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2017-04-14 12:54秦阿鹏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改革

■文/秦阿鹏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文/秦阿鹏

新理念、新方向、新措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主观片面和追求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方向和措施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体现教学改革的“新”。这种重现代、轻传统的现象,实则令人深思。我认为要实施新课程首先应区分和避免下列问题。

一、重“学生”不等于轻“老师”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理念支配下,显然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主权。新课改强调转变老师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似乎没有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新课程推崇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老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主旨,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难。因此,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更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重“过程”不等于重形式

新课程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传统教学中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注重“过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要从过分强调老师“会教”向“教会”的着力点迁移。然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却曲解了教学改革的本意,仅仅在形式上做文章。

1.因注重多媒体的应用而主次不分

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已成为新风尚,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更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人甚至以为这才是课改。实际上,却不自觉地走入了误区。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讲课,课件非常精美,可以说图文并茂,从视频、动画到音乐、色彩都非常精美,老师与学生精神很投入,但是书本、笔记基本没用,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老师成了放映员,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自主参与、师生的情感交流都不见了。

2.合作讨论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合作讨论的方式越来越得到老师的青睐。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的老师不管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时机是否恰当,好像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转变观念。虽然合作讨论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有些学生就没有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只是趁机放松一会儿,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新课改不等于彻底否定传授知识

实施新课程以来,老师中有一种观点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看似是一个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但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产物。可见,没有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复杂的知识,限于学生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使用传授法有时倒是较好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中,老师要改变以往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教学行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步入以上误区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客观的认识、分析和评价,片面地认为实施新课改就是要斩断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切联系。因此,只有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模式,才能澄清思想、消除认识偏差,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老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作者单位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

编辑 姚思雅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