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高校“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2017-06-11 06:14孙树勇
知与行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育人

孙树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26日出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以十八大以来我党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绩为现实依据,科学阐释了引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吹响了全党上下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号角,是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认真学习、积极践行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院校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杰出人才的主阵地,对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二者既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坚守的基本遵循。以此为指引,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前提,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

一、坚持立德树人,是实现国强民富业兴的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举措,内强国本,外扬国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绩只证明过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关键。无数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复兴,才能真正造福中国人民。对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砥砺品格,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德育为先,把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事业发展之基,人才培养之本,努力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一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把握方向、掌控全局的政治作用,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强化高校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面素质育人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是高校党委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这一点既体现在党委对政治理论和思想导向的整体把握上,也体现在党委统筹领导高校全面工作的职能上。只有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建立系统管用的制度体系,组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工作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撑,真正使“大思政”的工作理念成为干部师生的共同遵循,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原动力和牵引力。

二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为要,关键在行,建立切实可行、措施得力的工作机制是保证工作效果的必要手段。“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针对性,要从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工作职能、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党委、行政和学术力量协调推进,管理、教学和服务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既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又在组织领导、条件提供、工作运行、监督保障上有章可循,确保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切实从管理、监督、激励、评价、保障等方面综合发力,用“大方法”构建“大格局”,以此实现“大思政”的育人理念在校园内外的良性运转,让学生将感受先进思想、践行核心价值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提供坚强可靠的制度与机制保障。

二、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好的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方略的论述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近五年来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看到,获益最多的是人民,改善最大的是民生,提高最显著的是全民的综合素质。在诸多民生工程中,教育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及“人民群众的需要”时,也将“更好的教育”作为群众的第一期盼。在当今这个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在于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两个关键问题。纵观古今,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造福国家社会。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发展方向的当今中国,接受良好的教育的标志就在于学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德才并举,以德为先,构建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切实使高校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要坚持以文化人。纵横古今、与时俱进是当今高校在育人内容上体现“大思政”特征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论述中始终高度关注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延伸,始终高度关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牢固树立全体国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持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矢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先进文化与优良传统有机结合,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开放性的“大思政”内容体系,向广大青年学生科学全面地传递优秀文化与先进理论,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要全面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深入融合。高等院校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靠系统周密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多维度、立体化的日常教育。理论武裝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实现,实践内化则要在日常教育中全方位的来考察与加强,二者既不能有所偏废,也不能各行其道。要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保证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同时,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文明校园,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思想的浸润与理论的践行,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联动,使高校的育人工作真正具有广的空间、全的领域和大的格局。

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旺则国运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经过近五年来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越来越近;对于即将踏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任重而道远。实现这一目标,当代大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就是要保证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提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和水平,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毫〕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