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导学

2017-08-26 16:24陈瑞容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鱼游教学相长学案

陈瑞容

导学案对我们来说是一新生事物,如果说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那问题就是导学案设计的主线。“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问题,即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导学案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自主学习,带着思考走进交流。

一、预习设疑——引生入戏,激发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让学生预习。”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极其重要环节。那么学生怎样预习?预习什么?预习的效果如何?这一切都要看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导学案就是引领学生有效预习的载体。如果在导学案的自主预习环节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并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二、课中设疑——启发思维,探索助学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案导学不能只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关注引起学生多少新问题,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创新。

三、课尾设疑——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篇好文章,往往会使人觉得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在这类文章中引导学生析疑更有情趣,如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中,在讨论了“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之间的联系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果心中有学习,就会……如果心中有老师,就会……如果心中有父母,就会……”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学生问:“周总理贵为一国的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对于一堂成功的课来说,课堂结尾乃画龙点睛之笔,它给学生留存更多的是迁移、是思考、是情感的升华……

四、练习设疑——巩固提高,回归整体

练习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在设计练习问题时,应注意多设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在《鱼游到了纸上》的练习检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如果鱼没有游到心里,能游到纸上吗?②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③请你为青年向美术学院写一推荐信。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从阅读的文字材料中走出來,延伸到文外、课外及语文生活、语言实践的社会空间。

五、反馈设疑——师生交互,教学相长

总结反馈是导学案教学的最后一环,然而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导学案留白处填写“学后记”,认真做好学习反思,以便促进以后的学习。反馈的内容以所得和所惑为主,如:“这节课我学到什么?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老师哪里令我满意(或不满意)?还有哪些疑惑?”课堂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策略,互为补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疑”是打开学习之门的钥匙,是增长智慧的阶梯,是创新思维的启蒙。导学案要让一个个问题像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让天真的学生带着童年的纯真和稚嫩去追求未来世界的七色之光。

猜你喜欢
鱼游教学相长学案
春天的安排
罗平记
乡愁导学案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27《鱼游到纸上》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