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实践及启示研究

2017-04-11 12:34王大可邓春楠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课程

冯 妮 王大可 邓春楠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教育改革研究·

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实践及启示研究

冯 妮 王大可 邓春楠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上海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创新授课机制、聚焦中国问题、强化内容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效果评估,开设了“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新形势下全国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政课程 上海高校 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 中国故事

一、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依据和旨归

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正确方向,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必要前提。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谈及“抗大”分校教育计划时就明确要求把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政治教育仍占重要地位……”[1]建国后,他更多次强调全党动手、多管齐下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全面总结“前三十年”高校思政工作的经验教训,依据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先后推动制定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85 方案”、“98 方案”和“05 方案”,保证了高校思政课程始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3],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篇章保持一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立足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创造性地提出并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4]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便是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5]相应地,把这些要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坚持中国道路的主渠道功能,也就成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依据与旨归。

(一)坚持中国道路,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建党90多年、建国60多年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党能深刻把握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顺应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一帆风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从意识形态层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理应始终坚持“举党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6],确保教学内容的安排、科研活动的展开、办学活动的举行、一切改革措施的制定执行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高校思政课堂真正成为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道路的必然性的主渠道。

(二)聚焦中国经验,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核心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大变革往往会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对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而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容易,其中既凝结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也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经验教训,还与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不衰的文明传统一脉相承。面对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图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积淀还比较薄弱,在中国实践的解读、中国理论的构建及中国经验的阐发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鉴于此,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中国国情教育的主要路径,高校思政课程应把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之一,借助有说服力的案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7],增强对中国经验的感知度、信任度。

(三)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战略要求,“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这些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授课内容本身的知识性、理论性,另一方面也由于不少思政教师满足于“填鸭式”教学,不善于使用前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再加上移动互联环境下“娱乐化”、“碎片化”的学习阅读风气,不少大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期待不高,甚至还产生了逆反和抗拒心理。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树立更为明确的受众思维,从青年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出发,妥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程的实践特征

2014年,上海大学先行先试,率先开设了“大国方略”思政课程。随后几年,在上海市委的统一部署领导下,上海各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机制革新,陆续开设了十多门结合了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海事大学的“走向深蓝”等。

和传统意义上“一板一眼”的思政课程不同,“中国系列”课程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直面大学生群体社会关切、理论关切和人生关切,不仅显著提高了思政课堂的“抬头率”、“点头率”,还引发了校园内外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部》及上海本地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重要新闻媒体纷纷刊文,称赞系列课程“接地气”[9],有效实现了思政课程“价值引领”[10]的功能。虽然各所高校的课程特色鲜明,但它们仍呈现出一些整体性的实践特征及品格。

(一)落实主体责任,创新授课机制

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由其决定的特殊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要遵循一般性的高等教育规律,更要始终牢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委是各高校的领导核心,只有充分履行了主体责任,牢牢建立党对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高校才能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阵地,不断为改革开放事业输送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事实证明,沪上高校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基本实现“中国系列”思政课程100%开设的目标,离不开市校两级党委主体责任的积极发挥。

第一,亲上课堂、以身作则。“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了各级党委书记和主要领导亲自上党课这条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几乎全部上海高校的书记、校长都登上讲台,亲自上党课,并回答学生的提问。2017年4月20日,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以《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与大学生时代责任》为该校学子上了“锦绣中国”系列课程第一课,通过重温几代纺织工作者为国为民的艰苦攻关,勉励全校师生坚定爱国荣校、奉献报国的信念。在学校“读懂中国”课程框架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结合多年地方党政工作经验,用浦东开发、上海世博和建设全球城市等三个“上海故事”向全校师生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及中国发展变化的历程,增进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第二,抓实马院,打好根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担负着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很大程度上,抓好抓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也就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牛鼻子。”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不仅亲自担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还随时不打招呼地旁听各种类型的思政课程,并亲自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体会,共同探索提升课堂效果的方式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主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与上海市教卫系统思研会、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把华理打造成为推动沪上高校思政工作协同创新发展的高地。

第三,统筹力量,组建团队。一般而言,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来自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过,由于各级党委居中协调,“中国系列”课程教师来源却要广泛的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系列课程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学校11个院系或科研机构,涉及哲学、艺术、音乐、民俗、经管、历史、国关等多个专业领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智造”课程邀请了振华港机、宝钢等大型企业的工程师授课,“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更为可感。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课程的教师更是包括了中国“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中国航母设计师朱英富院士、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教授等各个领域的名家,他们的参与极大提升了系列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聚焦中国问题,强化内容建设

1938年,毛泽东同志教育全党,“离开中国特色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高校思政课程要充分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其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大势的功能,也不能“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满堂灌,而应该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中提取出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充实到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去。在这一方面,“中国系列”课程强化内容建设,实现了思政教学内容与国家战略、学校特色和学生关切的三大融合。

第一,融合国家战略和思政教学。战略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构想,高强度凸显了以中国为主体,把“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丰富性和积极因素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话语层面,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11]的战略追求。就此而言,沪上高校“中国系列”思想课程之以“中国”为题,以“读懂中国”为其要旨,本身就体现了对当代中国所处历史语境的自觉回应。此外,不少课程如上海海事大学“大国航路”课程、上海大学“创新中国”课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造中国”课程也都积极探索推动“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国家战略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既回应了国家战略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在与国家战略深入融合的过程中摸索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基础和时代课题”。[12]

第二,融合学校特色和思政教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全国高校在奋力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能否充分发挥这些特色,是决定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虽然沪上高校在上海市委、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集中开设了“中国系列”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的面目并非千篇一律,相反,从课程选题到师资队伍,不同学校的“中国”课都带有各个学校的“脾性”。作为具有深厚文科传统的沪上名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系列”课程的主题是“中国智慧”,这一命名与该校已故资深教授冯契先生有关。作为“打通中西马”的哲学大师,冯契先生独创了“智慧说”哲学体系,反复论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13]的主张。华东师范大学以“中国智慧”为课程主题,集全校之力打造“中国哲学与科学的智慧”、“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智慧”、“中国民俗与礼仪的智慧”及“中国经世与致用的智慧”四大教学板块,既继承发扬了学校先贤的学术传统,也内在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和主张。

第三,融合学生关切和思政教学。在评价胡乔木、胡绳先后担任主编的党史名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有研究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当下时兴的网络空间‘豆瓣读书’中,这本书被给出了近8分的高评价……可见现代的青年读书人、爱书人也并不如坊间所担忧的那般虚无”[14],言下之意是,部分青年读者之所以不愿意主动阅读党的历史,主要原因不在青年身上,而在于相当一部分党史及相关著作确实形式呆板、观点陈旧,抓不住青年读者的“心”,而如果多一些《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样“坚定政治立场,勇于探索重大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创新编写方式,努力激发读者兴趣”[15]的著作,青年读者仍是愿意接触、了解和认识党的历史的。同样的道理,“中国系列”思政课程之所以受到沪上高校学生的追捧,显著提高了课堂上的“抬头率”和“点头率”,正是因为这些课程从最初构思开始,就把学生放在“心”上。无论是《创业人生》、《创新中国》等课程从学生感受最深的就业创业问题讲到社会创业环境、党和国家的创新政策,还是《大国方略》等课程基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讲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新思路,都可见出系列课程从国家战略和学生关切的结合点上寻找实施思政教育最优路径的可贵追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效果评估

第一,采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早已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主张[16],但相当一部分思政教师仍不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这极大妨碍了思政课程实效性的提升。与此相对,几乎全部“中国系列”课程都有意识地使用了融合多种媒介的先进教育技术,在增强学生沉浸体验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闻道中国”课程在教学中探索采用了“文艺展演”法,首先由学生自发组成团队,用多种文艺形式表演革命情、改革志和中国梦,再结合表演感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强化受众意识,开展效果评估。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政工作者心中有“人”,细致把握学生各方面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结构,是思政工作收获“润物细无声”效果的必要前提。从最初设计开始,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设计者就意识到要开设一门受到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课程设计者必须“摆脱自以为是、自我欣赏的倾向,完全站在学生立场上。这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17]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课程同样如此,为了上好一堂思政课,授课教师要在备课时下大功夫,只有通过多次召集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论题的兴趣和困惑所在,相关课程才能接地气抓人心。

第三,激发学生参与,实现教学相长。高校思政工作者心中有“人”,不仅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反馈,更体现在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鼓励学生千万百计地调动自己生活经验与教师互动、对话,甚至发表质疑,在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更好地促使授课内容入耳入心。“创新中国”等课程不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并善于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18],还“逼”着学生每周提交一份听课感想,虽然一开始不为一些同学了解,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但锻炼了学生思维和写作能力,也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接受度。

三、“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把“四个自信”作为主体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9]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坚持“十八大”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路径和策略,对新形势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党委领导下,努力构筑全校同向同行、协同创新的“大思政”格局。在沪上高校,思政课不再是个别思政教师“自己”的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各个学科的老师、各种类型的课程都被调动起来,“所有课都上出了‘思政味’,所有老师都挑起了‘思政担’”[20],初步探索建立了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格局。离开了这个总体格局,“中国系列”课程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全校各个学科顶尖专家学者吸纳到课程体系中来,为广大学生奉献一堂堂既有政治定力又具学术厚度的思政课。

其次,功夫做在前面,以课题研究、学术沙龙等多种手段加强思政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建设。复旦大学“治国理政”课程主讲教师之一杜艳红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上海市教委的资助支持为‘治国理政’课程开发提供了‘第一桶金’”[21],这个情况并非个例。为了引导高校教师参与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摸索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上海市校宣传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围绕高校思政教学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布课题,每年上海的“曙光计划”、“晨光计划”等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中也会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名额[22],这些举措有厚积薄发之效,夯实了思政课程的科研基础和教师队伍。

第三,注重调动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多个方面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也需要各个学校的具体筹划,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国系列”思想政治课程不仅注重在国家战略和学校特色的交汇处确定课程选题,更高度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和对话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信心。

第四,不放松思政课程的“周边”环节。相对而言,人们往往更为注重思想政治课题的内容,却多少忽视了思政课程“周边”环节,如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和辅助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同样的授课内容,以不同的授课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中国系列”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也与其善于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很大的关联,这同样值得思想政治课程的一线教师借鉴参考。

[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57.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3]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4]刘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J].求实,2015(5).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6]罗文章.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6-02-24.

[7]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N].人民日报,2013-10-10.

[9]高校思政工作如何“接地气”[N].中国青年报,2017-4-27.

[10]樊丽萍.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彰显价值引领[N].文汇报,2016-12-7.

[11]张旭东.中国梦:终于到了谈梦想的时刻[J].社会观察,2013(7).

[12]郑永廷、林伯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13]高惠珠.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J].哲学研究,1995(1).

[14]汪朝光.我们今天如何写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4-11-12.

[15]王大可.一部优秀的党史著作是如何诞生的?[J].出版科学,2017(3).

[16]任友群等.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17]顾骏.给学生一双眼睛,看懂中国——“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思路与技巧[J].青年学报,2016(4).

[18]忻平、殷晓.打造精彩优秀的思政课程——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为例[J].青年学报,2016(4).

[19]万玉凤.努力让大学生真心爱上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7-5-12.

[20]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

[21]董少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6-12-02.

[22]高德毅.教师教学教材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责任编辑:丁芳琴)

G643.1

A

1007-9106(2017)12-0151-05

* 本文为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阅读书目体系及阅读引导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YZX201712);上海交通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科技类智库党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DJLX201701)的阶段性成果。

冯妮(1983—),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专职科研员,博士,从事科技政策和思想教育研究;王大可(1984—),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政治传播与政治教育研究;邓春楠(1986—),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专职科研员,博士,从事科技政策和思想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课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