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走进新时代

2017-06-11 06:14常延廷
知与行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常延廷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举世瞩目。刚刚就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话语质朴清新,感人肺腑。五年来的砥砺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色地践行着这一庄严承诺。这其中,“夙夜在公”一词,引自《诗经·召南·采蘩》。夙,会意字。夙字的“甲骨文上方是个月亮,月下跪着一个人,双手正在操作,会残月尚存人就起来做事之意。”(许慎:《说文解字》,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因此,它的本义是指天不亮人就开始做事了,后引申为早晨。夙夜在公,意为夜以继日地勤于政事公务。引用这一典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恪尽职守、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的决心与信心,进而产生鼓舞人、激励人的感召力量。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总书记在讲话、访谈、文章中,既善于用典,也精于用典,可谓信手拈来、娴熟自如。例如,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引用了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难免是肤浅的,而透彻地认知事物必须亲自实践,以此愈加令人信服地强调了学有所获,必须发扬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风。再如,2014年5月,习近平在同中央办公厅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诸葛亮《兵要》中的比喻:“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意为人有了忠诚的品德,如同鱼儿有了水,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的至关重要性。用典,总书记还经常附以明白晓畅的阐释,听之通俗易懂,读之轻松自然;用典,他将事理阐述得精辟独到、妙趣横生;用典,他不拘泥前人,有时一字之改,新意迭出,既保留了原典的内蕴,又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此,为《习近平用典》一书作典故释义的杨立新先生深有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精用宏,驱遣自如,在古典和现代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所引典故体系完备、脉络分明,充分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揭示并彰显了包孕其中的时代精神。”(杨立新:《习近平的用典艺术》,文艺报,2015年6月5日)这一归纳总结十分贴切地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有的科学态度,也使我们看到,作为党的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模范践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战略布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五年來,总书记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也走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时代。

1.中华文化内蕴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在5 000余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不斷蓄积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基本精神。这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当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但却不能由此简单地把中华传统文化归结为儒家学说。除了孔子、孟子之外,作为杰出的思想家,还有老子、孙子、庄子、墨子、荀子,等等,即“九流十家”,异彩纷呈,各有其学说。而各家思想的相互补充与融通,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完整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始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华文化内蕴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可以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友善宽容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奋发进取精神、友善宽容精神,精辟地概括为“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由此,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厚德载物”的向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胡海波:《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光明日报,2017年7月17日)。据介绍,英国文化学者汤因比曾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进行过研究,其结果是:人类曾经存在过26种文明形态,其他文明形态在传承发展中基于各种原因而中断或失传,而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中华文明的历久弥新、枝繁叶荣,恰恰是这种文化基因及其辐射的文化软实力如阳光普照,使之保持着蓬勃生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论述,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不久,在广东省考察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所谓“根”,它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这个民族输送着血液滋养,成为生命之源;所谓“魂”,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血脉相连的依存关系及其内在逻辑性,这一精辟论述、精准定位,高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血脉滋养与精神支撑作用。如此科学透彻、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之所在、中华文化的价值之所在,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回顾历史,我们也曾有过深刻教训。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的铁蹄踏碎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有识之士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缺憾与不足,致使“师夷”之风渐劲,甚至涌现出以西学取代国学的思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伴随新中国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红色文化与英模文化的融入与丰富,使中国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倍增。岂料,一场“文革”、十年浩劫,使中华文化因遭受重创而跌入谷底。改革开放之后,中华文化的发展扬起新的风帆,然而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有人迷失了自我,唯西学马首是瞻者也大有人在。凡此种种,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一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愈加坚定、愈加自觉。这是因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3.《实施意见》的印发具有划时代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且,党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使传承和弘扬由理论引领进入实施发展、并作为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来扎实推进的新阶段,以此为标志,共和国走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时代。

(1)《实施意见》提出“四个迫切”的战略意义催人奋进。《實施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四个迫切”战略意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实施这一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必将有力地推进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也必将载入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2)《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统领和坚固的主体框架支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3)《实施意见》提出了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目标及其主要内容。其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作为这一体系丰富内涵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并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的丰富性、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的显著性、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坚实性,迎来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明显提升。而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就是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这三个“大力弘扬”使传承发展工程的目标愈加具体明晰。

(4)《实施意见》就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切实可行、且能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这7项任务包括: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使“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滋养文艺创作;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所有这些,全面具体、缜密细致;详实有序、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传承发展工程的卓越创新、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拥有的工匠精神这一优良传统。

此外,《实施意见》还从加强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和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四个方面,提出组织实施的保障措施。

認真学习、深刻领会《实施意见》,使我们深切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深切感悟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是一项延续中华文脉的薪火传承工程,是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福祉工程,是巩固国家文化安全的防护工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工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走进了新时代。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我们更加豪情满怀。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上,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编审、本刊学术顾问)

〔责任编辑:张毫〕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