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同一性

2017-04-12 12:44王晓峰
关键词:道德行为图式特质

王晓峰,李 丹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论道德同一性

王晓峰,李 丹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道德同一性是一种寻求超越自我的道德,其本质是一种对道德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超越。道德同一性的核心问题包括哲学基础、本质特征、认知视角和发展视角。认知视角需要整合特质、图式、叙事和领域四个成分,发展研究则涉及目标、情境影响和心理功能。道德同一性未来的研究应整合多种理论和方法,完整地回答道德同一性的本质、内容、结构、功能、发展、机制等问题。

道德同一性;自我;个体

道德同一性是关于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自我概念,是道德理想与个人同一性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道德价值注入个人的自我感。[1]布雷西(Augusto Blasi,1980)最早将道德同一性作为一个特别的研究视角,提出连接道德判断与行为之间的桥梁是道德自我。道德同一性是个体对自身的思考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体出于道德追求,对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定位和期待,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和道德身份感的社会自我概念图式。[2]之后,莫里(Thomas B R Murray)进一步探讨了道德同一性的本质,提出成熟的道德同一性具有四个特征:统一性;有信念特征;连续性;有自我认知特征。[3]从道德同一性的概念来看,道德同一性是一种社会自我概念图式。[4]道德价值由自我意识激发,由个人道德定向指引,形成一种自我连续感。这种连续感随着个体的发展而逐渐凝结成一系列道德特质。这些特质与其他特质相联系,组成了个体独特的道德自我概念。道德同一性统合道德自我感、道德价值、道德特质,使其成为整体,继而体现出道德信仰。道德同一性个体会坚持其道德信仰并据此做出行为选择和自我评价。

一、道德同一性的概念

道德同一性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成分,又称道德核心(Moral Centrality),它使个体能够将个人价值(agentic value)和关系价值(communal value)很好地整合到一起。[5]其中,个人价值是指个体关注提升个人的动机,如社会权力、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关系价值是指关注提升他人的动机,如提升他人的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环境。研究发现,个体的关系价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道德行为,而个人价值则显著负向预测道德行为。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相比普通人,道德榜样更多地整合个人价值和关系价值,而且这种整合在他们的生命故事叙事和个人奋斗目标的描述中出现更多。[6]佛瑞姆(Jeremy A Frimer)等人在另一个研究中比较了历史人物榜样组和历史人物非榜样组,结果发现榜样组能更好地整合个人价值和关系价值,更可能将个人价值作为一种手段以最终实现关系价值。与此相对比,非榜样组不仅关注更多的个人价值,而且将个人价值作为其最终的目的。[7]

在道德同一性的发展过程中,个人价值和关系价值是两个分离的动机系统。最初,两个系统同时且独立发展,存在内在的持续张力,却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随着发展的进行,当两个系统发展到需要竞争个体的资源如时间、注意时,开始出现冲突,最终导致不平衡。最容易出现不平衡的发展时期是青少年和成人早期。道德同一性内部一旦出现不平衡,个体通常会采用四种方式来恢复平衡:一是倒退回早期的模式;二是抛弃关系价值而只关注个人价值;三是抛弃个人价值而只关注关系价值;四是整合个人价值和关系价值。前三种模式都是道德发展的停滞,只有最后一种模式是适应良好的精细化整合,这种复杂的整合将促进成熟的道德同一性的形成。[5]

阿奎诺(Karl Aquino)和瑞德(Americus Reed II)最初将道德同一性界定为:“在整个自我概念中个体将道德特性体验为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他们把道德同一性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内隐维度,即自我对道德特质的内在认同,它与自我价值感的“内在自我”相对应,如“做一个有如上品质的人会让我感觉很好”;二是外显维度,表现为个人希望在人际互动中表现自我拥有道德特质的程度,以及这些特质是否在外显的行为表现中与公共的“外在自我”相对应。[8]

在新近的研究中,他们借鉴了拉普斯利(Daniel K.Lapsley)和纳维兹(Darcia Narvaez)的社会认知概念框架去定义道德同一性。[9][10]他们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一种自我认知图式,是由一套相互关联的一般性的道德特质所组成。道德同一性的这种自我认知图式具有激活的特性,某些情境可以提高或者降低个体道德同一性图式的激活性。阿奎诺和瑞德在早期研究中主要通过测验证明具有较高道德同一性的被试倾向于报告参与更多志愿活动和捐赠活动。后来的研究则使用实验手段操控道德同一性,例如,通过让被试写出自己曾经完成的道德行为来启动道德同一性。结果发现,提升被试的道德同一性,导致他们有更多的意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做慈善;亲社会行为倾向也会得到提升,被试更愿意将稀缺资源分给外群组的成员。[9][11][12]

施伦克尔(Barry R. Schlenker)阐述了有关正直的理论,他发现道德同一性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正直(Integrity)。他将正直定义为个体遵从基于原则的伦理体系,个体相信该体系中的道德原则可以指导日常行为。与此相对,情境因素、行为结果、理性判断并不重要。正直感强的个体相信遵从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仅使自己有价值,而且这种遵从本身反映了自己的本质。有价值感和确定自己是谁,正是道德同一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施伦克尔的研究表明,正直感与自我报告的反社会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报告的帮助行为、自愿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13]正直感强的个体在描述他们心中的榜样时,更多地认为榜样是遵从原则、诚实和互惠的。当个体需要在原则与结果出现冲突的情境中做出判断时,正直感强的个体会基于伦理原则做出决定而不考虑结果。以下因素可能促使个体更加遵从道德原则:第一,个体有意做出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出于个体的自由选择,并且个体认识到这些道德行为对于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第二,观察和学习到的榜样;第三,语言的引导使得个体采用或者强化了这种道德原则导向的行为方式;第四,道德行为后产生积极的道德情绪。[14]

二、道德同一性的三种假设

与道德同一性概念相联系的是个体的一整套目标、价值、观念、承诺和标准,这些元素都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公正。前文中所提到的佛瑞姆、阿奎诺和施伦克尔等研究者,虽然他们所进行的道德同一性研究最终的研究对象都是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但其道德同一性概念背后的理论视角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道德同一性的动机驱动假设。在佛瑞姆和沃克的模型中,个体的互惠和普世价值是最终的动机,那些基于个人价值的行为最终也服务于互惠和普世价值。个人价值和关系价值这两个系统各自独立发展,直到成人早期两者整合成为可能。一旦整合完成,道德同一性就相对稳定。[5]在该模型中,道德同一性这一概念暗含了“应然”的性质,即道德同一性是个体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或者是必然阶段。因此,这种假设下的理论旨趣在于人,即道德同一性发展成熟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道德同一性理论。

第二,道德同一性的认知图式假设。在阿奎诺的道德同一性理论中,他并没有探讨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在阿奎诺的理论体系中,道德同一性是不稳定的,且受到环境的影响。他假设道德同一性是一种道德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的形成可以使个体更快识别环境中的道德信息,快速进行道德判断,从而采取最合理的道德行为。[8]这种理论假设旨在认知结构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识别。它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敏感性,即哪些因素使得道德同一性这种认知结构反应更快,研究的任务在于尽量找到这些外界影响因素。二是稳定性,即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因素或者外界环境因素变化中道德同一性认知结构反应的相似性,研究的任务在于找到反应的稳定或者相对稳定模式。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认知行为的道德同一性理论。

第三,道德特质中心假设。应该说施伦克尔的理论体系兼有上述两者的特征。他不强调目标、价值、观念,其侧重点在于行为和行为基于原则的一贯性。他初步探讨了道德同一性的发展,却并没有特别强调发展的关键期。虽然施伦克尔认为道德同一性作为一种道德的自我系统是相对稳定的,但他和阿奎诺一样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一种图式,情境会对图式的可激活性产生影响。[14]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基于特质的道德同一性理论。

三种理论探究的角度各异,极大地推进了道德同一性的研究。但这三种理论存在两个共同的缺陷:一是缺乏对道德特质的清晰界定,二是缺乏对道德同一性发展的清晰回答。

几乎每一种道德同一性理论都会涉及道德价值、道德目标、道德特质等诸多概念,例如佛瑞姆和沃克的个人价值和关系价值、施伦克尔的正直伦理行为准则。在引用较多的阿奎诺和瑞德(2002)编制的道德同一性问卷(Moral Identity Measure,MIM)中,他们最终使用9个特质来测量道德同一性,这些特质即关爱的、有同情心的、公正的、友好的、慷慨的、助人的、勤劳的、诚实的和善良的。

在讨论道德同一性的时候,必须重视对道德特质的界定,而且这种界定应该不是随意的。特别是要关注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某种一贯的承诺(Commitment)。正是道德行为的一贯承诺形成了道德特质。从这一点来看,道德特质是道德发展心理学所必须关注的核心方面。因为道德特质是个体道德发展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双发展的结果。结构和内容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缺乏对道德特质的界定同样会导致道德同一性研究的空洞化。

道德同一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哈迪(Sam A. Hardy)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积极回应、鼓励独立和命令监督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有显著的联系。[15]自我感是道德动机的根源。当儿童有了基本的道德规则后,在行为中便开始有了动机和自我责任感,并学会反思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开始把自己看作道德的。通过与同伴、父母和他人的互动,儿童不断发展对道德的理解力,这标志着道德与自我的整合。这种整合的最高峰是在青少年与成人时期,有些个体围绕道德利益中心已经建构了整合的同一性。[16]

以往研究大多着眼于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未深入探讨道德同一性发展本身。许多关于道德榜样的研究回答了道德同一性的最终状态,却并没有探讨个体如何发展到这种状态。[5][17][18]道德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这两个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核心是意识的发展。这种意识具有自我确认、自我整合和自我指引的功能,即自我同一性。[19]埃里克森的理论将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的发展危机紧密相连,而在前述有关道德同一性的论述中,道德同一性这一概念似乎并未与道德发展形成密切的联系。

三、关于道德同一性的几个核心问题

1.道德同一性的哲学基础

道德心理学横跨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另一个领域是实证心理学(empirical psychology)。[20]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道德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成果最终为道德教育服务,道德心理学是从“应然”到“实然”再回到“应然”的不断循环往复过程。

从理论溯源上看,道德心理学与道德哲学有密切的联系,从道德哲学中吸取理论来设定道德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概念是许多道德心理学研究者的做法。柯尔伯格在充分吸收道德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了有关道德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柯尔伯格的学生特里尔(Elliot Turiel)等人也是在充分吸收哈马贝斯的交往理性和建构主义哲学思想后提出了领域理论(Domain Theory)。领域理论将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区分为道德领域(Moral Domain)、习俗领域(Conventional Domain)和个人领域(Personal Domain)。该理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处在与其他领域问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领域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道德同一性理论如果继续深化发展则必须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这需要清晰地阐明其基本假设和基本概念,从而确立道德同一性在道德心理学中的位置。

2.道德同一性的本质特征

道德同一性是一种寻求超越自我的道德,其本质是一种对道德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超越。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我强化。[4]同样是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普通的道德行为有什么区别呢?从经验的角度,人们往往从突出性和持久性来做区分,比如舍身救人、长期从事助人工作等。但这样做只是把握了两种道德行为的表面特征,而且还割裂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从道德行为来看,两者可能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比如车上让座、随手拾起垃圾等。它们既可以是道德同一性个体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是普通的道德行为。因为,从行为本身和发展过程来看,两者是密切联系的:首先,道德同一性个体的道德行为基于普通的道德行为。没有对道德规则的遵守、对道德价值的体验、对道德行为的践行,则不可能形成成熟的道德同一性。其次,道德同一性指向内在的完善。这主要是指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它们共同支配了道德行为。因此,仅仅从道德行为的表现和结果来看待两者的区别是不够的。

道德同一性的个体与普通个体的道德行为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必须”与“应该”的区别。普通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基于外在约束(规范)和内在约束(利益判断)所做出的行为,带有某种“必须”的道德性质。而道德同一性则是对规则的超越和对个人利益的自愿牺牲,具有“应该”的道德性质。

(2)遵守与创造的区别。普通的道德行为是遵守和判断,而道德同一性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创造。[21]这和以往对道德榜样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道德榜样对自己道德行为的描述更多是基于一种道德叙事。[17][18][22]在这样的道德叙事中,道德榜样基本没有对规则的描述和对利益的思考,而主要是对主体间的生命境遇表现自发的关照。

(3)被动与主动的区别。被动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消极的被动。例如前文提到的必须和遵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消极的被动。也就是说个体是基于内部或者外部的道德规则迫不得已才做出的道德行为。另一层是积极的被动。个体此时内化了外部的道德规则,按照内部的道德要求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普通道德行为具有更多被动的含义。而道德同一性个体的道德行为与以上两者不同,其不在意是否遵守规则、是否按照要求完成,而是开始主动建构自身的道德标准。

(4)增强与超越的区别。增强是道德行为量的变化。例如,普通道德行为主要关注的是道德行为的数量,以及道德行为与道德规则、道德要求的符合程度。而道德同一性个体的道德行为更关注质的变化,也就是道德行为超越了简单数量的增加或与某个规则的符合程度,而朝向主体间性——一种人与人相互间的关照、理解和责任。

(5)有限与无限的区别。普通道德行为涉及规则和利益,具有时间性,因为具备了这样的性质,所以我们才能对道德情境和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而道德同一性是一种精神超越,没有时间性,是永恒的。

对道德认知、道德情绪和道德直觉的研究都涉及时间这个因素,对道德同一性的研究较易回答它的最终状态,却不易描述它的变化过程。如果不在哲学上对两者进行区分,则容易导致以下结果:

第一,道德榜样道德行为的平庸化。如果不进行区分,容易对道德榜样的道德行为做平庸化解释。例如,尤尼斯(Youniss James)引述了对二战期间冒险营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在问及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搭救犹太人时,这些人并不一定能进行高深的道德推理,但其言谈却表现出高度的道德同一性。例如,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别无选择的,“我这样做是为了我自己,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这种人”。[23]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这不过是普通人处于情境压力下做出的自然反应,那么将会造成很严重的误解。实际上,道德榜样创造性地整合道德人格特质、一般认知反应图式和自我概念叙事,这种整合的结果便是道德榜样所做出的道德行为。这是一种行为创造和精神自由。所以我们不能把道德榜样所做出的解答定义为一般性的道德叙事,而是一种高尚的人类道德美德的表达。普通人所做出的道德行为则不同,即使做出了道德行为,产生了积极的道德情绪,也是一种偶然,并非行为创造和精神自由。

第二,道德教育伪善化。如果不进行区分,将成熟道德同一性所表现的道德行为和认可的道德价值列入一般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则会错误地拔高道德教育的要求,易导致道德伪善的产生。一般性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基于对规则的认识和利益判断而产生,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能够在认识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在对规则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如何遵守规则、变革规则以促进个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良性运转。个体在不断地对利益、规则作深刻认知、实践和反思中才能形成较为成熟的道德同一性。如果忽略这样的发展过程,拔高要求,则会使个体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要求,进而导致道德教育内容口号化。口号化的内容不仅使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实现,还会逐渐销蚀原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道德判断标准,导致道德标准的虚无化和迷茫化。

第三,道德同一性研究的停滞和倒退。如果不加以区分,道德同一性的研究可能只会关注道德特质的数量、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容易忽略道德特质的性质、发展的关键期和发展的动力等方面。这样,道德同一性研究的独特性将会丧失,必将失去它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体系中的理论地位。

3.道德同一性的认知视角

根据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的道德人格特质研究,道德同一性可以分为道德同一性特质、道德同一性图式和道德同一性叙事。[22][24]道德同一性特质是指道德同一性结构中的倾向性特质,它是稳定的、去情境化的,其语义含义在不同个体上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测量所得的结果可以比较不同个体在道德同一性特质上的差异。

道德同一性图式是包括动机、策略、加工进程、反馈环节等的认知整体结构。道德同一性图式受到情境影响。个体不仅面对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目标、实施手段、应对策略,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使面对相同的情境,也会因为价值取向、利益取向不同而激活和调用不同的反应图式。

道德同一性叙事是个体对其道德同一性的主动建构。道德同一性叙事不仅涉及对道德情境的回忆、评价和理解,还涉及进一步形成的叙事链,更重要的是个体将对个体生命中关涉道德同一性的意义加以理解、提炼、加工,从而形成含有主题性的生命故事。

这三种划分对应了目前道德同一性的三种研究视角。要想充分地研究道德同一性这一概念的本质,则需要这三个视角有机、系统的综合。其中,道德特质是道德同一性中最稳定的部分,类似于人格特质,是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结晶”,因此,道德特质支配着成熟道德同一性所表现出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使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道德同一性图式是道德同一性中的认知成分,具有结构化特点,是个体道德心理发展、建构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不同于道德特质,其稳定性的作用在于形成一种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的结构。道德同一性图式的本质在于其反应性和功能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变化性,否则不足以完成各种道德信息加工处理任务。道德叙事是道德同一性的动力成分,它是个体自觉或者非自觉的一种道德努力。其努力的目的在于将个体与道德有关的生活经历、情绪感受、情感表达、生命经验进行整合,以触发生命体验,展现生命意义,进而提升个体自身的生命价值。道德叙事是个体对生命道德潜能实现整合、体悟和超越,超越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种三分的研究框架,将完整的个体和完整的人类生活纳入到道德发展的视野中。

若要深入研究道德同一性还需在研究中涉及非道德因素。社会领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第四种视角。领域理论认为正是道德领域、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具体的社会认知内容的相互作用才促进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道德同一性是道德自我认同的最终状态,体现了整合性、连续性和确认性;而道德自我认同是道德同一性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个体道德的发展过程中,认同一直是核心的心理机制。从对象上看,个体会认同父母、认同同伴、认同学校;从内容上看,个体不仅会认同道德价值和规范,也会认同社会习俗、规则和要求,还可能认同小群体内同伴的行为、兴趣和喜好。因此,我们需借鉴领域理论,从更广阔的社会认知的角度来探究道德同一性。

总之,道德同一性理论发展的认知视角需要整合四个成分:特质、图式、叙事和领域。其中,特质是人格稳定成分,负责自动化反应;图式是认知结构化成分,负责道德信息的加工处理;叙事是动力成分,负责道德同一性心理结构变化发展的能动力量;领域是文化成分,是道德同一性心理结构建构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4.道德同一性的发展视角

道德同一性理论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理论。道德同一性的发展视角涉及具体的几个问题:

(1)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目标

对道德同一性发展目标的研究是理论发展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环节。研究者应明确,成熟道德同一性的个体行为表现是什么?也应当清楚在道德同一性的发展序列中,每个阶段的本质特点及影响因素是什么?研究者既需要研究稳定形态的道德同一性的心理结构和加工内容,也需要研究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道德同一性要素的动态组合和演变。

(2)道德同一性发展的情境影响因素

要确定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的情境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具有怎样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在道德同一性研究中,仍有很多因素没有得到深入探讨,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情景影响因素研究是理论发展的切入点。在以往的儿童道德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研究中,冲突和危机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柯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故事考察被试在道德冲突中的推理,来获得被试的道德发展阶段。冲突意味着与道德相关的情境因素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要求个体对此做出反应。这不仅需要个体具有相应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导致个体认知结构和行为的改变。对于发展研究而言,危机则是一个比冲突更大的概念。它不仅包含情境因素的不协调,而且影响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关键期”的意义。道德同一性的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类似,也与危机有关。道德同一性危机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差异在于: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主要与自我有关,是青少年自我连续、自我统合的完成与失败;而道德同一性的危机主要与社会交往有关,是青少年晚期、成人早期的个体将社会交往的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进行整合的完成与失败。两者都是发展的概念,都涉及社会、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我同一性更多地涉及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定位;而道德同一性更多地涉及道德的普遍原则,如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这意味着,道德同一性危机中的情境影响因素可能更多,群体相互作用的因素可能更多。

(3)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心理功能

心理功能的研究是理论发展的落脚点。道德同一性具有动机的功能,能够促使道德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道德同一性也存在其他功能,诸如,塑造人格,调节道德价值,甚至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情绪表达或知觉经验。[25][26]沃克和佛瑞姆的研究发现,道德榜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关爱型道德榜样,另一种是勇敢型道德榜样。[17]关爱型道德榜样是长期从事慈善事业或者社区自愿服务的人;而勇敢型道德榜样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关爱型道德榜样具有更强的养育性特质(traits of nurturance),其奋斗目标更多是为了下一代,在其人生故事中呈现更多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的另一研究使用聚类分析概括了三类道德榜样:关系型(communal)的道德榜样有更强的养育性特质;深思熟虑型(deliberative)的道德榜样对不同的经验持更开放的心态;普通型(ordinary)的道德榜样和前两类比人格特征并不明显。[18]这些结果表明,有些道德榜样能够长期专注于道德事业(moral career),主要源于稳定的人格倾向。

但是,仅仅研究榜样的道德同一性心理功能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榜样在人群中数量太少,并不是这一类研究理论价值有限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需要系统的研究来阐明道德同一性心理功能对于个体生命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这一概念的理论独特性才能存在,研究者才可以用这一概念指导现实,并被现实检验。

总之,道德同一性是一种寻求超越自我的道德。道德同一性不仅作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一种中介因素进入心理学的研究视域,而且促使研究者从整合的视角来看待道德心理的研究对象。道德同一性整合了认知、情感、动机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用更广泛的理论视野来说明道德行为,给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道德同一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整合道德哲学、领域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完整地回答道德同一性的本质、内容、结构、功能、发展、机制等问题。

[1] Na’ilah Suad Nasir, Ben Kirshne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oral and Civic Identities[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3, 7(3).

[2] Blasi A. Bridging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ac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0, 88(88).

[3] Thomas B R M.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Z]. Greenwood Press, 1997.

[4] 万增奎. 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 Frimer J A, Walker L J. Reconciling the self and morality: An empirical model of moral centrality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9, 45(6).

[6] Frimer J A, Walker L J, Dunlop W L, et al. The integration of agency and communion in moral personality: Evidence of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J]. J PersSocPsychol, 2011, 101(1).

[7] Frimer J A, Walker L J, Lee B H, et al. Hierarchical integration of agency and communion: a study of influential moral figur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2, 80(4).

[8] Aquino,K.amp; Reed,A.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

[9] Aquino K, Dan F, Reed A, et al. Testing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The interaction of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moral identity central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mp;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7(1).

[10] Aquino K, Mcferran B, Laven M. Moral ident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moral elevation in response to acts of uncommon goodn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mp;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00(4).

[11] Reed Ii A, Aquino K, Levy E. Moral Identity and Judgments of Charitable Behavio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A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2007, 71(1).

[12] Smith I H, Aquino K, Koleva S, et al. The Moral Ties That Bind. Even to Out-Group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25(3).

[13] Schlenker B R, Weigold M F, Schlenker K A. What Makes A Hero? The Impact of Integrity on Admi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Judg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8, 76(2).

[14] Schlenker B R. Integrity and Character: Implications of Principled and Expedient Ethical Ideologies[J]. Journal of Social amp; Clinical Psychology, 2008, 27(10).

[15] Hardy S A, Bhattacharjee A, Reed I A, et al. Moral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e case of adolescent parental socializa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0, 33(1).

[16] Nucci L P. Education in the Moral Domai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7] Walker L J, Frimer J A. Moral personality of brave and caring exemplars[J]. J PersSocPsychol, 2007, 93(5).

[18] Walker L J, Frimer J A, Dunlop W L. Varieties of Moral Personality: Beyond the Banality of Herois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0, 78(3).

[19] 埃里克·H·埃里克森.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20] 杨韶刚.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J]. 心理学探新, 2004, (3).

[21] 唐代兴. 道德与美德辨析[J]. 伦理学研究, 2010,(1).

[22] Dan M A. The Redemptive Self: Stories Americans Live by[J]. 2006.

[23] Youniss J, Yates M. Youth Service and Moral-Civic Identity: A Case for Everyday Morality[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9, 11(4).

[24] Mcadams D P. The moral personality[J].Personality Identity amp; Character, 2009.

[25] 陈潇, 江琦, 侯敏,等. 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6).

[26] 叶红燕, 张凤华. 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8).

(责任编辑:何云峰)

OnMoralIdentityTheory

WANG Xiaofeng,LI Dan
(Education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Moral identity is a kind of social conceptual schema of active self-transcendence. Its core issues include philosophical basi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the four components should be integrated: trait, schema, narrative and domain. The future study of moral identity should also be integrated with a variet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answer the essence, content, structure,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 of moral identity.

moral identity, self, individual

B82-02

A

1004-8634(2017)05-0037-(07)

10.13852/J.CNKI.JSHNU.2017.05.005

2017-01-13

“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的理论模型构建”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决策咨文课题

王晓峰,辽宁鞍山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主要从事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李 丹,福建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图式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