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017-03-07 05:47陈世章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高效课堂

陈世章

摘 要:纵观当前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在陈旧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大多数数学教师由于数学专业素养的限制,学生只能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不仅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其教学质量也不高。对此,教师需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下,转变教学方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数学氛围

所谓的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与人们常说的有效教学相比较而言,高效课堂更加注重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一般会从营造教学氛围、展现知识、呈现数学素材等方面入手。

一、营造初中数学课堂氛围

要想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入手,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此学生才会放松自己的身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以开放的心态自主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1.搜集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的毅力不足,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主动放弃,没有坚持探究的毅力。此时,我会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家的故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放松身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到科学家为探究真理付出的不懈努力,为其科学精神所感动。

比如,我在讲“圆周率”这一内容的时候,首先会向学生讲述祖冲之探究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从小对古书一窍不通,但是他极其酷爱数学。在小的时候,私塾先生曾经告诉祖冲之说:“圆周是直径的3倍。”祖冲之对为什么“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无法从私塾先生那里寻得答案,只能自己进行探究。第二天他就跑到村头去测量车轮,无论怎么测量,都无法与“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一结论相契合。圆周到底是直径的几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祖冲之很多年。直到多年之后,在刘徽“割圆术”的启发下,他继续沿着刘徽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他常常是一个发现都要计算两次以上,经过无数次的推演他最终得出了圆周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古人的不懈探究精神也会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2.查找数学符号来源,体会数学发明过程

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就数学究竟是什么给出了自己明确的见解,他指出:“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符号+逻辑。”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符号,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但它又是枯燥乏味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符号学生毫无学习的兴趣。每一个符号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发展历程,这些发展历程闪耀着生命的活力。所以,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将数学符号的来源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借助生动有趣的发展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实现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深刻认识。比如,我在讲“平方根”这一内容的时候,在上课之初会为学生呈现平方根的来源:古时候,埃及人用记号“┌”表示平方根,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在其《几何学》一书中首先使用了“”来表示根号,其中“√”是由拉丁字母“r”转变来的,“—”是括线。借用符号的来源很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展现知识发展过程

传统的以知识灌输的方式所呈现的知识无非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性知识,这些知识极具抽象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这些知识是难以理解的,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畏惧数学的原因所在。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展现知识发展过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来自主地探究数学思想方法,依托思想方法的掌握来降低数学的抽象性,在生动直观的知识发展历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在亲自参与中自主探究到数学结论。

1.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而来的,其产生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创设“历史”背景来展现知识的产生背景,以此将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某些知识回归到其发展的原始阶段,引导学生在其发展背景中经历其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组织“实数”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可以自主地进行计算,但是在计算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有没有哪个数的平方等于2呢?”如此学生在发现历程中会运用已学过的计算知识,借助计算器计算出一个结果:1.412……,并自主发现这是一个无限小数。在学生的发现的基础上,我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无理数的发现”这一材料,在感性材料的呈现下,结合以上所经历的无理数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无理数的理解。

2.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要想学生能在课堂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将知识的产生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其产生过程中自主地抽象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或者数学规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其灵活运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教学“圆周角”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个圆,接着画出这个圆中弧BC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借助量角器来测量这两个角的度数,并借助图形和具体的数字来探究它们的关系。这一过程其实蕴含着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在直观的圖形的引导下,可以做出三种不同的情形,如下图:

如此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经历了圆心角和圆周角关系的探究,在亲自操作过程中学生充满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内容还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为其灵活运用所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呈现初中数学素材

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内容来降低数学的抽象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我在组织“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利用游戏是否公平、抽奖的中奖概率等生活问题来丰富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摇球抽奖活动的启发下,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会直接向学生出示一个纸盒,盒子里装有5个红球和3个黄球,然后让学生们猜一猜从袋子里拿出哪个颜色的小球的概率比较大,在学生猜测之后我会选择几个学生亲自抽球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如此在生活活动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验证的过程,在激发了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加深了概率的认识。

总之,要想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呈现知识过程、呈现数学素材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春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实践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2]孔强志.刍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17).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高效课堂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教学方式探索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