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兴趣”中“玩转”科学

2017-04-14 12:54房小龙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温度计马铃薯兴趣

■文/房小龙

让儿童在“兴趣”中“玩转”科学

■文/房小龙

“趣”与“乐”应当是儿童科学教学的核心元素。一直以来,在儿童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以趣导学、以玩促学”,让孩子们在“趣味玩”中认识科学的价值。由此,“科学”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的。孩子们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获得了身心的愉悦享受。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玩

情境是科学探究的催化剂,能够激发儿童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情境营造了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内在需求。教学《杠杆——轮轴》时,笔者将学生带到体育器材室,学生们面面相觑:科学课怎么变成体育课了?然后,笔者拿出跳高架,向学生们介绍跳高架可以看成变形的杠杆——轮轴,底座十字架相当于轮,跳高架的管子相当于轴。接着笔者选派了4名大男生和1名小女生分别拧转轴和轮。只见男生拧得十分费力,而女生拧得轻轻松松。在比赛的情境中,学生们直观感知到:轮省力、轴费力,由此引发了探究轮轴省力费力秘密的兴趣。

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玩

所谓“结构性材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儿童年龄特征、认知方式等设计的典型教学素材,教学中要控制材料出示的先后次序,进而激活、调控儿童的科学思维。例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结构性材料”——大小不一的两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液体(1号杯是清水,2号杯是糖水)。首先让学生猜测,两个马铃薯放进水中会怎么样?学生们认为,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当学生将大小两个马铃薯放进1号杯时都沉了下去,放进2号杯时都浮了起来。由此,学生们认识到:物体沉浮不但与物体本身有关,还与液体有关,开始关注液体。接着,笔者让学生们根据教材展开实验操作。他们惊奇地发现:使用盐、味精的小组马铃薯都浮了起来,只有用糖做实验的一组还是沉的,怎么回事呢?经过小组交流,认为可能是放的糖太少了。最后,笔者让全班同学观察这一小组的操作,随着糖量的增加,马铃薯奇迹般地从水中浮了起来,学生们很兴奋,迅速明白了:物体的沉浮和液体的浓度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笔者讲解了“死海不死”的科学道理。

三、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猜想”中玩

在科学学习中,有着许多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破解、消除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例如教学《蒸发》时,笔者让学生将温度计插入冷水中,温度计的温度快速下降。然后,笔者让学生们观察:当温度计从水中抽出时,温度计的外面有许多小水滴,随着小水滴的消失,温度计的温度又下降了,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的迫切状态。经过全班讨论、交流,学生们知道了“小水滴变成水蒸气会吸收周围热量”的道理。这时有学生迅速联想到语文课堂上,老师曾经谈及雪融化要吸热的事情。

四、实验“对比”,让学生在“验证”中玩

科学的学习主要靠“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有“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所谓“对比实验”,是指通过控制一个实验变量,探究变量和实验结果关联性的实验。例如教学《摆的秘密》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两个摆,其中一个摆在16秒内摆10次,另一个摆在16秒内摆8次。上课伊始,笔者拿着其中可以摆10次的摆对学生们说:“这个摆很听话,我叫它摆10次,它就摆10次。”学生们将信将疑,有的甚至说不可能。这时笔者让3名学生实验演示,一名学生负责启动摆,一名学生负责数次数,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其余学生都瞪大眼睛仔细观察。果然,第一次实验结果是10次。接着学生改变摆幅,几次实验下来都是10次,他们充满了“玩摆”的兴趣。这时,笔者换了另一个摆,让另外3名学生用同样的方式“玩了一把”,实验结果让学生“目瞪口呆”,无论怎么玩,都摆8次。笔者让学生比较两次“玩摆”的不同,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两个摆次数不同是因为摆长的不同。最后,笔者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荡秋千”,实验结果证明了学生的猜想。

在儿童科学教学中,只有儿童对科学探究、科学实验发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投身“小科学研究”中去,因此教师要“以趣导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玩促学”,将科学课演绎得“玩趣横生”。在“玩”中启迪儿童的科学思维,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

编辑 聂蕾

猜你喜欢
温度计马铃薯兴趣
马铃薯有功劳
正确认识温度计
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温度计的『一二三』
三招搞定温度计
定边马铃薯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