永城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系。

猜你喜欢
诗学白居易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ART IN THE FIELD
背诗学写话
早冬
早春(节选)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