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2017-08-26 12:44廖思成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可视性探索性实验教学

廖思成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做的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它在物理教学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演示实验要精心選择,突出效果

教材是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演示实验。初中生的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可首先提出猜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操作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以致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

四、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

五、注意实验的可视性

演示实验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清楚,所以必须注意实验的可视性,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把各元件固定在插孔式演示板上,挂起来进行实验演示,增强实验的可视性。

六、注意实验的整体效应

例如,在《功的原理》一节教学中,我把杠杆、动滑轮固定在同一演示板上,并用红纸条标好刻度,然后演示用它们提起重物的情况。这样既增加了实验的可视性,又便于学生注意用杠杆、动滑轮做功的共同点,总结出使用机械不省功的原理。

七、对教材实验的改进

在《熔化和凝固》一节中,教材采用萘来研究晶体熔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验中很难使萘在较长时间内恒温熔化。本人对晶体熔点的演示做了如下改进。如图将冰块在塑料袋中压成冰末后放入试管中,然后插入温度计,将试管放入烧杯水中。若实验时气温较高,上课前可向烧杯水中放入少些冰块使水降温。经过以上处理,冰可在十几分钟内保持O℃缓慢熔化,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八、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实验要素:一是仪器使用的一般知识;二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三是间接测量的基本知识,要从测量出发理解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条件保证、操作步骤以及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四是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思想,特别是要懂得将理论结论与实验结论比较的思想。

猜你喜欢
可视性探索性实验教学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博科:开放式可视性架构提升运营商流量洞察力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
基于可视性分析的谷地弯曲识别及结构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