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教育视阈下开放大学未来发展路径选择

2017-02-23 18:13许文静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非主流广播电视学习者

许文静

(江苏开放大学 学科建设处,江苏 南京 210036)

非主流教育视阈下开放大学未来发展路径选择

许文静

(江苏开放大学 学科建设处,江苏 南京 210036)

开放大学是一种非主流教育机构,具有非主流教育的特征。历史上的非主流教育和主流教育之间总是在互相转换。无论是从未来的学习者特点、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特点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大学都具有未来高等教育机构的特点、应该成为未来大学的代表。为此,开放大学应立足于当前非主流教育的地位,着眼于主流化发展的目标,在提供优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确立开放大学特有的远程教育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学习支持服务建设,从而实现从边缘化生存到主流化发展。

非主流教育;开放大学;远程教育;高等教育

开放大学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强调终身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服务,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我国虽然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电视大学,却一直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开放大学。直至2012年,国家批准组建国家开放大学,我国才拥有了名义上的开放大学。随后,开放大学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试点专业和试点项目纷纷开始建设,然而我们的开放大学是否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否能够在未来取得长足发展呢?通过对开放大学非主流教育的特征进行探讨或许可以寻找到答案。

一、非主流教育和主流教育的概念界定

非主流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又称为个性化教育、另类教育,是和主流教育(mainstream education)相对的概念,是一系列与主流教育相异的教育和学习形式的统称。“主流教育之所以成为主流教育,并非代表着国家的或大众的教育目的而成为主流教育,而是相对于其他的或另一类的独立教育,这类公立和私立学校占大部分而成为主流教育。”[1]主流教育领域的教育机构往往奉行相同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相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实施相同或相似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非主流教育,与主流教育相异,种类较多但总量较少,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各不相同,教育方式和手段各异。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85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560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所有高等学校中占89.76%[2]。可见,普通高等学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绝大多数,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为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采用全日制(full-time)教学形式,按固定时间在学校上课,大多采用面授的教学方式。根据上文对主流教育的定义,普通高等学校由于绝对数量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主流”。教育部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开放大学应该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政府赋予开放大学的特殊使命,要求开放大学的主要教育对象是成人,教育方式和方法不以面授为主,而是“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这明显区别于占据主流教育地位的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模式、考核方法、毕业生质量体现的特点等,都与普通高校不同,或不完全相同。”[3]因此,开放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典型的非主流教育机构。

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格局来看,国家以政府为主导,对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统筹统治及层级治理的管理体制。以管理机构为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到各省市也是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同样是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将较多的资源给予了普通高等学校。此外,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适龄人口,这些适龄人口大多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高考制度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核心。在此背景下,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非主流教育机构和位于主流的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弱势”并不是非主流教育应有的特点,非主流理应代表着个性化,只有正确认识开放大学的非主流教育性质,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边缘化生存——开放大学的生存之道

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开放大学不同,我国的开放大学是在具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事实上是对广播电视大学的继承与发展。根据上文对非主流教育的定义,广播电视大学也是非主流教育机构,从基本办学条件来看,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类似,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经验或许可以为开放大学寻求生存之道提供参考。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高等教育需求急剧增长,短期内想要通过增加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来满足需求的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在此背景下,政府设立广播电视大学这种非主流教育机构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够以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的方式将高等教育输送到主流教育机构所不能触及的领域,即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为此,广播电视大学定位为面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入主流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人群,开设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由于定位准确,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就,“累计为社会培养了75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开展各种类非学历继续教育数千万人次”[4]。直到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仍是“全球在校学生最多、规模最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5]。

或许有人会说,即使广播电视大学取得如此大的办学成就,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倘若开放大学也采用边缘化生存的策略,是否也会重蹈广播电视大学的覆辙?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广播电视大学的边缘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时,我国普通高校的容纳能力与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广播电视大学这种高等教育形式受到广泛欢迎。但是,随着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高等教育投入,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逐年增多。同时,从1999年开始,我国又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这些通过行政手段迅速推行的改革措施使我国长期存在的高等教育供给紧缺状况很快得到缓解。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并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并迈向普及化,20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进入普及化阶段。广播电视大学因此失去了部分学历教育空间。此外,广播电视大学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远程教育优势,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而变得不那么明显。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起“网络教育学院”开始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即使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传统课堂中,新的教育与学习理念、新的教育与学习模式、新的教育与学习制度、新的教育与学习标准都在不断出现并实践。众所周知,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形式是与其他重点大学联合办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播电视大学仍然以这种依附普通高等学校的形式实施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面对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广播电视大学尝试改变,从原来的以广播、电视为单一媒介,逐步发展成为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从原来的以文字、音像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逐步发展为包含文字教材、计算机课件、网络视频等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库;从原来以教师教授和学生收听收看为主要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多样化交互式教学方式等。但是,可以看出,所有的改革并未直接针对其生存空间缩小的问题。近年来,非传统学生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加,他们大多为成年人,在职学习,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培养一种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一纸文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是,对现有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网站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就可以发现,它们仍然以实施学历继续教育为主,未能着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使其越来越得不到社会认可。

和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开放大学拥有了独立的学位授予权,摆脱了对普通高等学校的依附关系,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学历教育空间的收缩。加之当前正在不断增加的非传统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鲜有主流教育机构涉足,开放大学唯有坚持自己的非主流教育的特点,尝试为这些不断增加的非传统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才能给开放大学带来足够的生存空间。

三、主流化发展——开放大学的发展之策

能够生存的空间并不意味着足够其发展,开放大学想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仅仅满足于边缘化生存是远远不够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之间一直在互相转换。德国的柏林大学和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类研究型大学建立之初也都曾饱受争议,也曾被当时的主流教育机构看作异类,而如今回头再看,这类大学的成立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因此,开放大学未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开放大学现在还只是一种成立刚满四年的新型高校,生存尚不明确,何来主流化发展呢?

如今的世界,瞬息万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使得如今的学习者在学习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快速获取信息。然而教育领域的变革却远远落后于学习者的变化,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说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6]为此,在当前的主流教育中占据主导的传统课堂显然将愈加不适合未来的主流学习者,无论是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还是教育目的,都应该随之改变。作为促进信息技术不断变革的重要动力源,高等教育机构理应成为灵活、全面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形式的阵地。当前的众多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的变革大多还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践。在此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建设基础的开放大学具有引领未来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先天优势。此外,数量的增加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面,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地位、高等教育的功能以及高等教育作用的发挥都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意义也不再只是数量的增加,“今后的普及高等教育不在于注册人数,而在于参与和分享,即与社会大部分人,几乎包括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的全体成年人,密切相连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不再凭借传统的学院或大学校园,而是通过远程教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追求学位和学分,而是为了保持或改善其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或者为了自娱自乐。”[7]因此,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过渡,低层次学历教育的空间不断缩小;到了普及高等教育阶段,高层次学历教育和以就业培训、休闲教育服务等为主的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将持续扩大。而开放大学“开放、灵活、终身、全纳”的特点正好符合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从未来学习者的特点,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特点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大学都是未来最适合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的,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全球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迅速到来,“每所大学都应成为‘开放’大学,在空间上提供远距离学习的机会,在时间上提供在不同时候进行学习的机会”[8]。因此,开放大学不应仅仅满足当前非主流教育的地位,而应该抓住机会努力进入主流教育领域,引领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四、质量是开放大学未来发展之基础

作为非主流教育机构,开放大学不得不选择“边缘化生存”,而“主流化发展”则是设想中未来开放大学建设的理想状态。从“非主流”到“主流”,开放大学所处的地位会发生巨大变化。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与越来越普及化的应用,导致开放大学未来具有成为主流高等教育机构的可能。然而,置身于同样的社会中,开放大学所关注到的未来趋势,普通高等学校同样也意识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积极投入MOOCs大潮就是一个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开始实现在线化、网络化,曾经学习者不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种种限制,包括时间、支付能力、学习地点限制等开始消失。基于此,未来学习者能够从学校休学去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原来的学校或进入其他学校继续学习,甚至边工作边学习的教育形式将会被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所接受。当这种学习状态成为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共识时,高等教育机构的特点将越来越趋同,开放大学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可见,开放大学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当前的起步阶段,其最需要做的是稳固当前“边缘化生存”地位的同时为未来“主流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放大学也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只是和普通高等学校借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已。从高等教育的概念来看,“作为一种机构,高等教育是指一种以大学为主的组织制度系统,在其中每一个组织机构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体系和理念提供高等教育;作为活动的高等教育强调在相关组织机构中,学生进行高等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内容的高等教育意味着学生赖以进行高等学习的‘材料’主要是高深的学问;作为一种结果,高等教育则强调其目的性,即高等教育最终培养了什么样的人”。[9]目前,在机构层面上,开放大学已经具备了大学的建制,拥有了独立的学位授予权。但从其他方面来看,学生在开放大学的学习过程极为灵活,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个性化,很难用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为“高等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的自由和自主又带来一些问题,开放大学的学习者获得专业知识的时间往往比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慢,这就导致学生最终完成本学科或专业所有知识的学习时,曾经已经获取的一些知识已经过时;此外,开放大学面向成人以实施继续教育为己任,开放大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很难短时间内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学生的就业情况等数据,立即得到体现。因此,目前外界的普遍观点是:学生在开放大学的学习不能被称为“高等学习”,开放大学未能教授给学生“高深学问”,开放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之间存在差距。

为了改变外界的印象,开放大学应该奉行双重的质量标准。首先,在专业知识角度,开放大学奉行的质量标准必须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相一致,必须是一个社会和教育同行认可的、合格的、具备了大学水平的大学,能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学生在开放大学能够学习到“高深学问”。只有这样,开放大学才有可能“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的立交桥”[10]。换句话说,优质的专业教育是开放大学“边缘化生存”与“主流化发展”的前提。另外,开放大学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在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开放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开放大学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将会使这些学习者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高等学习”,这比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开放大学区别于且优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之所在。这些真正的终身学习者将会成为开放大学永远的“广告”,让开放大学能够顺利从“非主流”过渡到“主流”。

因此,在建设初期,开放大学需要在双重质量标准的引导下着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是开放大学未来发展之基础。

五、服务是开放大学未来发展之优势

从“非主流”顺利向“主流”过渡只是开放大学建设的第一阶段目标,未来开放大学还应该努力成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形式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的开放大学建设除了要关注质量以外,还应该找出自己在未来可以承载的特色之所在,通过建设使其成为开放大学未来发展之优势。

普通高等学校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改革的不止是传统的单一的校园和面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改变了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于培养不出杰出创新人才而饱受诟病的大背景下,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改革与创新会给普通高等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借助已有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淀,普通高等学校可以迅速步入“开放”之路。“开放”可以将普通高等学校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注重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学会分析问题、沟通交流、表达观点等,帮助学生为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化社会、全球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理念如何先进,向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如何优质,远程教育都只是一种教育途径,有效地信息技术支撑只是手段,远程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最终需要建立在学生学习活动和这种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正如上文提到的,如今的学习者都是“数字土著”,他们“向往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追求个性化,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信息共享”[11]。面对这些使用数字化时代语言的学习者,如果仅提供优质的资源,不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及时跟踪与反馈,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甚至学习的过程都很难发生。当普通高等学校还在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开放大学已经走在前列。开放大学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继承下来的,不止包括原有的办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已经建设完成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条件与目标,积极引导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制订学习计划和方案,使用学习资源,跟踪学习过程,进而弥补远程教育的不足。结合“数字土著”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与提高这些新型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使教育的结果达到最优。因此,当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实现 “开放”时,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将成为开放大学的特色,进而成为开放大学的优势。

为此,在当前建设的初始阶段,开放大学就应该意识到学习支持服务不应只是学生在开放大学学习的附加产品,而应将其纳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完善。不过,什么样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才能称之为完善?英国开放大学曾经提出,未来的理想学习支持服务应该是“要借助各种媒体技术,要倾听并提供反馈,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灵活(学习进度/方式),要有前瞻性和后补性,要提供教学辅导(包括面授辅导, 不能取消面授),要有个性化,要有连续性(不同课程/不同年级)”[12]。可见,学习支持服务的理念围绕着“人”,即是否“以人为本”,强调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围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方便等。由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只是为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各种平台,基于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支持服务都是由教师的教学、辅导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等活动组成,教师的学术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策略、职业精神等都将直接影响学习支持服务的成效。因此,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完善过程更多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促进开放大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1]黄晓星.从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谈起[J].茶座,2004(3):68.

[2]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7/06/content_5088866.htm, 2016-12-05.

[3]王一兵,洪芳.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当代高等教育演变和改革的大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教科版),2014(2):66.

[4]杨志坚.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EB/OL]. http://dianda.china.com.cn/news/2011-05/11/content_4190773.htm, 2015-08-15.

[5]陈丽.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

[6] Marc Prensky, 胡智标, 王凯. 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 远程教育杂志,2009(2):48.

[7] Martin Trow. 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C].Paper of the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roshima, May 31, 1998:1.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7.

[9]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9):2.

[10]刘延东.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7/31/c_112585686.htm, 2015-08-15.

[11]荆林燕.面向“数字土著”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2):23.

[12]肖俊洪.英国开放大学的学生支持服务评估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8(2):75.

Development Path Choice of the Open University in the View of Non-mainstream Education

XU Wen-j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The open university is a non-mainstream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has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features.In the history, non-mainstream education and mainstream education are always in the mutual conversion. Wheth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learn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demand, or from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open universities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should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uture university. Therefore, the open university should base itself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non-mainstream education, focus on the goal of mainstreaming development, establish quality standards for distanc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vision of qual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which to strengthen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construction, thus to achieve the survival from the marginalization to mainstream development.

non-mainstream education; the open university; distance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2016-11-28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研究——以开放大学为例》(2015JSJG591)

许文静(1985-),女,江苏淮安人,教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724.82

A

1008-469X(2017)01-0033-05

猜你喜欢
非主流广播电视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