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2017-02-24 08:2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生活化

杨 维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杨 维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化存在培育目标设立偏离生活、培育内容过于概念化、培育方法缺乏生活气息等问题。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利用平台载体的引领作用,借助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改革思政课考核方式等途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最终产生良好的培育效果。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日常生活化、具体形象化,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人们时时处处都能感知它、领悟它[1]。近年来,学术界从日常生活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果丰硕,但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命力、现实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就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大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生活体验为着眼点,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理性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情感、交往、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难题,为大学生的美好健康生活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价值

人的思想意识随着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亦如此,它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改变而发生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构建更好的日常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也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的人”“实践的人”的主体进行重构,重构人的日常生活,重构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们创造具有安全感、舒适感和亲近感的日常生活,绘就人们理想的日常生活新图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受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当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扭曲、道德滑坡等不良情况,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道德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选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穿透日常生活肤浅表面”提供先进的观念引领,并能将先进的理念带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弥合张力,并最终获得认同,进而产生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念等,让大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科学理性的日常生活习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上都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蕴含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关切,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理想诉求和共同的价值期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观念之间不断进行着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内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汲取借鉴其他异质文化的积极、进步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但同时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观念的侵蚀,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灌输和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需要,因此高校必须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消解其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局限,引领和提升其日常生活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不足

(一)培育目标设立偏离日常生活

“凝练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和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具有明确的价值旨归和目标要求。”[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之一,是在大学里引领多种思潮,帮助大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设立的培育目标与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日常生活、现实需要存在差距,并且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常常忽视大学生的思想、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需求,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二)培育内容过于概念化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往往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课相对较少,这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偏向理论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缺乏兴趣,甚至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而使得培育效果差强人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更强,有自己的观念、原则和喜恶,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注意培育内容与他们实际需求相贴近,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可根据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分别对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这样才能提升培育的效果。

(三)培育方法选择侧重传统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活实践,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但是,目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的主要方法仍旧是课堂教育,思政课的教材大多是理论知识的普及,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加上有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生活的气息,使得本来就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乏味,学生听课兴趣不高,便会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或者睡觉,甚至会出现迟到或者逃课现象。这样,通过思政课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变得异常的艰难,培育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不重视教学重视科研,上课消极,对讲课的方法和内容不进行积极地研究,不学习使用新的教学媒体,对学生缺乏耐心,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忽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课后对于学生出现的疑问没能及时解答。这不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很难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把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而提升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教育。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着力点

(一)立足日常生活来培育

高校要把生活化的校园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舞台,让学生在宿舍、教室、食堂、体育场等现实的校园生活世界中无声地获得教育;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把抽象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意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感知、理解、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大学生将这一价值观念转换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实践中获得升华和固化,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是一种大德。大学生既是德的参与者,也是德的建设者,更是德的推动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重抓德育,而德育应立足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比如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5]。大学生要把日常行为规范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乱扔垃圾,不铺张浪费,不假公济私等等。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中,可改变大学生原有的不良行为模式,让他们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升华为“信仰体系”。

(二)利用平台载体来引领

1.利用媒体平台

媒体平台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有力手段。高校要准确把握价值观宣传教育导向,运用大众化语言、多样化形式,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媒体之中,加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高校要创建日常生活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专题教育网站,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传播其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成果,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高校要加强对非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搭建网络互动平台,注重发挥微信、QQ、微博、论坛等“微平台”的作用,不断增强“三个倡导”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使“三个倡导”始终引领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世界。

2.利用实践载体

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寓抽象于具象之中,使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其具象化、生活化和常态化。高校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在校园内可设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主题活动,指导老师可从学生的接人待物、人际关系、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大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校外实践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开展红色旅游,让大学生在深入体验社会和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的同时,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怀。大学生的实习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高校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教育机制,让学生在实习中能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借助优秀文化来传播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抛弃传统就是丢掉根本、就是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可通过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大众化、多元化,让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可开设传统文化讲坛,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现实具体场景,结合具体可感“故事”,通过现场感知、领悟和升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成为大学生心灵的罗盘,而且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

2.发展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还能促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高校要让革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利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和重要节庆日开展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赴革命老区进行红色旅游,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代科技展览馆,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以真才实学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正能量。

3.借助文化产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在文化产品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文化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努力适应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力[6]。高校可以借助文化产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诠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采用图像、声音、音乐、故事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籍、音乐、电视剧、电影、电子小说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化产品中,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文化产品,并不知不觉被其中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感染,让大学生在欣赏文化产品时,提高是非正误的鉴别力,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回归生活,思政课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

目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理想诉求和共同价值期盼,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关切。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授课内容,把握时代步伐,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认真备课,课堂上认真授业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疑惑的问题,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方向。为保证并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把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纳入到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如:学生积极参加暑假实践、志愿者活动、红色之旅、勤工俭学、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给予加分奖励;学生在有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热爱祖国等积极行为也给予加分奖励;学生有论文抄袭、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为申请贫困学生救助金而隐瞒家庭实际收入、交友动机不纯等行为时要给予减分,情节严重时可以给予重修课程的处罚。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考核,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最终产生良好的培育效果。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徐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137.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0.

[5]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31.

[6]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8.

Abstrac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routiniza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the daily life. For example, the objectives deviate from life, with overly conceptualized cultivating content, and the methods lack vitality.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students’ daily life, make use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the platform media and the spreading function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 and reform the assess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order that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permeate in the students’ study, work and daily life, producing a good cultivation effec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ivation; routinization in daily life

(责任编校:舒阳晔)

OnRoutinizationofCultivating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SocialistCoreValueinDailyLife

YANGWei

(College of Marxism,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528000,China)

G641

A

1673-0712(2017)03-0113-04

2017-01-13.

广东省省级学校德育科研课题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2017GXSZ125);201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一流高职院校科研项目“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团队”(2017-KJZX041)。

杨维(1983—),女,湖南临澧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