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输出量,更关注学生吸收量

2017-04-14 12:54■文/韩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输出量吸收量教学活动

■文/韩 桢

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输出量,更关注学生吸收量

■文/韩 桢

教师输出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出的知识信息的多少,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信息量、书面语言信息量和肢体语言信息量,涉及教师对知识的阐释、材料的归纳和总结、命题的演绎和推理、学生疑难的推敲和解答等。学生吸收量是指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即学生接收外在信息并把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它是教师输出量、课堂活动量产生的结果,也与教师输出量、课堂活动量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在教学中如何平衡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呢?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备课缺乏全面性。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各项准备工作的总称。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备好课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才行。众所周知,名家大师在谈备课时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独到见解。于漪老师备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从广度扩大知识覆盖面,从深度上探讨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赵景瑞老师总结提出了“全程备课”三部曲,即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指出,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课前的预设备课,不同于传统的备课,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钻研、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教案。名师们在备课中有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心中永远有学生,是在为学生的学而备课。

经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能做到备课标和考纲、备教材、备教具,但在备学生、备教法上就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思考。很多教师备课的精力大多花在备教材上,在对教材“看透”“吃透”“用透”以及把握重难点方面下足了工夫。而在了解学情、教学方法的构思上就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思考。可以说,在备课上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的输出量,而忽视了学生课堂的吸收量,教师备课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2.课堂教学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教学主体去开展。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去设计教学活动,达到教师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的完美统一。

3.课后作业质量不高。

过去的教学,虽然也会有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的环节,但对量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质的要求,学生课后压力大,但收效甚微。作业形式也更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少知识运用和课后实践,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巩固练习,难以满足新课改后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如何解决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矛盾

学生对知识吸收量的提升即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效性教学是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法,有效性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新。下面就结合有效性教学理论谈谈如何解决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矛盾。

1.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备课。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教学手段,还要备教具、学具等。备课可以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备课不应忽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应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魅力。同时,在备课中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开展日常教学交流,互相学习先进教法,总结实用性教学建议。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备课,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班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在知识容量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上有所变化。备课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将教师的课前备课与学生的课前准备相结合,教师备课的实际效果评估要由学生说了算,建立学生的课下反馈评估机制,根据学生的课下反馈及时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有针对性改进,使教师的备课能够更加贴合学生实际。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由教向学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输出量,应该以学生课堂的吸收量为有效课堂的量尺,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不是你教了多少,教得多辛苦,教得多精彩,教得多投入,而是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是否充满乐趣、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人文关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导航者,而且是学习的创建者和维护者。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将“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多方面的学习;侧重基础为形式的学习转变为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

3.提高课后作业质量。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反馈与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检测。知识掌握了,才可以学以致用。因而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要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本质上是要从教和学上去做文章。教学上的输出量和学生课堂的吸收量达到完美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自然就能提高。提高课后作业质量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题量适量与个别面批相结合,难度适当与培养自信相结合,改进教法与关注学生吸收量相结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于乎?取决于学生。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师的课堂输出量和学生的吸收量两方面综合入手,同步提高,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输出量和学生的吸收量大体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顺应时代特点,转变教学思维,及时采用先进教法,紧跟时代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育才中学

编辑 聂蕾

猜你喜欢
输出量吸收量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菜豆对铜镁钠吸收利用的特点分析
如东需求锐减过半,海南缩减85%! 一代苗输出量2000亿尾,未来前景看好
词块输出量对二语写作的影响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5种蔬菜和基质对土壤重金属吸收量及土壤钝化的影响
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减少烤烟后期氮素吸收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