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加剧了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教育公平

2017-06-15 13:37王旭明
中国青年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王旭明衡水体裁

文-王旭明

“衡水模式”加剧了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教育公平

文-王旭明

编者按:王旭明曾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因为个性率直,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

2008年,他担任语文出版社社长至今,依然犀利,言语鲜明,始终关注知识分子成长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品性要求。

早前,针对类似“人大蔡荣生”的高校腐败案,王旭明就主张建立耻辱杯、耻辱柱等:“高校和知识分子不能只靠法制保持‘高尚’,道德、良知和尊严,知识分子都要强调。不能要钱不要脸、要色不要脸、要学位不要脸——知识分子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脸!”

他强调抓师德要从学校一二把手开始,无官德的学校肯定无师德。

对待这次“知识分子”的约稿,王旭明选择谈专业:为何一直推动“真语文”行动?为何衡水模式有害?……字里行间,知识分子态度立现。

哪些不能假,哪些可以假?

近来社会上不断有语文教材假课文之说,发现者想从课文中抓出一篇篇所谓假课文予以痛斥,看客们则群起攻之。我很欣赏一位并非语文研究者的话,他说:“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行政的或灭火式的手段解决,而应加强语文教材的研究,哪些不能假,为什么;哪些可以假,又是为什么。”

“研究”一词用得多好。我看,多年来,我们对许多问题所欠的就是研究,而且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又符合学科教育规律的研究。

以真假课文为例吧。

当下看,我国中小学校所使用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以选文为主要构架,每篇课文的体裁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现在课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类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另一类是非教学类体裁,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两种。

不同类的体裁,对于真实性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第一类中说明文不允许虚构。第二类文学类可以虚构,非文学类体裁不得虚构和有假。根据不同的体裁对学生进行教学,毫无疑问是语文教育之中的重要方面。

遗憾的是,笔者在多年语文教育实践和观察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也包括一些教材编写者,淡化甚至完全不提课文的体裁,千篇一律式的进行内容为主的语文教学,例如用讲说明文的办法讲诗,用讲记叙文的办法讲小说,用说理论证去读文学作品,不仅贻笑大方,而且衍生出不少问题,许多真假问题其实就是这样产生的。

比如被诟病为假的《乌鸦喝水》一文,作为童话或寓言,不存在真假的问题,学习这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于《爱迪生救妈妈》这样真名实姓的记叙文,如与事实不符,毫无疑问应该删除或改正。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度关注课文内容,过度分析人物思想,强迫学生消化理解教师的解读,而对体裁则是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许多所谓优秀老师的课亦如此,实在让人担忧。我以为,这样的教学是违反语文教育规律的,要将题材教育融入体裁分析中,将体裁分析贯穿在题材教育当中。

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用研究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是我们应当采取的重要方法。无论教材编写者还是教材使用者,都不必讳言真假,也不必见真假而逃。

我在几年前倡导真语文活动时,一直不断强调和呼吁,真语文就是提倡回归,就是回到语文的本来面目,还是那12个字: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

多年来盛行一种奇怪的现象:无数精英经过多层关卡、耗费大量人财物制定出来的很好的文件,没过两年,便束之高阁,很少有人再提及,更不要说执行了。人们去忙什么去了?人们又在忙着炮制新概念、新理论、新标准去了。如此下来,我们的许多工作经常在一种赶时髦和跟风状态中,浮躁心态和畸形求新求异的状态便由此产生。

特别应该警惕的,是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特别热衷于新概念,忽悠领导,做出全面推广和实行的决策,而这一切又经不起检测,这实在有害于教育、有害于社会。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至今不过五六年时间,应该强力贯彻和落实,而不是再去提出什么新东西。

“衡水模式”要害在何处?

近年来,“衡水模式”一直是教育热点,此次其进军浙江再被舆论热炒。尽管舆论热闹,但衡水模式的真正的要害处,莫衷一是。

“衡水模式”的要害是应试教育吗?当然不是。说实话,在当前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有几个学校不是以高考与应试为主要目的的?

是“衡水模式”军事化管理、没有人性吗?也不是。虽然“衡水模式”校规校纪严格些,但你去看看全国高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高中和农村高中,这样的管理恐怕不在少数。

“衡水模式”最大的危害到底在哪里?此前,我读到过杨东平先生的批评文章,他说,衡水中学破坏区域教育生态。一家独大的“巨无霸”形成对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对基层的优秀教师、高分学生层层掐尖、层层抽血,导致区域教育“水土流失”,根基动摇。他的批评是尖锐而深刻的,可惜没有得到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这次舆论风波中,我听到三个声音,是切中要害的。一是汪明所写的文章《对不规范办学行为就该叫板》,作者认为,“衡水模式”通过民办分校,到各地抢夺优质生源,规范此类招生行为,需要首先从规范这些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做起。二是熊丙奇的文章《衡水模式:教育公平的幻影》,文中说“透过衡水模式看到我国升学评价体系的问题,要让高中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关键要改革升学评价制度。”三是新京报发表的社论《“衡水模式”真相是纵容违规办学》,也是目前为止我读到的最透彻的、我最想说的批评,直指要害,当下少见。“衡水模式是地方政府对学校违规招生办学加以纵容由此制造出的所谓升学神话,看清衡水模式的真相,才不会将应试教育与不依法治教混为一谈。”

确实,不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衡水模式”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其超大规模办学,其异地招生,其公办、民办性质混淆等等。对这些问题,为什么长期任其蔓延,没有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批评的声音?我看这与地方政府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密不可分。

“衡水模式”如果推而广之,那我们的教育法规还管不管用?由此,我呼吁,有关部门应立即对“衡水模式”进行调查、处理,如果认为其办学模式合规且值得提倡,就旗帜鲜明说出来;反之也应采取措施。

同时,我还要替“衡水模式”说一句话,这样的异地办学绝不止一所,当下不少城市的所谓重点中学收取高额费用,异地挂牌,或者实质办学。我个人认为,这不但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教育公平,而且将应试教育的不同经验和做法变相蔓延和泛滥,其恶劣作用绝不可小看。但,对不少所谓重点学校异地办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仅不制止,有些还与当地政府、甚至房产商同谋为之,加剧高考竞争。

当前我们对高考尚无有效办法遏制其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到,将高考的影响弱化到最低限度,为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没有看到对高考作用的弱化,反而是从学校到全社会,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拨又一拨的强化、甚至夸大高考作用。带来的结果就是追逐名校为高考,一切为了高考,教育异化成了考试的机器。

由“衡水模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敲起的警钟,再由浙江教育厅一位处长敲起,这一次,有关部门绝对不能、也不应该充耳不闻或视而不见了,为了共和国真正的教育事业。

责任编辑:陈敏

猜你喜欢
王旭明衡水体裁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世上真人何处寻
——王旭明老师印象
Strain-tuned magnetic properties in(Ga,Fe)Sb:First-principles study∗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衡水专场(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众筹餐厅”年赚百万
第二届衡水湖诗歌节圆满落幕
官员,心正比说话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