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策略

2017-08-26 02:22柯桂娟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意识小学生学校

柯桂娟

“知恩图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富有的,在感恩的作用下,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而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现在的父母,都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想方设法、不惜代价为子女争取最优越的条件,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委屈孩子,这种溺爱无疑助长了孩子的娇气、蛮气、霸气,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思维及习惯。他们不懂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

2. 社会原因。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利益的影响下,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等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已经开始变质,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感恩、仁德、慈孝等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化,市场经济中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小学生思想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3. 学校原因。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为了“金榜题名”“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这种重智能轻品德的教育使得当代青少年没有了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了感恩意识。很多时候学校在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论,仍将主要精力投人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策略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还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长辈,帮助邻里、同事、朋友的每个细节,可为孩子提供感恩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识与言行。中国有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形成、行为习惯等。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做好表率,发挥示范作用。

2. 要注意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埋在心底,平時尽量对孩子要求严格点,防止事事为孩子包办。适当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还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父母的工作。鼓励孩子尽能力帮助身边的人,有条件的还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义工活动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心中有爱的孩子,他们的心灵一定不会干涸,他的感恩意识也一定不会缺乏。

3. 学校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阵地。感恩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感恩包蕴着孝敬亲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明确教科书中的感恩教材,为学生诠释其感恩内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结合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感恩之情实践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教育者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将感恩行动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自我完善,最终形成感恩意识并转化为行动。

三、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正能量作用

“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叹息。学校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好的、积极的因素;坏的,消极的因素都会给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呼吁社会注重舆论方面宣传,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感恩事例要给予宣传,对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

实施感恩教育时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且要群策群力,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

猜你喜欢
意识小学生学校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