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与分析

2017-03-07 05:47孟兆君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校园文化中学生

孟兆君

摘 要:从众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通俗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对中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做了简要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从众心理;中学生;校园文化;价值观念

从众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经常会按照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这就是从众现象,也称从众行为。中学生这个有着特殊主客观条件的群体,往往从众心理倾向较强,有可能同学们的一句话胜过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其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往我们简单理解为是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非系统、非正规德育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分析中学生的从众心理,以期帮助中学生群体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的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会处在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要求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关系中,因此就会出现从众心理。人类对社会影响的反应一般分为依从、认同、内化三种,比如遵守交通规则这种简单的行为。为了避免罚款,人们便会按照规定驾驶,这是依从。另外一些人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总是按限速驾驶,或者他总是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这就是认同。最后,人们遵守限速法规,可能因为他们相信限速的确很好,遵守法规有助于防范交通事故,以中等速度驾驶是一种理智的行为。这就是内化。具体到中学生这个群体,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害怕拒绝,渴望被大众接受

作为中学生个体,通常在校园内都希望能獲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及友好对待,害怕遭到拒绝,尤其当个体处于一个新的环境时,这种心理状况表现得更突出。当发现原有的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与新环境不相适宜时,自然容易从他人身上获取可供参考的正确信息,当个人的想法和做法跟所处同学中的其他人相同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符合全体规范行为的成员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而违反规范的个体将感受到群体的一致性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对偏离的恐惧。这种心理上的制裁,对身心正在发生剧变的中学生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为避免压力,得到认可,他们可以不讲原则,不问好歹地一窝蜂行动。屡见不鲜的哥们义气、打群架、搞恶作剧等,就是其典型表现。所以,个体为了避免遭遇非议和孤立,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往往会产生从众行为。

(二)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在人生阅历、知识、财富等方面的拥有量毕竟有限,难以准确定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外界的思潮、氛围具有较强的感受和模仿能力,如果个体的自信心再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例如,时下中学生的攀比风。攀比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吃穿、比排场、比玩乐等攀比现象,严重妨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再加之如果个体的责任心、进取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波逐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使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一般来说知识面窄、基础差、经验不足、阅历浅、成功感弱、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的中学生,更容易受众人意见的影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使自己的意见与行为表现得模糊不定,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三)群体环境的潜移默化

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当学生处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个人对事件的认识与群体对事件认识常发生冲突或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与学生的从众反应相关。一般来说,当差距太小时,学生个体不会感受到群体环境的威胁;而当差距太大时,则容易使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各方面独立性较强的学生怀疑群体行为的正确性。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做出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人的反应,那么就会大大缓解他所面临的压力,使其减轻心理负担,坚信自己的判断,从而削弱从众的倾向。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体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这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体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个体遵从群体的意愿。

二、从众心理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

适度、恰当的从众心理,是人类自身的心理反应,是个体依赖于群体的调适,是非常必需的。然而,过度、不恰当的从众心理,对于中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的主体独立性、开拓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是一种压抑与摧残,尤其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缺乏个体自主意识

从众心理会导致中学生独立性差,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全面可靠,不自觉以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依据,自我意识弱化,不愿和群体作对,不愿触犯众怒,不想被别人看成越轨者,一旦脱离群体容易茫然不知所措。无自我意识的中学生难以自控、自律,有可能毫不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就做出行动。直接表现便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高考激烈竞争中,可能引发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面对挫折和失落,造成心理失衡,影响心理健康。常见的心理障碍还有厌学、应试焦虑、孤僻、偏执等等。

(二)挫伤中学生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盲目从众意味着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从众心理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大家可以互相壮胆干坏事。这无疑挫伤了中学生用独立思想探讨真理的积极性。如果每个学生都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谨小慎微、裹足不前,那我们的国家何来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怎样实现伟大复兴?

(三)影响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功课读得好,全靠死记硬背;同学老师关系好,一点不敢违背……”这种传统式“乖孩子”的写照实则为缺乏独立主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即便内心不高兴也会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和老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我们都知道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对思维定式的挑战,许多科学理论的提出也都是对传统权威进行冲击。如果科学家们一味从众,不懂创新,又怎能让科学真理的光芒普照大地?如果文学家们一味从众,不敢进行文学创作,又怎会有红楼、史记的千古绝唱?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个个都被塑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集体失语模式。学生缺乏独立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教育面临着“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尴尬境地,岂不悲哉?希望我们的中学生要如列宁所说的:“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三、有效引导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如何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盲目从众,避免“皇帝的新装”悲剧在中学生的身上出现,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法是可行的:

(一)培养中学生的思考習惯,让“墙头草”不再两边倒

一些中学生的思维惰性严重,还有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在学习中,中学生脱离不了校园这个大环境,教师们应担负起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思考的职责,让学生们先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己见的好习惯。然后通过积极评价,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少讽刺,让学生产生愿意思考的心理和积极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对他人发言的优点吸纳,问题纠正,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二)增强自信心,克服从众心理

科学家爱迪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自信,才能卓有成效;只有自信,才能学会学习;只有自信,才能成功。中学生要想克服从众心理,就必须从树立自信心开始,要相信自己,强化自己,无论处在顺境逆境中,都要首先提醒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客观存在,要有正确的理解,知难而进,知困而勇,变落后、失败为动力,接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完善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做到不消沉、不气馁,进而取得成就。

(三)正确的家庭教育,合理引导从众心理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持久的影响,正如墨子所说“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中学生早期多与父母接触,所以价值标准和道德意识受父母的影响较大,但随着中学生独立意识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期控制与要求的管教模式,在孩子进入青少年的时候,已变得不合时宜。作为中学生的父母应配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逐渐放弃控制与约束,鼓励、支持中学生独立。同时,保持正常、积极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期望应合乎实际,要摒弃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品格,恰当施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正确的家庭教育才能合理引导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一味盲目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中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既要慎重考虑身边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体现自我的真正价值,使中学生的精神道德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辉.论个性化指导教学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9(8).

[2]陈家彦.中学作文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09(8).

[3]刘凤华.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6(3).

[4]韩华,郭兰.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校园文化中学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