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情动态,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2017-03-17 00:05汪海霞
江西教育C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情教学内容课文

汪海霞

洞察学情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基本路径,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真正贴合了学情,阅读教学才能探寻出基本的认知路径,为学生主动、有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考察认知起点,研制分层教学内容

对学生学情的考察,主要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

一是已经习得。面对课文,教师在通篇解读的基础上,认真排查哪些内容和言语价值点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他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层次。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在今天的学习中起到迁移作用。

二是能够习得。教师在准确定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教材文本的基本特质,使学生凭借自身能力,了解哪些内容是可以自主性习得的,就不必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三是难以习得。即凭借学生目前的认知与能力,弄清其在学习上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提供支撑;消弭隐患,提升阅读教学质量铺平道路。

如教学《早》第一课时,教师结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首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概括能力,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本语段中指向中心的语句,对其表达的内容进行定位规整与梳理。而对于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显然能够在自主性阅读中解决,教师并没有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而是借助预习单的检查与引导进行反馈。其次,作为一篇游记,学生已经掌握了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本文的创作思路,在给予提示的前提下,凭借已有的能力并不是难事。因此,教师依循着作者游览的顺序提炼出“院前、屋内、后院、刻早”的过程,理清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吴伯萧在创作这篇课文时,每经历一处都是虚实相生、联想应用的过程,这是学生难以发现的难点所在。

本案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对学情的认真考量,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明晰生本差距,厘定应然教学价值

入选教材的文本,经过编者的设置,安排在相应的册数与单元中,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通道。《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学段目标,教师要紧扣这些目标,并结合课程特质、文本特点,为学生阅读研制出最适切的教学内容,从而引领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消融这种客观存在的距离。

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学生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领悟到课文的中心论点,分析了论据的典型价值之后,就认为这一课的学习已经结束。而教师则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文本特质的差距,补充了如下教学内容:1.作者叙述了三个事例之后,进行了简要而精准的分析议论,呼应了中心论点;2.作者在三个正面事例之后,以水滴为反面典型,衬托了中心论点。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如此设置的效益上,并搭建相应的平台,引领学生对夹叙夹议和反面烘托的写法进行实践练笔,充分发挥了教材作为范例的典型价值。这样的拓展补充正是基于教师对学生认知经验的考量与认知,把握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异,真正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

在这一案例中,正是从课标、文本、学生三大维度出发,针对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巧妙设置通道,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三、紧扣内在需要,精选适切教学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必须认真考量学生的基本学情,尤其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针对这些范例,应该开掘出哪些价值点,就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入手。学生有着怎样的需要,阅读教学就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现在很多学生在习作表达时,语言运用相对匮乏,对任何情况都是平铺直叙,读来干瘪、毫无韵味,严重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教师一味地强调、要求,都無济于事。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应的课文,引领学生在深入品析中感受诗意表达、创意表达的魅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教学《小草与大树》时,教师发现课文中很多语言的描述,就充满质感,正是改变学生生硬表达的极好范例。因此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教师特意预留了一个板块,将课文中具有独到语言魅力的语句逐一罗列,引领学生在多重朗读之后进行了分析,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认知:这类语句要么采用暗喻手法,将客观情境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形象;要么就是运用其引申义,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尴尬,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教师也就此提出要尝试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提升自身的语言品味,并相机创设了相应的平台,引领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模仿实践。

教师之所以预留这样的板块,就是在认真考量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下,从教材文本中挑选最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内容,将语文教学作用于学生意识的最柔弱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该教什么、该教到什么程度、该怎样去教,都不是教师个人说了算,而应该根据学生真实的学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只有紧扣学情,阅读教学才能走出“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尴尬泥潭,真正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学情教学内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背课文的小偷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