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三篇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

2017-07-06 08:56周栋梁寻雪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珍珠鸟教学案例比较

周栋梁 寻雪梅

【摘要】针对同一篇课文《珍珠鸟》,朱则光、郭初阳、窦桂梅三位名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课的总体设计思路、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文章重点探讨了朱则光老师的设计,聚焦于他教学案例中《自然之道》的引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学,关于收束朗读。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以期在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中,整体提升我们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案例 《珍珠鸟》教学设计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145-02

年前突然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快递,竟然是朱则光老师的新著《活动語文》和《永不停滞地追问》。自从教育博客上认识朱老师多年来一直见证了他辉煌的足迹,他的《活动语文》专著中有一篇《珍珠鸟》的教学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最初见到的《珍珠鸟》的名家教学案例是郭初阳老师关于这篇课文的实录,然后是窦桂梅老师的实录,如今又见到了朱老师的教学设计。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三位老师的总体思路:

郭初阳:紧紧围绕笼子周旋

以人与鸟之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以筱晓与冯冀才态度之差异,来发掘对囚禁的欣赏;以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来束缚精神,来探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

窦桂梅:将信赖进行到底

围绕“信赖”确定教学思路:第一步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第一课时);第二步: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第三步: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主题的线围绕“鸟”展开,鸟怕人、鸟疑人、鸟依人、鸟离人。

朱则光:以探究“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贯穿始终。

以图片、鸟叫、设问导入暗示主旨;以朗读、概述、圈点感知整体把握主旨;以深究理解主旨:1、品读“呷”,感受美好2、探求信赖(1)通过鸟的位置变化和动作表现说明信赖是一个过程(2)分组列举并评价“我”的举动说明信赖是一种爱(3)对比阅读《自然之道》说明信赖是一种尊重;由物及人,延伸深化主旨;从不同角度反复引读主旨收束全文。

比较三位老师的总体设计,我们不难发现,郭初阳老师是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设计,所谓作者未必有,读者未必没有,他强调的是“自由”,而对文本主题“信赖”,进行了颠覆式解构。事实上这已不是“标新”可以形容的了,而是“立异”,但却失去了对文本、对作者起码的尊重。另外为了完成这种解构,郭老师穿插了大量的文本甚至影片,极大地压缩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教师也变成了一个思想的兜售者,变向的灌输者。面对初中生这种解构是不合宜的,也不会得到学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

窦桂梅老师则是站在目的立场(即她提倡的主题教学)进行设计,强调的是在尊重中超越。窦老师用了两课时对本文进行了解读。第一课时,窦老师循着作者的主旨,把“信赖”作为教学的主题,同时引导学生细心品读语词,反复诵读句子,领悟作者的态度感受,体现了对作者和文本的尊重。第二课时窦老师对文本进行了解构,但这种解构与郭初阳相比是相当有节制的,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解构,是继续围绕“信赖”,层层推进的解构。虽然同样为朱老师所不满,但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朱老师的解读则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剥茧抽丝,取其精华,强调的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并以这一主旨贯穿始终,抓住信赖循序渐进,给了作者和文本最大的尊重。此设计亮点多多,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关于《自然之道》的引入

冯骥才“什么也没做”和导游的“无动于衷”是有区别的。冯骥才“什么也没做”实质上是一种“不干扰”,导游的“无动于衷”实质上是一种“不干预”。“干扰”的结果是不和谐(鸟怕人),“干预”的结果是破坏自然之道(龟被杀)。如果说“无动于衷”是对自然之道的尊重,那么“什么也没做”则是相处的一种智慧。因此《自然之道》文本的引入是否恰当呢,就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学

关于“写什么”的探讨,朱老师做得十分到位,扎实有效,远胜郭初阳老师的浮光掠影,甚至比窦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怎么写”的问题朱老师显然也注意到了,并且采取了以文带言,以言带文的处理方法,但由于对“写了什么”的探讨,过于系统化、层次化,使得“怎么写”的空间极为狭小,突出不够,甚至给人一种零碎的感觉。其实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窦老师不是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吗?如果公开课是两课时,朱老肯定会少些遗憾吧。

三、关于收束朗读

我不知道为老师们激赏的收束朗读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估计是音乐中屏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之后,朱老师采用了引读法,即教师读“让我们……”学生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不难想象当时学生肯定是读的气壮山河,声震屋瓦,学生也在反复朗读中强化了对主旨的感悟,最后在朗读声下课。无疑这种设计是成功的,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更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但吹毛求疵的讲,也有点做秀的嫌疑。

总之三位名师的课用“新、活、深、实”来比较的话,郭初阳老师“新”字上过了头,“活”字上走了样,似活而实死,“深”字上大而不当,“实”字上乏善可陈;窦老师“新、活、实”名至实归,唯有“深”字见仁见智;朱老师“实”则第一,“活”字当与窦老师在伯仲之间,当“新”字而无愧,许“深”字而略不及。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90.

[2]、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策三.教学实验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晶.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珍珠鸟教学案例比较
珍珠鸟
说谎的珍珠鸟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