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好古 且述而作

2017-03-07 05:47金蕾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贫困山区语文教师

金蕾

摘 要:《<论语>选读》由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以往必修有诸多不同,面临着新尝试,可借鉴的教学资料不多,《<论语>选读》教学对一线的语文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思考以及目前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从《<论语>选读》的教学要求、教学现状出发,就如何教学整理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贫困山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语言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教材的选编打破了一纲一本独领天下的局面,选修课程“横空出世”。其中系列5是“文化论著研读”,《<论语>选读》选入高中語文选修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之列。

《<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让学生有了正面系统地接触经典的机会。《<论语>选读》录用了《论语》中的174章,按不同的主题编排成15篇课文,主题主要分为治国、修身、教育、哲学。每则语录后附上了参考译文。课文最后还设置了“相关链接”栏目,围绕课文的话题,选取现当代学者对儒家思想和孔子其人的阐释评价,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思路。

二、问题的分析

笔者在本区的三所中学里进行了有关《<论语>选读》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这份问卷调查看,我们可以窥见《<论语>选读》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尴尬与无奈。

首先,教师自身的能力修为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一边参考着各种各样的《论语》资料,一边又从网上下载《百家讲坛》的有关视频来恶补,这样的现学现卖,明显缺少自己的精研深究,教学起来终究有隔阂,而且由于没有系统地研读过《论语》,单独的章节无法放在《论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进行考查,造成对某些章节无法准确到位地进行阐释。

再者,《<论语>选读》不像必修教材中篇目涵盖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可以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但十篇讲读课文中,只有8.9%的老师采用过“学生评点交流”的形式,100%的老师在采用“教师串讲”的形式,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师串讲”,就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值得我们思考斟酌。

最后,《<论语>选读》属于选修课,所以教学过程在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的基础上,应结合社会现实,积极探讨传统文化在中国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把握住了这一核心目标,但从作业的布置情况来看,教师比较忽略在课堂上“入乎其内”之后,学生抒写感悟——“出乎其外”的过程。

三、问题的解决

那么,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突破,如何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论语>选读》进行探究分析教学?我们要以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

(一)整体性意识

1.较全面地认识孔子,理解儒家学说,对《论语》有整体的认知

《论语》中的语录材料零散,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联系。而且《<论语>选读》只是选录了《论语》全书三分之一的章节,作者某些具体观点,需要联系其他论述,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考查才能准确阐释,管中窥豹无法把握住原作的精髓与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了解《论语》,才能体味选本的意义。因此,系统地掌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全面地认识孔子,理解其学说,显得十分必要。

2.对全册教读课文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要统筹安排

在《<论语>选读》十篇必修课中,主题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和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对整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在教学中就可以灵活把握。例如,在整册的教学顺序上。第一课“为政以德”,讲孔子的政治理想,一下子就会让孔子与学生拉开距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提到前面,首先让学生感受的是孔子作为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的形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展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君子、仁者形象,最后才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家形象。“教学顺序的调整可以让孔子的形象一步步地升华内化,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发展过程。”[1]

3.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要整体切入,整合内容,纲举目张,突出重点

每一个独立的篇章,其思想内涵就是一根串联起全篇的藤。因此,教师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文本,理解各篇章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关联,化零为整,将主题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如教学“为政以德”,共有l2章节,可以将其整理成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二是“为政以德”的前提是什么?三是“为政以德”的体现。这样一来,通过这三个问题就把这十二章收罗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了。

(二)联系现实意识

《<论语>选读》教学的一个长远目标就是要实现《论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所以,《论语》的解读应该具有时代气息,应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联系实际,感受孔子学说在当下社会的生命力。

例如“中庸之道”一章中,孔子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就可以联系到我们的地方选举,地方选举就讲究民意测评,如今上级部门都能客观地看待民意测评的结果,民意好评率低自然不行,但全民满意的人也值得商榷,好官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尽力做正确的事,而不是讨好所有人,成为烂好人。

还譬如孔子讲孝道有一句“色难”。“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最难”,总以为赡养父母,只需要给父母提供物质和经济,其实我们更要“善养”父母,可是检点一下自己向来在父母面前的神态,谁没有摆过冷脸?谁没有口无遮拦伤过父母的心?“孔子是极现实的人,他所讲求的为人、为学之道,真有说不尽的妥帖,学生很容易引来参照自身。而孔子“天下大同”的至高政治理想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吗?”[2]

(三)问题设置多元化意识

在调查问卷中,老师在《<论语>选读》的讲解过程中,偏向于使用教师串讲法,而为了避免被课文“牵着鼻子走”,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问题设置情境化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3]《<论语>选读》如果能设计情景式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思索,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执教《君子之风》一课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在《君子之风》一课中,选择孔子的某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如果选其中的某句送给社会上的某种人,你会选哪一句送给谁?请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细细地思考“仁义礼智信”在这个时代的精神价值,不知不觉地在这些高中生心里立起了一道“君子之碑”。

2.问题设置趣味化

《论语》是语录体,情节性不强、文学性不足。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智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以教学《高山仰止》中关于子路的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对常用的教学设计作一点简单改动:“(1)找出文中所有关于子路、颜渊等孔子弟子的句子,补充其他文本中关于这些学生的材料。(2)如果这些学生是你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为什么?(3)如果孔子是你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不沉重不深奥,却在同学们趣味丛生的回答中,解读了文本,把握了人物形象,感受了思想文化内涵。

3.问题设置主线化

“主线化的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入课文的教学问题。”如何将主线化的问题运用到《<论语>选读》的教学实践中去呢?

如学习《中庸之道》这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章节的重点字词句之后、理解字义之后,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请同学们结合原文,说说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如何体现的?有哪些标准?

(2)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谈谈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中庸之道”的?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探求课文的每一章每一节。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在渐渐拂去“中庸之道”身上深沉的灰尘之时,也感叹孔子立身处世的深邃智慧。

(四)以写促思意识

我们知道,“思”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这是两种相互沟通的心理活动。一种思想,组织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会比停留在心里时清晰;用文字表述出来,则必经过一番斟酌,条理化、系统化了。所以说,“以写促思”是一个很有实效的学习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当然也为每个老师提出了一个教学难题。我们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将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蔡晓飞.选自《论语》选读,因材施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

[2]郑剑霞.选自《〈论語〉选读》教学得失谈[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

[3]刘巧花.问题导向学习的高中政治深度教学策略:以“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5).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贫困山区语文教师
简谈贫困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
聪明药
关于对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慷慨解囊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