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淮扬面点的独家招牌

2017-07-20 10:58
美食 2017年6期
关键词:酥饼面点蟹黄

盘点淮扬面点的独家招牌

淮扬面点也是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在先秦时期是古九州之一,古时 “北据淮,南据海,幅员广阔,夏禹时天下九九州;淮海维扬州,那时金陵、广陵皆称扬州。”古人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充分显现了当时扬州的兴盛之景,而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面点则以制作精巧、造型讲究、馅心多样、各具特色而著称。但凡来扬州品尝过淮扬点心的各地美食家无不交口称赞:“淮扬点心,清鲜与甘甜搭配,荤腥与蔬菜组合,蓬松与柔韧相辅,酥脆与绵软对成,养荣伞面,口感美好,富有回味,而且形态小巧玲珑使人喜爱。”

淮扬面点主要由发酵面团、水调面团、油酥面团、米粉面团、杂粮面团几部分构成,而发酵面团制作技术卓越则是扬州面点的一大特点。《随园食单》曾记载:“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隆然而高。”扬州点心在馅心配制上,善于时令变化,皮馅相宜:春夏有荠菜、笋肉、干菜;秋冬有虾蟹、野鸭、雪笋;荤馅有三丁、五丁、三鲜、火腿、海参、鸡丁、鸽松;蔬馅有青菜、芹菜、山药、萝卜、瓶儿菜、马齿苋、茼蒿、冬瓜;甜馅有枣泥、核桃、芝麻、杏仁、豆沙等。品种造型惟妙惟肖,精巧细致,令人不忍下箸。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扬州陶方伯做的十景点心,奇形诡状、五彩纷披、食之皆甘、令人应及不瑕。”水调面团又有烫水和冷水之分,点心卤汁盈口、馅心鲜浓,以汤包、烧卖、蒸饺为代表,汤包皮薄如纸,大如小碗、汤汁鲜烫。难怪清代扬州诗人林兰痴曾对吃汤包作了生动的描绘:“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现代人还对吃汤包编了句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最后一扫光。”另外翡翠烧卖,皮如片玉、馅碧于翠;油酥制品酥层清晰、脆香酥爽、食之不腻,如盘丝饼、双麻酥饼、萝卜丝酥饼、黄桥烧饼等。淮扬面点品种丰富,美不胜收,其中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还被誉为“扬州双绝”,由此可见,淮扬面点的的确确是淮扬菜里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1、“三丁包”与“五丁包”

“三丁包” 由百年老店 “ 富春茶社” 所创。富春创立于1885年,始为花局。据老者回忆,1913年富春开始制售点心后,随着供应品种的增加,烹饪原料的所谓下脚料也多了起来,比如,大骨煨汤后的扒骨肉、白汤面(鸡汤面)的鸡子(白斩鸡、“飞叫跳”用后)剩余的碎鸡肉等,富春人动了脑筋,物尽其中,就将扒骨肉切碎连同碎鸡肉,再加笋子(笋尖前部分已作配菜用了)切碎烩制成馅做成包子,当时这种包子叫做“生活大包”,专门供应于苦劳力,如搬运工,拉黄包车的。生活大包在那个年代既经济又实惠。

据老板陈步云口述材料记载: “富春应市的煨面,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往往累人久等,所以又设计一种白汤面,也就是鸡汤面。白汤面畅销后,每天母鸡消耗量经常在四十只左右,鸡汤下了面,而鸡肉、鸡皮等无法处理,于是我同师傅们(主要是尹长山)研究,将鸡肉切成丁子,外加肉丁和笋丁,作成三丁大包,开始时,食者很少,只好在晚间,由店里人、家里人自己食用。不知经过多少时日,三丁大包才逐渐受人欢迎,后来终于成为富春包子的代表。”当然,随着三丁包的销量大增,其馅料鸡丁、肉丁和笋丁也直接使用新鲜的原料了。时至今日,富春茶社一直保持传统特色,发酵面点“三丁包子”在几代富春面点师傅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工艺,成为闻名中外的当家品种。

三丁包子的馅心选料讲究,其馅是以鸡肉——选隔年母鸡并肥一些的,猪五花肋条肉——无皮无骨,膘不大不小的;笋子——根据季节采用不同的鲜笋为主要原料,按1: 2: 1的比例搭配,加工成大小不同的方形丁,故名 “三丁”,并根据三种原料各自的质地和口感特点形成刀工要求,鸡丁大于肉丁,笋丁小于肉丁,并且以湖虾籽和原汁鸡汤加调味料烩制而成。烩馅时,应注意稍焖一下使之入味,并需正确掌握甜咸有度的口味特点且味道特别浓厚。

1922年,富春又请来了善制席点的白案师傅张广庆,张广庆虚心学习尹长山技术,并将外邦的风味特色揉合进淮扬细点,非常考究。为适应 “达官贵人、富商大贾” 的接待宴请,他在三丁包子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增加了当时较为高档的虾仁和海参,制作出了五丁小包(开始时为五丁小包,后改为五丁大包,大包小包同时供应,听客挑选),三丁增加了虾仁、海参,包子更加有滋有味,更富有特色,真正达到了“鲜香脆嫩和滋养”。据徐永珍(中国烹饪大师、原富春茶社负责人)和张学根(张广庆之子)回忆:说起五丁包子,确确实实与张广庆师傅有关。五丁包子制作后,张广庆低调、谦虚,并一再强调,功劳应归于富春首创的三丁包子,没有三丁就没有五丁!

富春三丁包子的酵面兑碱极为重要,这项技术是富春包子的脸面,酵面兑碱后揣揉面团,使之完全混和,至面团表皮光滑,嗅之既无酸味,也无碱味,用手拍击面团有空松之声。酵面应用自来酵(行业称轻肥慢长),根据季节变化,正确掌握兑碱,达到正肥、正碱,才能保证质量。

富春 “三丁包” 和 “五丁包” 名扬海内外。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大公报》专题介绍过富春茶社的经营特色,专文介绍了三丁包子、五丁包子、千层油糕、翡翠烧卖等名点。中外宾客纷纷留下墨宝,赞誉三丁包子为“天下一品”(日本),“味美留连”(美国),“三丁包子手艺高,名不虚传扬四海”(中国),著名作家、书画家海笑先生在富春品尝了三丁包在内的特色点心后,题词“尝遍五洲餐,难忘富春包”。

2、“千层油糕”与“翡翠烧卖”

“千层油糕 ” 与 “翡翠烧卖 ”是富春名点,乃淮扬面点的杰出代表,被称之为“富春双绝”。

早在前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一八八五年,在扬州得胜桥一个巷内(后称富春巷)创设了富春花局(后定名为富春茶社)。一九一三年冬天,富春在品茗赏花“以社养局”的基础上,决定自做面点。于是,富春请来了两位面点师傅,一位是黄师傅,其人面微麻,嗜酒,人称“酒大麻子”,专制点心。还有一位陈永祥师傅,是下面的能手。黄师傅做的“千层油糕”为“惜余春菜馆”的主人高驼子始创,但经黄师傅悉心改进,使其甜而不腻。还制作一种“翡翠烧卖”(即菜烧卖),是一种杰作,面皮很薄,馅心用青菜砧碎和以重油糖蒸出来,颜色碧绿,入口欲融,与“千层油糕”齐名,并称“鸳鸯”,后被称为“扬州双绝”。

千层油糕

做法:

1、将老酵面兑碱揉匀,鲜猪板油去膜,切成小方丁,放入容器中,加白砂糖拌匀,腌制三天后即可食用;

2、面粉放入钵内,中间扒一小塘,将酵面摘成胡桃大小的块,放入面粉内,加入30度左右的温水,一手将酵面与面粉拌和揉上劲,揉成面团,静置十分钟左右待用;

3、撒少许泼面在案板上,放上面团,翻滚几下,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肥面坯,边擀边洒泼面,防止沾粘,在擀成的长方形肥面坯上涂抹一层熟猪油,均匀地洒上白砂糖,再铺上糖油丁,四周可稍空些距离,然后卷叠十六层,成长条形,用擀面杖轻轻压一遍(为避免擀时脱层),再自中心向四边边压边擀成长方形,将两端各折回一点压紧,以防止蒸时漏出糖油,对叠四折后,再杆成正方形糕坯(每折十六层,共为六十四层),将糕坯捧入笼内放平整,红瓜丝果料均匀地洒在糕面上,置旺火沸水锅上蒸熟,视糕面略鼓起,手触之不沾粘即可出笼,待冷却后切成相等的菱形块,食时再上笼复蒸。

特点:糕呈芙蓉色,半透明状,糕面嵌红丝,色彩美观,糕分64层,绵软甜润,适于热吃,四季皆宜。

翡翠烧卖

做法:

1、制馅:将青菜叶拣洗干净, 放入沸水锅内烫至三成熟(菜叶烫倒)后捞出,用冷水漂清、冷透,捞出滤去水份,斩碎,盛入布袋内拧干水份,倒入容器中,撒上食盐拌匀,放入绵白糖、熟猪油调和即成;

2、和面:取适量面粉放入钵内,加入适量沸水搅拌成半熟面,再洒少许冷水揣揉成面团,至面团软润发光时,取出放案板上;3、成形与成熟:将面团搓成长条,摘成小面剂,逐只拍扁后,两手的拇指弯曲,第一关节稳住擀面杖的两头,使擀面杖压在小面剂的边,右手向前推滚,左手向后牵带,两手配合将面脐自右向左压滚旋转,杆成有荷叶边直径约二寸半左右的薄形面皮。左手托平面皮,右手将馅心加到皮子正中,亦将皮子四周同时朝掌心收拢,包住馅心,在烧卖坯的四分之一处捏细(俗称捏出烧卖的颈项),让馅心微露,使其成为“金钱底”,形如石榴,烧卖口面皮突露蓬头,呈木耳形皱折,点缀少许火腿茸,放入垫有“松毛”的笼内,置旺火沸水锅上蒸约四至五分钟,至外皮油亮不粘手时即成熟。

特点:馅心碧绿,皮薄如蝉翼,映出皮内的色彩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宜随蒸随吃。

3、晴雯 “腐皮包”

豆腐皮包子是《红楼梦》中的一道美食。是宝玉最喜欢的丫鬟晴雯爱吃的。《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笑道:“好啊,这么早就睡了。”又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回说,知道你(宝玉)是为我准备的,但是被宝玉的乳母拿去了,宝玉的乳母还拿走了原给袭人的酥酪,又自作主张拿走了豆腐皮包子,导致宝玉大发脾气。由此可见豆腐皮包子历史悠久,后人也常常把豆腐皮包子称为晴雯包。

百年老店富春的豆腐皮包子秉承传统,真材实料、制作讲究。将豆腐皮用清水洗净,用温水泡开,回软后切成碎片,再将洗净的香菇、木耳切成小粒,春笋或冬笋切成小粒,再配少许火腿末提味,加入少许盐、白糖、香葱末和姜末烩制成馅,并淋上麻油,用发面包成包子蒸熟即成。咬上一口,馅心绵软有弹性且美味可口。豆腐皮是大豆中的精华,其蛋白质含量丰富,含钙、铁等矿物质,脂肪含量较少,膳食纤维较多,是现代人的一种健康美食。中医认为可以止咳、清热、养胃。因而豆腐皮包也被称为“长寿包”。

4、酥香滋润“双麻酥饼”

酥饼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的环饼,就是用蜜、水、牛羊脂加面粉调制的油酥饼。唐代韦巨源向皇上进献的烧尾宴中就有“金乳酥”、“巨胜奴”、“金铃炙”等油酥面点,用料亦是酥油、蜜、水油面,外粘芝麻的蒸炸烤类食品,带有北方游牧民族酥饼之特征。在酥点中属于硬酥一类,当时在洛阳、长安盛行,故有“胡,麻饼样学京都”之说。利用油脂分层起酥,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富春双麻酥饼就是代表作,既有胡麻饼油酥的特色,又有分层起酥的技术演进,糅合了南方精细的风格,小巧玲珑,口味多样,酥香滋润,为淮扬传统名点,为筵席和早点佳品。双麻酥饼的馅心有甜、咸两种。甜馅有糖油果料、细豆沙、枣泥、椰蓉馅等;咸馅有葱油、火腿、萝卜丝、蛼螯等,应时而作。粘上芝麻,色彩鲜明。

富春双麻酥饼以葱油火腿馅最受欢迎,小巧玲珑,酥香滋润,入嘴爽口,回味无穷。2006年10月,富春制作的双麻酥饼被认定为 “中国名点” 。

5、夏季时令“冬瓜烧卖”

冬瓜烧卖既是应季点心,又是在富春翡翠烧卖基础上所作创新,结合时鲜,讲究养生,即以冬瓜为馅心主料,加入鸡肉、香菇、调味辅料等,精制成夏日一道时鲜可口的点心。其特点:清香爽口,营养味鲜,别具风味。

6、夏季时令“干菜包子”

梅干菜又称干菜,是享誉海内外的一种百姓乡土菜。梅干菜的由来历史悠久。早在《越中便览》中就有记述:“梅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清时,梅干莱曾作为“八大贡品”之一,制作极为讲究,选料精良,每年不过千把斤,菜坛上加盖黄封,专人运往京城。据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特别喜欢品尝贡菜制品。

富春的干菜包历史悠久,制法讲究。制馅时将猪前夹心肉焯洗干净,入开水锅煮至七成熟捞起晾凉,用刀切成0.3厘米见方的肉丁。炒锅上火,放入底油,投入姜米葱花、肉丁略煸,然后放入酱油、白糖、虾籽、底汤煨煮入味,连同卤汁装起待用。干咸菜用温水浸泡2~3小时后捞起,用凉水浸洗干净(已刀工处理), 再用温水浸泡一次,去掉干湿味,然后装入布袋,压干水分。炒锅再上文火之上,放入熟猪油,倒入去干水分的梅干菜,上下不停地炒拌,烘干水分后,再分二至三次倒入肉馅中的卤汁,上下炒拌,待卤汁被干菜吸收后,再倒入肉馅炒拌均匀。冷却后待用,即成了干菜包子的馅料。

干菜包子清爽适口,干香滋润,咸中带甜,油而不腻,为夏季时令品种。

7、持螯赏菊“蟹黄包”

俗说“秋高蟹肥。”秋末冬初,蟹黄顶壳。取蟹黄和蟹肉制成蟹油,鲜美特异。富春蟹黄包子是淮扬传统名点,秋季的名特点心。魅力在蟹黄,凡以蟹黄冠名的馅,蟹黄是核心,根据制作品种的需要,与肉、禽、蔬等部分组配,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般是深秋蟹肥时熬好蟹油,密封收贮,根据品种的不同而确定蟹油的比例。

有美食家吃富春包子极有讲究,把富春蟹黄包子放在吃的压轴大戏上,他这样写道:首先用清香爽口的青菜包子安抚饥饿的肠胃,其次吃一只热气腾腾

8、秋冬佳味“野鸭菜包”

的鲜肉包子安慰口中的味蕾,然后品尝甜而糯的千层油糕,再吃鸡鲜肉香交相辉映的三丁包子,随后依次受用的是:细腻到入口即化的细沙包子、汤汁浓郁的笋肉蒸饺、碧绿透明的翡翠烧卖,最后压轴大戏是咬上一口就蟹香四溢的蟹黄包子。吃四种不同荤包子时,中间巧妙地间隔不同风味的素包子、甜点心,且在不同品种之间还要用富春魁龙珠茶漱口。

富春蟹黄包子用料讲究,制作精良,成品形态饱满,蟹油浮溢,色泽金黄,味浓多卤,鲜美异常,若食时佐以香醋,味道更香。

俗说 :“宁吃天上四两,不吃地上半斤”。野鸭为秋冬时令佳味,烹调后,野味俱佳,脍炙人口。冬季气候干燥,而野鸭肉是冬季养生进补的好食材。鸭肉中含有的脂肪量适中,比猪肉低,易于消化,并均匀的分布在全身组织中,满足了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富春的野鸭菜包历史悠久,为秋冬滋补名点。选用绿头野鸭作为原材料,野鸭肉质鲜嫩, 富含营养,胸腿肌肉丰富,肌纤维细,清香滑嫩,野香味浓,特别是没有家鸭的腥骚味。加工成食品后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良好的滋补药用价值,补脾益气。扬州的青菜冬春两季最肥美,有“小宰羊”之称,冬天的青菜赛羊肉即喻此说。冬季青菜配野鸭最为时令高尚。野鸭菜包的馅心野味淳朴,味美可口,营养滋补。作为富春名点之一,深受广大顾客喜爱。

猜你喜欢
酥饼面点蟹黄
吃蟹黄瓜子
Crabs in Autumn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注重创新与完善 助推中式面点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
涂梅玉 让创意面点活起来
中式面点的造型艺术探讨
《一盒酥饼》点评
阳光下,有一种酥饼香
讨厌的“酥饼”
蟹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