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传统服饰制作工具小考

2017-08-31 19:43张毓雯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水线棉线服饰

张毓雯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民国时期传统服饰制作工具小考

张毓雯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与现代服饰制作工具不同,传统服饰制作工具大都由制作服饰的手艺人,按照使用需求自己考量制作,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本文列举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制作工具,对其功用与使用方式进行梳理,从工具与手艺的关系视角出发,探究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服饰;制作工具;手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精美的手工艺作品必然离不开得力的工具做辅助。最了解工具实用功能的莫过于使用者本身,与现代服饰制作工具不同,传统服饰制作工具大都由使用者自己思度制作。“神授予人类以手,人类又用手制作了种种工具,这样,手就能更好地进行手之工作[1]。“手工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创造,改进制作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最大程度的契合了使用者的需求,而且也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就工具制作过程而言,本身也一种手工技艺的体现。

“生产工具不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而且是人类发展水平的标志,还是社会形态之所以演变更替的最基础的东西[2]。”中国传统造物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圣人创物“的传说,《易经.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记载。民国作为传统服饰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交替的时期,手工制衣保留着其机械不可取代的个体化与技艺性的优势。刮浆刀、粉线袋、铜熨斗……这些在今天看来已经十分陌生的物件,对于当时制作传统服饰的手工艺人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各种造型的粉线袋、錾刻精细的刮浆刀、绘制精美的绕线板等等,在工具的实用功能之外,手工艺人还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寄托在这些小小的物件上。

“手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人类以其智慧创造了这些工具,使手的力量成倍地增长起来[3]。“传统手艺人在制作服饰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材料的特性,在尽可能减少破坏面料的前提下进行裁剪、缝制与熨烫。所以,大多数服饰制作工具是用来配合手艺的需要,辅助手艺人完成服饰的制作。

下面结合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中几个代表性的环节,梳理民国时期几款典型的制作工具:

一、刮浆刀

刮浆刀有铁质、铜质、竹制数种,主要用于传统服饰制作中某些部位的刮浆处理。刮浆的目的是使局部不易变形,制作时易于操作,尤其是丝绸面料,刮浆工艺会使柔软的丝绸边缘变得挺括、平整,赋有筋骨,便于制作,而且保证面料的丝路不会跑位。浆刀刀头一般呈三角状,底部带把,使用起来轻便,有韧性(图1)。老一些的浆刀多为铁质或铜质,梯形的刀体上常錾刻有精美的图案,刀把多为如意云头的造型。除金属质地外,竹制浆刀的材质更容易自己制作,且使用起来轻便、有韧性,浆刀一般厚0.5cm、长20cm、宽3cm。虽然刮浆刀的造型各异,但刀体的边缘必须笔直平滑,这样才能保证刮出的浆子均匀,且在刮浆的过程中不会损坏面料。

刮浆前首先要沏浆,用开水将瓷碗烫热,然后把小麦粉加入碗中,小麦粉总量略少于瓷碗总量的1/2。加入少许明矾搅匀,将烧开的热水徐徐加入碗中,加水时用浆刀不停地搅拌小麦粉,直到形成柔软的面团。之后,再往碗中注入热水,水量没过面团,浸泡1分钟左右。最后,将热水倒掉,再用浆刀搅匀小麦粉,依此程序进行2-3遍,直至面团呈稀糊状。

以制作上衣为例,刮浆的主要部位有衣片边缘、领子、以及绲边、镶牙子所用面料背面。里料依照面料裁剪成一致的形状后,也需要在边缘进行刮浆处理,之后里料与面料相背对齐,粘合边缘,便于缝纫。

刮浆时,把一小块冲好的浆子用浆刀在手掌和匀,取适量浆子在面料上由里向外或由上至下顺次刮匀。待浆子完全阴干后,将面料进行揉搓,用指甲刮去浮浆,直到面料表面摸起来平滑柔软,然后将边缘熨烫平整待用。

与“刮浆”类似的程序还有“上浆“。与刮浆不同,上浆运用的方面是纱线或成衣。“在成束的棉纱线绕到梭子上(作纬线)或上织机作经线前,先放入煮开的大米浆里,然后取出挂起来晾干[4]。”给成衣上浆则是将洗过的衣服浸泡在浆水中,然后拎出拧干,待衣服快干时,折叠平铺在桌子上,再用重物将其压平。

二、粉线袋

粉线袋是传统服饰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图2)。它是用面料缝好一个两头开口的小口袋,口袋里面装有白色粉末,最早的粉线袋里使用的是面粉或香粉,后来采用滑石粉,现在的粉线袋里一般装用碾成粉末的划粉。把口袋的两端扎好,中间穿一条长长的粗棉线,使用时用手拉动棉线,粉末被带到线上,再提起棉线中部,把带有粉末的棉线在面料绷弹,一条笔直的线迹便留在面料上。

粉线袋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划粉,但又不完全等同,其绘制的线迹完全笔直,且可以无限延长,摆脱了尺子长度的限制,在面料上留下痕迹作为裁剪和缝纫的参照线。粉线袋亦可画出优美的弧线,线迹既清晰,又不会扭曲面料的纱向。

除了粉线袋中运用到棉线,打水线的工艺中也会涉及到棉线。打水线是制作传统服饰工艺中非常实用的技法。水线的“水”即唾液,唾液不能用清水代替,尤其是与刮浆工艺配合使用时,否则烫不实,会翻翘。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上过浆的面料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为麦芽糖,遇唾液的地方浆子的糨性减弱或消失,但又不会像清水会扩散,容易扣烫。具体方法是将棉线拉直,使其从口中通过取出,然后按照线迹,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在棉线上前后交替按压,水线经过处留下一道清晰的湿痕,按照水线痕迹向内折叠扣烫。打水线处理后的丝绸面料在进行扣烫时会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扣烫出的效果圆顺、平滑,能扣烫得平整结实。

三、熨斗

民国时期的熨斗多为铜质(图3),也有少数为白瓷,在形制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敞口瓢形,使用时在容器里面放炭或热水,等到熨斗底部热了便可以烫衣服。这种熨斗在里面放置木炭时,烟雾火花会时常蹦出来,熏到人脸面,而且烟灰也会沾到面料上对面料造成损坏;另外一种形制的熨斗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三角形的空心熨斗上做有密闭的盖子,而且有些熨斗上多了一个“小烟囱”,木炭加热时会产生烟气通过这个出风口排除,而且小烟囱的方向还可以调节,避免了木炭的烟熏到眼睛。这个时期熨斗的配件也相应出现,有喷水器、熨斗架等。

在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中有这样的说法:“三分做,七分烫。“可见整烫在传统制作工艺中的重要性。在熨烫时,软缎面料上方须垫水布。在制作过程中,可通过熨斗的”归“、”拔“工艺,对面料进行塑形。在最后整形时,以上衣为例,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整烫,把前后中心线打水线烫平,然后将衣身有褶皱的地方、开气部位烫平,至此服饰的整个制作过程视为全部完成。

工具能够得心应手,才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手艺人的习惯、经验以及技艺水准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工具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处置的经验与行为成为习惯之后,整个处置的知识与行为便逐渐成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民国时期传统服饰制作工具融合传承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智慧,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的材质、结构、样式等根都在发生变化,在满足手艺人实用需求的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其本身也是一种实用性的工艺制品。

如今看到这些传统的制衣工具仍会另我们浮想联翩,它们的主人在制作这些工具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心灵手巧?它们与我们之间横亘着百年的岁月沧桑,那曾经的风雪霜华只有留给后人慢慢去体味。

图1 铜质刮浆刀

图2 粉线袋

图3 铜质熨斗

[1]柳宗悦徐艺乙.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坚毅.从手工工具经机器工具到智能工具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36-39.

[3]鲁道夫·P·霍梅尔,霍梅尔,戴吾三.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徐艺乙.手工·工具·习惯——与传统手工艺实践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相关的问题[J].装饰,2014(3):58-60.

J523.5

A

猜你喜欢
水线棉线服饰
大型船舶水线面视觉图像准确检测系统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棉线钓“鱼”
烧不断的棉线
烧不断的棉线
规模化肉鸡养殖场水线管理
无法烧断的棉线
水线草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