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创新

2017-02-28 17:02辛晖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辛晖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分析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创新,以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商贸流通业 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概述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间,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商贸流通业同样位于低水平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商贸流通业缺乏发展活力,规模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商贸流通业也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78年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上呈现出两大发展特点:一是商贸流通发展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6.02%,远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平均发展速度(见图1)。我国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931亿元,首次突破30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名义增长率为10.7%,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为10.6%,相较于1956年461亿元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剔除价格因素,增长了近652倍;相较于1978年1558.6亿元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92倍。二是我国商贸流通结构矛盾突出,但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根据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的详细数据显示,依据经营单位所在地进行划分,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258999亿元,占总额的8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1932亿元,占总额的14%,但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率为11.8%,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率为10.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速度要快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速度;依据消费形态划分,商品零售为268621亿元,占总额的89.2%,餐饮收入32310亿元,占总额的10.7%,餐饮收入的年增长率为11.7%,商品零售的年增长率为10.6%,餐饮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快于商品零售的年增长速度。

商贸流通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使资源要素配置达到最优,从而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供需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在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落实到生产和流通环节上。需求侧管理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 “三驾马车”,与长期主导经济增长的需求侧管理有所不同,供给侧改革侧重于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这“四大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只有供需平衡才能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中,商贸流通业是具有其特殊性的“中间层”(见图2)。商贸流通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对于消费者来说商贸流通业属于供给侧,但对于生产者而言商贸流通业更倾向于消费侧。商贸流通业一端联系着生产者,一端连着消费者,是联结生产和消费之间最直接的桥梁。因此,商贸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劳动就业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国家供给侧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供给侧改革与生产型企业供给侧改革有所不同,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应注重发展现代流通业、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流通活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商贸流通业应积极引导消费朝着绿色、健康、智能、安全的方向转变。在实际的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中,一要保证产品生产流通中的质量,承担好商品流通职责;二要将消费侧信息反馈给供给侧,根据消费需求生产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浪费、增加有效供给。

商贸流通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差距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國商贸流通业一直以粗放型经营为主,依靠大量投入生产要素来实现规模扩大,缺乏对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视,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业呈现出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点。一是我国商贸流通以商品流通为主,生活性服务业比重过低。生活性服务与商品销售比重失调,是由于长期轻视生活性服务、重视商品销售造成的,这不利于我国未来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限制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二是零售业各业态发展不均衡。专业店销售下滑,超市、大型超市竞争加剧,而大型购物中心作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效于一身的综合商业体,在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方面显现出经营优势,但是,局部地区也出现了购物中心投资过热、过于集中的苗头。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城乡失衡和东西部失衡的问题。我国商贸流通资源主要集中在市一级,拥有相当数量人口和广阔地域的县城及乡镇地区的社会消费零售额只占到了37%左右。广大农村地区依然高度依赖“赶集”这种临时性商贸活动来满足消费需求,农民时常遇到“买难”和“卖难”的困境,这严重制约了城乡地区消费需求的释放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流通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商贸流通业是链接商品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职能是实现商品流通,以及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为主体,其占全部商贸流通法人企业总数的99.8%。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有限、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且大多数都是相互孤立的,缺乏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就导致在获取商贸流通信息方面,每个企业都只能获取到有限的、狭隘的数据,从消费侧传递到供给侧的需求信息也存在片面性和滞后性,造成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同时,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由于缺乏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且在发展规划中缺乏整体布局观念,导致我国商贸流通资源配置整体不佳,或重复配置,过度集中竞争;或出现资源配置的空白。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不佳长期存在,造成我国商贸流通业出现流通效率较低和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资本流动性差,年周转次数仅有2-3次,远远低于发達国家15-18次的水平,流通低效率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受到网点分布不合理带来的影响,中心城市的商品平均配送周期为3-5天,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农村地区由于网点缺乏,商品配送速度严重迟滞。在物流成本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历年发布的《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整理得到2006-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及其占GDP比重(见图3),图3显示我国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高达10.8万亿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运输费用为5.8万亿,占总费用的53.3%;其次是保管费用为3.7亿,占总费用的34.1%;管理费用为1.4万亿,占总费用的12.6%。从长期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以波动下降趋势为主,2006年该比重为18.34%,到2015年下降至16%,但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物流行业效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三)运营模式缺乏创新,竞争力不足

我国商贸流通企业以传统运营模式为主,缺乏创新且整体竞争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商贸流通企业起步较晚,早期运营模式多以模仿和复制国外成功经验为主,虽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企业缺乏创新基因,很少能在运营模式和业态上进行创新,无法将企业的增长模式由依靠要素投入为主转化为创新驱动。商贸流通企业缺乏创新的突出表现就是缺乏自有品牌,运营策略以低利润的价格战为主。据国际自有品牌制造商协会2014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零售自有品牌在我国市场的平均份额仅为1%,远远低于荷兰(32%)、美国(20%)等先进发达国家。二是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集聚式流通运营模式的意识和动力。商贸流通业不同于直接生产制造的第二产业,其业务开展需要依托商业网点和其他实体产业来进行,因此其发展势必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具有高度集聚的特点。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单个企业不具备提供全方位流通服务的能力,在资源和业务上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但我国绝大多数商贸流通企业都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试图追求商贸流通业务的地区垄断,拒绝通过集聚式流通运营模式创新来实现专有性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不仅造成了整个商贸流通行业的效率低、成本高,更在供应链上增加了供给侧和消费侧之间的商品流通成本,阻碍了改革的发展。三是商贸流通企业仍然以单独的线下渠道为主,未能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发展优势。商贸流通企业以传统的线下渠道方式来构建消费侧与供给侧的沟通纽带,存在严重滞后性,线上渠道恰好可以降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实现信息快速传递。但我国大多数商贸流通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和人才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建立线上平台的能力。

(四)存在技术短板,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亟待提高

我国商贸流通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商贸流通技术整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商贸流通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流信息技术整体应用水平低,商贸流通信息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我国物流服务企业中,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仅占到39%,而且大部分物流服务企业都不具有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高商贸流通业务的能力。此外,在物流软件应用方面,我国仅有不足10%的企业运用了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集成系统,其中商贸流通企业关于ERP的使用率仅为3%左右。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直接导致商贸流通企业缺乏对于信息资源的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商贸流通信息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开发利用。二是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标准,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性差。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信息化标准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间存在差异,加上我国尚未建立起高效、统一的物流信息化平台,上下游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渠道,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信息出现孤岛现象。

“互联网+”思维下的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创新

“互联网+”思维能促进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是因为“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存在共性和特性互补。商贸流通业和“互联网+”都具有连接属性,商贸流通业连接了供给侧和消费侧的信息流和物流,而“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的属性,“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进行融合可以增强和扩大商贸流通业的连接属性。“互联网+”是在虚拟层面的连接,侧重于信息流,其要进一步实现现实价值就必须依靠现实载体,而商贸流通业将是其不二之选。具体而言,“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整合思维、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将作用于商贸流通业的流通结构、运营模式、经营理念和交易体系的创新性改革。

(一)平台思维优化商贸流通结构

平台思维的核心理念是“开放、共享、共赢”,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多个群体连接起来,建立全面互联机制,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网平台具有完全开放性,可以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并引导用户参与进来,实现用户与企业间零距离交流。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且变化快速,单凭企业线下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渠道难以快速把握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更何况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其不仅需要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更需要了解生产者的供给信息,并将信息汇总、分析、传递,以发掘信息中更大的价值。因此,商贸流通业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时,需要运用平台思维构建高效、统一、共享的商贸流通信息平台,实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实现信息全面共享,包括信息纵向共享和横向共享。纵向信息共享,即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的垂直化传递,使生产更符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横向共享即整合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零为整,促进商贸流通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进而实现商贸流通业集聚式流通运营模式的创新。二是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平台将打破信息传递的时间界限,实现实时传递,降低因需求信息传递的滞后性而导致的生产浪费。三是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网点区域分布不均问题。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商贸流通信息平台可以突破空间界限,在需求集中地区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和线下网点结合的方式满足需求,而对于需求较为分散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来弥补线下网点不足的缺陷,最大程度上满足需求。

(二)整合思维创新运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商贸流通资源之间的联系加强,但资产存在形式的碎片化特点并没有本质性改变。因此,商贸流通企业要树立整合思维理念,将零散的创新资源汇聚起来,进行商贸流通业的运营模式创新。一方面,全面整合已有的线上线下资源、企业间资源、区域间资源,打造综合性的商贸流通服务框架,促使商贸流通企业进行集聚式流通运营模式创新。资源的整合将可以有效避免专用性资源的闲置,提高综合性资源的使用率,促进商贸流通运营业态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资源整合不仅仅局限于商贸流通业内,更应该跨界整合,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商贸流通企业掌握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具有渠道优势,跨界整合生产资源,建立自有品牌,将可以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信息价值,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此外,商贸流通企业运用整合思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整合全部商贸流通资源,亦可整合某一方面的资源,将某方面的商贸流通业务做深做精。如整合物流资源,打造第三方物流运营系统,为其他商贸流通企业和生产者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技术和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的物流成本,以实现物流业务的集约化和专业化运营目标。

(三)用户思维转变经营理念

用户思维的运用要求商贸流通企业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这是“互联网+”尊重人性的特征表现。一方面,商贸流通企业应该为用户不断创新服务,优化用户消费体验。传统的商贸流通服务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受到消费空间范围的限制,消费者不会对服务体验有太高要求,而只要求满足实际消费需求。但是互联网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商贸流通业网点的商圈服务范围,让消费者能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基于这样的前提消费者会十分看重消费体验,因此商贸流通企业注重优化消费体验是极具意义的,如京东提供“一日达”服务为其积累了良好口碑。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应该增强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充分调动用户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传统的商贸流通企业几乎没有与用户进行互动,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也主要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实际价值。其原因主要为:缺乏与用户的沟通渠道,传统的线下互动方式,用户积极性差,效率低且成本高;商贸流通企业管理者缺乏用户思维,不具有主动与用户互动的意识。在互联网时代下,沟通渠道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用户进行便捷互动。同时,用户消费习惯已经发生改变,消费前浏览网络信息已然成为消费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这就迫使商贸流通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与消费者互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

(四)大数据思维创新交易体系并降低交易成本

大数据思维在本质上包含相关思维、定量思维和实验思维,即“一切皆可测、可连、可试”。大数据思维的运用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一个完整的商品物流是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流通,再到商品消费,与之对应的是大数据作用下的信息流(见图4)。大数据技术对商贸流通领域海量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商贸流通企业和生产者,以优化生产和服务。对消费者消费数据和行为的实时收集和分析,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进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大数据技术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推荐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获取到这部分信息,了解自身的消费情况和未来消费趋势,激发其潜在消费需求。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利用智能终端获取到更多的市场信息,进而主动调整自身的消费行为。商贸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相应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实现为多方交易提供高效的、全面的实时数据交换,将消费者需求信息反馈给生产者,将生产和流通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有助于实现供需配置的动态平衡,形成高效的交易体系,减少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效降低整体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德章,张平.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4(5)

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3.贾晓燕.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4.贺建朝,蒋诚成.“互联网+”時代下基于逆向整合的商贸流通组织重构研究[J].特区经济,2016(2)

5.郭宇.“互联网+”时代重塑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6.贾晓燕.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4)

7.李刚,李翔飞.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8.王波.新常态下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5(11)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