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新知的策略

2017-08-26 18:41赖艳梅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意识

赖艳梅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師讲解多,学生探究交流少的现象。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换教师角色,落实学生主体的地位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是不利的。教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消极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当今的学生好奇、好新,脱离学生的实际,只孤立于研究课本本身,就难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我们必须要擅于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实践告诉我:只要用心去创设教学情境的课堂,都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特意做了一张明信片,在收信人一栏写上“二(1)班第二张桌子的同学收。”学生先是惊讶,到底是谁呢?免不了一番争吵,有同学提出:不能唯一确定收信人的位置。我先让他谈看法,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要知道他在第几行,第几列。就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开讲,使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异常的好。

三、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真诚耐心地等待“发现”

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和一切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最终摆脱教师的“教”,使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苏霍姆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在教学行为的表现上教师还是多了一些“不放心”,表现为启发引导的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同学间合作学习的少。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足够的耐心,真诚地等待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有能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培养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需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中,“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而探究学习正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多种开放性习题,给学生创设探索机会,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强化合作意识,提高探究水平

教师务必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展开适时、适当、适度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把获取的新知识在同桌,小组内交流讨论等形式,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集思广益,从而扩大眼界,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方法,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的教学应更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习自主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意识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