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那个秋天里的女人
——秋瑾》的女性主体视角解读

2017-01-24 14:03赵金科陈思瑶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秋瑾舞剧舞台

赵金科 陈思瑶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舞剧《那个秋天里的女人
——秋瑾》的女性主体视角解读

赵金科 陈思瑶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舞剧《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编创者以真实的历史人物“秋瑾”为创作素材,剧情选取秋瑾人生经历中具有鲜明象征性阶段,呈现了秋瑾为冲破封建社会束缚,外出留学归国以后“寻求解放,振兴女学”,提倡“放足运动”。编导站在秋瑾的女性主体视角来解读其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舞剧以“秋”的意境来贯穿全剧,以“鸟”的精神暗示封建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

舞剧;秋瑾;精神内涵

一、历史人物塑造

吴蓓女士在改编剧本《秋瑾》之时,采用去轻就重、化实为虚的艺术表达手法。在人物的取材上,秋瑾取自于中国历史中的人物故事;如第一幕表现少年秋瑾时,以读书作为着重点,在“学”的动作语态上,小演员们在凳子或地面上以手臂做出看书、写字的虚拟姿势,形象刻画出书童学习场面;在学堂学习环节中,动态塑造出她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形象,通过板凳为道具对比出小伙伴的学习状态,鲜明刻画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也凸显小秋瑾的机灵聪慧。除此之外,舞剧编创中注重整体性,虚实结合艺术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从序幕开始时秋瑾化身“秋叶”形象、东渡扶桑时“秋赋”行动力度以及巾帼倩魂的“秋风”精神,在结尾处“秋叶”形象又再现,全剧舞蹈意境得以再一次呼应。相较之下,舞蹈剧情结构则是一种跳跃性的处理,对此编导表示:“围绕对秋瑾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去着力,并不是泛泛表现”。

舞剧情节以舞蹈形式演绎历史,编创上运用大量象征性手法塑造主角形象。例如:第二幕,“秋赋—渡海寻梦”中。对秋瑾主角形象塑造,首先通过“宫女舞”“太监舞”等舞段以象征手法来烘托封建体制腐朽生活,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秋瑾冲出樊笼、东渡扶桑、留洋寻梦。回归之后,舞剧中秋瑾以一身白色干练的西装出现在舞台,在舞蹈动态上通过“探海”“搬后腿”等一系列技巧动作,如同暴风雨前海燕,舞美上运用大海为背景辅以海浪音效声,从视听效果上营造出秋瑾化身飞鸟自由翱翔的形象。从剧情展开中各舞段的舞美形象设置来看,深宅、海浪与水乡三个场域均能塑造出秋瑾婉约的性格与坚毅的精神。而舞剧中这些寓意化的形象,正是编导吴蓓女士从女性主体视角出发,巧妙地利用舞台舞蹈效果,衬托秋瑾在当时社会环境寻梦过程中勇于拼搏的独立性格。

二、舞台形象刻画

秋瑾由历史记忆转变为公众形象,经历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塑造。虽以不同形式演绎,其主题情感均围绕秋瑾代表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从中国封建社会的旧俗上来讲,用“缠足”来约束女性,一是让男性的封建统治社会对女性“三寸金莲”有一种畸形审美心理。二是满足男性主权背景下的性欲要求,用女性缠足扭曲生理呈现达到刺激目的,在舞剧《一把酸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蹈片段中均有表现。舞剧《秋瑾》的结构精妙,其将真实历史场景在限定的空间用舞蹈演绎还原,如:剧中秋瑾由孩童成长为少女过程中,对一切事物都伴有好奇心理。当初次体验缠足时,舞台场景中秋瑾靠坐床边,面部神情期待传达出孩童纯真的状态,似乎期盼着神秘时刻的到来。然而在白布缠足的那一刻,情绪陡变,不再是有趣新事物而是终身“噩梦”开端。被缠足后的秋瑾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为人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规训妇女的形象代表。此时的舞剧舞段中,秋瑾运用大量的手臂延伸、提压腕部与手指等力量型动作语汇,以此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在秋瑾抗拒之下,剧情中“母亲”道出缠足缘由:“傻孩子,女孩子当然要裹脚了,不裹脚谁还敢娶你”。在当今看起来荒诞无稽的言语,在历史场景中曾是一种真实而无奈的客观存在。

编导在处理情感性场面之时,两段主角的双人舞中,运用了两组不同画面作为场景表现。一组是秋瑾嫁给丈夫王廷钧时的情感表现:舞台中奢华的房屋建筑显示出夫家财力雄厚,而秋瑾坐在“门”里面与剧中男主角形成鲜明的对比。剧中秋瑾欲要离开床时被他用身体所阻挡,以舞蹈动作“大跳”来逃离。在表现“挣扎”舞段过程中,其反复以对抗动作来表达情绪不满。舞段结束之时,终究让秋瑾成为“依附”在男人身边的躯壳,女人被束缚映衬出男权主义,这也为秋瑾所倡导的女性独立埋下伏笔。另一组是秋瑾与徐锡麟的双人舞表演时的情感流露:从身体语言上表现出“允许身体亲密”的情感意蕴,男女双人舞段中较少身体的缠绕碰触,更多是一种同步进行指示性舞姿动作,这也更清晰地刻画出两者“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向。同时辅以舞美设计,道具“油灯”与黑暗幕布中海水颜色形成强烈反差,这盏灯在剧情中不仅代表了光明,还代表了温暖,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指引前行的曙光。动作的准确性与舞蹈道具暗示性均可以体会到编导精心搭配的构思,让人能够感受到革命志士追求民族复兴之路艰辛;而秋瑾与徐锡麟双人舞表演围绕这盏“油灯”展开,暗含出在革命情怀希冀指引下,二者将这种心灵上情感转化为一种崇高革命友谊精神。

三、秋瑾的女性视角与精神内涵

舞剧《秋瑾》编导努力呈现出女性主体视角,剧中表现出革命救亡情怀是其中亮点之一。在舞剧第二幕中以海浪背景,群体演员双臂朝上做出渴求姿态,在海浪幕布中映衬中,不断做出“鱼跃”动作。这种救亡情怀以“海浪”为意象,幕布上所出现红色“禁令”二字,鲜明的镇压性与禁止性政治符号,表明了异国他乡的革命志士在探索革命过程中,遭受清政府的镇压与阻扰。这一具有特定场景下的“符号”代表革命道路上阻碍,传达出主角的内心动摇与迷失,此时在革命挚友陈天华投海牺牲举动刺激之下,使秋瑾再次坚定内心:只有让众人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当时封建社会的下人们的旧思想。随后,秋瑾展开在“水乡”筹办学堂的行动,将自身对思想渴求的信念传授给广大女性,带领她们走出封建社会的思想枷锁。

秋瑾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忧患意识表现在“亲身文明教育以振兴女学”,她将这种思想转换为行动。以“报纸”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工具,将其广泛流传在当时的女性手中。舞者在舞蹈表达上,先有看报纸时双手抚摸纸张的小心翼翼的神态,再有围在一起相互分享内心喜悦的情感画面,“她们”被这一新奇事物所惊喜若狂,手中报纸的字里行间仿佛是灵魂寄存之处。秋瑾这一举动措施,影响非凡。然而革命的希望之火刚刚点燃,就被打压,当“报纸”在舞台上四处飘零,演员在舞台上“步履蹒跚”行走,可联想到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人们百姓苦难无人问津的情形。革命道路上的压迫,让秋瑾深刻体会到封建统治的腐败,再一次坚定拯救国家危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被迫”走上了武装起义道路,“秋瑾着男装、扮演男性社会角色的行为实践,使她走出深闺,走进广阔的社会中成为妇女解放的理论者和实践者。这是对男权社会的极大挑战,具有挣脱封建羁绊,重塑女性社会地位的特殊意义。”

在“秋风——巾帼倩魂”一幕中,秋瑾手上的“枷锁”在舞台上被红光所覆盖,几名衣衫褴褛的“革命战士”将一条十几米长红绸拉开,当红色在舞台中作为“悲剧美”铺垫颜色呈现之时,表明了革命运动失败的结局,红亮的舞台此时形象比喻着革命战士“血流成河”,突显出秋瑾武装起义的精神风采和就义气度。在舞剧尾声,编导通过划分舞台空间,以“回忆”的叙事方式综述主角秋瑾的一生。回望秋瑾儿时的聪明伶俐、与丈夫王廷钧的苦涩婚姻、在革命运动中的爱国行动、解放女性束缚的“放足”行动等种种情节,秋瑾的自由精神化作秋叶飘洒在“人间”,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舞台中漫漫秋叶落的场景与开场秋瑟首尾呼应。此时道具“鸟”的出现,形象地映衬出秋瑾所追求自由的梦想和对革命曙光的希冀。在秋叶散落的天地间,是梦想着女性精神解放的美好境界,她渴望像一只飞鸟自由地去追寻理想,那是女性进步和民族进步的明天。

四、结语

历史人物秋瑾“从关爱女性自由的身体出发”,用一个女人的智慧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推动女性“放足运动”。不惜放弃所有,渡海寻梦,与有志之士寻求反帝反封的治国之道,在面对腐朽体制弊端以“思维”与“行动”来试图唤醒世人的愚昧无知,用自我生命来引导女性自由和民族进步。舞剧《秋瑾》的编创上以女性主体视角叙事,让人感悟到秋瑾那种深沉的美丽和果敢的豪情,铸就了秋瑾遗言中“秋风、秋色、愁煞人”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献给女人的赞歌!

J723

A

赵金科(1987-),男,山东省聊城市,喀什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理论;陈思瑶:(1993-),女,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秋瑾舞剧舞台
百科全书舞剧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舞剧《瑞鹤图》剧照
作品集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