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的内隐态度研究

2017-07-18 11:45王翠艳
关键词:认同感传统美德美德

王翠艳,江 伟,李 安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的内隐态度研究

王翠艳,江 伟,李 安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结果显示,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两个SC-IAT的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美德认同感的内隐效应大于践行意愿的内隐效应,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上述两个任务的内隐效应(D值)与0均具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内隐层面对孝顺、诚信、节俭、谦逊、勤劳、有礼等六种中华传统美德是认同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践行意愿,但践行意愿并没有认同感强烈。

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践行意愿;内隐态度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许多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中华传统的美德的梳理也各不相同。最为常见的方式是从修身、齐家、处世、治国等方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进行总结,也有较多学者从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进行概括,还有从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方面进行归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现代进经济、社会背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负面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主要表现为自私、享乐、狭隘、拜金、浮躁、缺乏合作意识等等。[1]毋庸置疑,中华传统美德在青少年人群中正在遭遇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危机。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了中华传统美德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但只有若干研究关注青少年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现状。朱秋飞等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美德认同较高,并且得出传统美德认同程度的高低对大学生责任行为倾向具有预测作用。[2]沐守宽等的研究涵盖的美德内容比前者要多,结果却是大学生对美德的认知程度高,但在价值判断和认同表现上并不高,研究还发现,孝、善、信、仁等中华传统美德得到认同,但并不认同温、良、谦、恭、让等传统美德。[3]综上所述,当前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态度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且主要采用调查、测评等外显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很难避免社会称许的影响。另一方面,美德和伦理规范具有不同心理机制,美德的形成依赖基于联结的直觉加工系统,它包含情绪、无需认知资源,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规范的遵守则依赖基于规则的推理加工系统,并不含情绪、需要认知资源,是有意识的、受控的。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一对象的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对其中华传统美德内隐的认同感和践行意愿进行研究。单一对象的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 SC-IAT)是 Karpinski对传统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 IAT)的发展。SC-IAT借鉴了传统IAT的程序模式,只是将两个目标对象变成一个目标对象,并减少了实验步骤。因此,SC-IAT主要用来测量单一对象的内隐态度。其基本思路,简言之,即依据概念词与相反的两种属性词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来判断内隐态度。[4]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整群抽取淮北师范大学本科生68名参与实验材料的筛选,他们并不参与正式实验。正式实验为随机抽取的淮北师范大学本科生30人,平均年龄19.78±2.61岁,男女各半。所有被试都是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完成后给予被试少量报酬。

(二)研究工具

采用 Karpinski和 Steinman(2006)所修订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程序(简称SC-IAT)[4]分别测量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践行意愿。该程序是考查单一对象内隐态度的经典工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5]采用e-prime2.0软件进行编程和数据收集。

(三)SC-IAT材料的选取

采用开放式问卷对传统美德进行筛选,开放式问卷只有两道题目,第一题,“你觉得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尽可能把想到的都写下来”。第二题,“上述美德里面你觉得哪一些是我们当下还需要发扬的,请打上√”。对第二道题目中出现的美德进行频数统计,从高到低,选择前面六种传统美德作为实验材料中的概念词,依次为孝顺(51)、诚信(50)、节俭(40)、谦逊(39)、勤劳(35)、有礼(30)。两个实验的概念词相同,属性词不同。表示认同的属性词中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六个,积极词汇:适宜的,重要的,有益的,美好的,积极的,赞同的。消极词汇:过时的,陈旧的,无用的,丑恶的,消极的,否定的。表示践行意愿的积极词汇六个:遵守,恪守,践行,执行,奉行,坚守。表示践行意愿的消极词汇六个:敷衍,拖延,糊弄,马虎,随便,违背。简言之,积极的属性词选取的是表示认同或践行意愿的词汇,消极的属性词就是前者的反义词。

(四)研究程序

认同感与践行意愿的SC-IAT程序模式一样(如表1所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相容任务的练习、测试以及不相容任务的练习、测试。为避免反应偏差,相容任务中美德词汇、积极词汇、消极词汇按照1:1:2的频率呈现。同理,在不相容任务中,美德词汇、消极词汇、积极词汇也按照1:1:2的频率呈现。在屏幕中央用绿色的“正确”和红色的“错误”对被试的每个反应给予反馈,均持续200ms(Karpinski&Steinman)。[4]所有被试在电脑上独自完成全部两个实验,在被试间对两个SC-IAT程序的顺序进行了平衡。

表1 传统美德认同感(践行意愿)SC-IAT的程序模式

二、结果分析

数据的预处理参考Karpinski等的方法,[4]练习阶段的数据不参与分析,只对二、四两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步,去极值,删去反应时小于400ms和大于在5000ms的数据,删除反应时低于300ms达10%的被试。第二步,修正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用其所在组的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加400ms代替。第三步,计算内隐效应D值,即用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D值越大,代表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强烈,D值若为零,则代表被试的内隐态度中性,既不积极,也不消极。以0为标准,分别对认同感和践行意愿两个SC-IAT数据的D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均显著,认同感,t(29)=7.628,p〈0.00、践行意愿,t(29)=7.138,p〈0.00(见表2)。践行意愿的内隐效应小于认同感,对认同感、践行意愿任务的D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接近显著,t(29)=1.762,p=0.069.

表2 传统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两个SC-IAT内隐效应(D值)的差异分析(M±SD)

将全部被试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两个SC-IAT的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长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这说明在认同感和践行意愿两个方面,大学生在潜意识里都更多地将传统美德与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

表3 传统美德认同感和践行意愿两个SC-IAT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分析(M±SD)

三、讨论

通过开放式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意识层面,大学生最为熟悉和认同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孝顺、诚信、节俭、谦逊、勤劳、有礼等六种。这与之前的外显研究略有出入。沐守宽自编了由90个美德形容词构成的传统美德评定量表,并运用该量表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美德认知、价值判断和心理认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孝顺、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表现出认同。与我们的发现不一致的是,该研究还发现谦逊、有礼、节俭等美德没有得到积极认同。[3]但是,朱秋飞等也采用自编传统美德调查问卷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认同普遍较高[2]。这些外显的实证研究比较具体地研究了被测对象对传统美德的态度,得到了一些成果。虽然研究方法相同,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原因之一是外显研究很难避免被试的倾向性反应,即被试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期许作答。为避免社会赞许性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内隐态度,本研究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践行意愿进行了调查,两个测验结果显示内隐效应都非常显著,这说明在内隐层面,当代大学生对孝顺、诚信、节俭、谦逊、勤劳、有礼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践行意愿。虽然,当今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西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正强烈地冲击着现在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对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且这种认同感自觉、自动发生。这一结果令人欣慰,也不难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而形成,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换言之,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来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需要理论将“需要”和“功能”视为文化的核心,认为文化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功能,[6]基于这一理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应源于中国青少年的高级心理需求,有着深刻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是对中华民族族群和社会的认同,当下西方流行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来自于社会群体关系,[7]这种认同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还具有社会根源,也是中华民族社会潜意识的一部分。

另外,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对传统美德表现出强烈认同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较强烈的践行意愿,虽然践行意愿的内隐效应(D值)小于认同感,差异接近、但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可能是样本容量不够大所致,因此得出践行意愿的强度与认同感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需谨慎,但是根据均值的数量差异仍然可以得出结论,践行意愿的强烈程度不如认同感。践行意愿涉及行为倾向。众所周知,将一种想法落实到行为中,常常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等等。因此,践行意愿的强度不如认同感可能源于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提高当代大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意愿非常必要,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都大有裨益,也是青少年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受限于研究范式,不能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传统美德进行考查,只能将筛选出来的六种美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未来研究需要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完善。

四、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孝顺、诚信、节俭、谦逊、勤劳、有礼等六种中华传统美德在内隐层面是非常认同的,这说明他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自动化的。他们对中华传统美德也具有一定的践行意愿,但是践行意愿并没有认同感一样强烈。

[1]朱小蔓.传统美德教育的现代视野与具体研究方法[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1):45-48.

[2]朱秋飞,何贵兵.传统美德认同和责任情境对大学生责任行为倾向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1,17(1):88-94.

[3]沐守宽.大学生对美德的认知、价值判断与心理认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34– 65.

[4]Karpinski,A.,&Steinman,R.B.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16-32.

[5]温芳芳,佐斌.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28-833.

[6]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0-31.

[7]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责任编校 秋晨

B842

A

2095-0683(2017)03-0129-03

2017-05-02

2016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0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6D45)

王翠艳(197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认同感传统美德美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美德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做人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