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2017-07-14 21:37马二发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运用教学

马二发

摘要:教育是一种塑造心灵、塑造人格的活动。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常常需要对幼儿在心理上进行暗示、疏导,使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幼教老师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本文拟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以及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以期对我们平时的幼教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学;运用

教育是一种塑造心灵、塑造人格的活动。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常常需要对幼儿在心理上进行暗示、疏导,使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幼教老师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本文拟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以及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以期对我们平时的幼教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皮革马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这位王子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最终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这个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教育的真谛是爱,只要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对幼儿付出真爱,并持久的期待他们的成长,爱的种籽必会结出期望的果实。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日后的知觉的产生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当初次与某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对这个人或事的情感因素往往带有一定的定势的作用,它会影响到我们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这种效应无论好坏,都带有片面性,它不利于我们对事物的全面地分析和了解。

这个心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根据第一印象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因为第一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既不能以貌取人,而应根据幼儿平时的表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否则,如果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三、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有极高的天赋,有人认为,如果他毕业以后若从事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而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另一条路,提出了一个个具有开拓性的课题,并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教师具有伯乐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能够慧眼识才,不能用僵化凝固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更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和喜好去塑造幼儿,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四、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 RobertRosenthal )的人 , 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 , 可能会因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 使研究结果被“污染”。

他设计了一些实验 , 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而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么差别,但由于大学生们都相信主持者的话,他们相信实验结果肯定不一样。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更快。结果他们发现,被认为“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这个心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成长和将来成就的大小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假如我们高度关注幼儿,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幼儿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反之,如果我们漠视幼儿,对其施加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抹杀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影响孩子的成长。

五、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 1 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这个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过多、过强的刺激和作用如果持续的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人们心理上极度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反映的道理是:当孩子因犯了哪些方面的错误对其进行批评和教育时应适可而止,而不应一二再,再而三,没完没了地批评和絮叨。对同一个错误做反复进行批评,会使孩子从内心的内疚和不安转化为对教育者的不耐烦,直到最后演变为反感和讨厌。被逼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和行為。 因为孩子受到批评以后,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学孩子所犯的错误“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应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 孩子才不会因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总之,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这就要求幼教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做幼儿的知心朋友,巧妙的运用一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运用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