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语境下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以福建省为例

2017-08-31 19:43张思婕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福建微信文化

张思婕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自媒体语境下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以福建省为例

张思婕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地名伴随着拆迁、重建而消失,有的被洋地名所替代,地名的文化内涵随之流失,地名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则为保护地名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论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通过在微博、微信两个自媒体平台中搜索关键词“福建地名”“福建地名文化”,梳理自媒体语境下福建地名文章推送的频率、账号主体及内容类型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注重地名文化的数字化采集、视觉化传播及发挥青年同辈群体作用等地名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为福建省及其他区域的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自媒体;地名;文化遗产;福建省

前言

地名不仅体现地理实体的所在位置与类型,也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反映该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情况的“集合体”。每个地名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人文内涵,或记载历史故事、宗教民俗,或体现方言特色,民风追求等。[1]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扩大建设用地面积需求也愈发旺盛。由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为了使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容纳更多的居住人口数,以适应我国当前总人口数量愈发繁多的趋势,和满足人们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许多古老的建筑成为发展的代价。与此同时,与其对应的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部分地名也一并付之东流,取而代之的是“欧风美雨”式的洋地名,如“曼哈顿”“维也纳”“威尼斯”等。而人们对于保护本土传统地名文化意识相对薄弱,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洋地名”的泛滥。

事实上,针对地名文化流失现状,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决议明确提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2004年开始,我国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组织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13年6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成立。由此可见,地名文化保护在国际、国内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其实,保护地名文化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人民群众的义务,而近年来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则为公众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将“自媒体”定义为: “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2]换句话说,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话语权的垄断,普通大众(个人或团体)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可以在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自主运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元方式,发表看法、转载链接、分享消息,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使信息呈现裂变式传播的效果,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这无疑为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搭建了平台,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探析自媒体语境下,地名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播,本文以微信、微博为现代自媒体,以“福建地名”“福建地名文化”为关键词在上述两个自媒体社交平台进行搜索,查询研究对象有效信息,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微信中的福建地名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公众号推送文章(原创或转载)、朋友圈分享;微博推送形式则分为文章、图片、视频、印象(整体印象、实时印象)、综合等,以此探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一、福建地名及地名文化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方向,依山傍海,因古时为闽越族承宣布政使司,清改为福建省。而福建下属区域地名命名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归纳起来,福建省地名可分为三大类: 自然类地名、人文类地名和其他类地名[4]:居住地,故简称为“闽”。唐上元时期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并取五州之前二州首字而得“福建”之名。[3]且按照《福建省历史地图集》记载,宋代置福建路,辖府一、州五、军二(府、州、军为同一级行政区),共八个,遂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元设福建行中书省,明朝称福建

表1 福建地名类型表

二、自媒体中的福建地名特征

通过以“福建地名”“福建地名文化”为关键词在微博、微信平台搜索相关信息,福建地名在自媒体语境下呈现如下特征。

(一)频率特征:原创少,转载多

以主题为福建地名改编成的祝福语串词为例,“福建地名祝福语”在多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中频繁出现,转载量高,且已无法确定该祝福语的原创作者或首个推送平台。这是由于在自媒体时代,当个体或组织欲转载一篇文章时,不需要纸张、印刷、劳力等成本,只需要通过鼠标复制、粘贴,略微修改标题,更换照片,即可将他人平台上的文章放入个人自媒体平台推送,导致自媒体平台内容原创作品少,转载他人成果居多。

(二)账号主体特征:地域、领域多元化

从地域上看,发布福建地名文化相关的推送的个人所在地域类型广泛,例如“微福州”“掌中大田”“爱宁德”“影像厦门”“安溪蓝田”,覆盖地域范围广;从发布者主体所在领域上看,涉及茶业、企划设计、教育、酒店等公司或灯谜、对联、本地论坛等团体、组织。另外,福建地名文化与各行、各业、各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故可在不同的自媒体平台推送;同时信息传播技术门槛低,自媒体的即时性特征使主体能够随时改变传者、受者角色,并通过自媒体进行二次传播,甚至达到多级传播。

(三)类型特征

1.知识科普类

推送的内容主要阐述福建地名的历史由来、名称特点、常见或生僻地名的正确读音。如微信号“爱宁德”曾推出一期主题为“趣谈福建地名”的推送,讲述了福建地名主要因山命名、因水命名,以年号命名,还有表达祈福祥瑞,或与地理景观有关因此得名。此外,还有微信推送、博文是帮助读者纠正地名读音,如“三坊(fāng)七巷,‘坊’是个多音字……其中,fāng用来指街巷、里巷,fáng则表示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琅岐(láng qí)岛俗称闽江口的明珠”“冠豸(zhài)山位于(龙岩市)连城东1.5公里处”。

2.猎奇地名类

推送的内容将福建区域鲜为人知、奇异的地名搜集汇总,或讲述地名背后的故事。例如,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的一处石头景观地名“和尚背尼姑”,“因形似老态龙钟的老人背着酷似年轻的尼姑,披着袈裟不露脸,伏在老者背上,形态逼真,故称‘和尚背尼姑’”,自媒体用户也在推送中提及厦门的“滚蛋谷”“菜妈街”“不见天”,莆田仙游的少数民族行政村“隔壁村”、龙岩地区的“懒坑”“赖坑”,并称“据百度地图不完全统计,‘坑’字最多的地方是三明,有1862个‘坑’,‘坑’最少的平潭,也有10个。”

3.地名改编类

推送富有创意地将福建部分地名串联、汇编成一首诗歌、祝福语,或改编成字谜,吸引注意,引起受众自觉转发关注。如福建地名诗歌——“若在福建,我宁化成一条清流,游贯八闽,慢慢长大,变成安溪、尤溪、松溪、明溪,然后成长为晋江、涵江、台江、洛江”,其中涵盖八个地名“安溪、尤溪、松溪、明溪、晋江、涵江、台江、洛江”;地名祝福语——“生活如永定;价值如连城;幸福如龙海;长寿比东山;身体要永泰;事业定长泰;生意拟建瓯;道路登上杭”,其中包括“永定、连城、龙海、东山、永泰、长泰、建瓯、上杭” 不同地名。

三、自媒体语境下的福建地名文化内涵

从上述自媒体中福建地名文化所涵盖的各种表现与传播形式上看,基于其内容特征,可洞悉一定的地名文化内涵。

(一)地名文化是社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传承社会遗产,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5]自媒体频繁推送关于福建地名的历史由来、地名读音等科普知识,不仅有同类信息的不断复制、传播,加深并完善受众的地名知识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借助微博、微信平台,把承载人文历史记忆的福建地名文化这种珍贵的社会遗产加以记录、积累,甚至以非纸质的方式留存给后代。

(二)地名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对象

美国传播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另外补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提供娱乐。[6]含猎奇特征的地名推送通常采用吸睛的标题,抓住受众的好奇心理,把原本务实的地名文化当作娱乐的“消费品”。受众通过阅读“新奇”“异样”的地名相关文章,实现自我精神生活的消遣,获得愉悦的感受,满足放松身心的需求。

(三)地名文化是人民追求安定幸福的心理反映

有学者认为:“(福建)地名……往往还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期盼,因此地名往往也表明了当地人们的意愿。从福建省的意愿、赞誉类乡镇地名不难看出,人们期盼最多的是平安、富裕、和平、丰收、喜庆、团结。”[7]

自媒体运营主体所改编成的福建地名祝福语、诗歌,也正是契合上述学者观点,突出福建地名具有寄托美好祝愿之意的文化内涵,含有“安”“和”“定”“乐”的地名常被反复运用于微信推文、微博当中。一方面,祈福、祝愿类地名命名方式与福建的历史背景有关,福建历史悠久,与台湾交流密切,地处交通要道,史事繁多,历史上当地百姓常揭竿而起,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以“闽越悍”描述福建地区,“悍勇”成为闽人定论,官方修改地名,期待百姓能够安分、祥和,便于统治。另一方面,现代自媒体用户则将对现在及未来幸福安康的祝愿写入诗、词、歌中,这类推送也可用于给予家人、朋友的祝福。

四、自媒体时代的地名文化保护措施

(一)做好福建地名的数字化采集与云存储工作

在采集福建地名信息资料时,不仅需要记录地名实体的自然环境,也要记录人文环境,将复杂的结果以数字化的方式采集、存储,由管理地名文化的相应政府部门牵头构建福建地名文化大数据资料库,给予受众上传、更新地名信息的权利,政府部门把关、审核,该资料库供政府部门、学术团体、自媒体用户下载、分享,为学术研究、文本创作提供完整且可信度较高的原始信息,并定期分析资料库访问者所下载信息的内容喜好、区域频率,依据不同受众对福建地名文化不同的偏好倾向,针对性传播信息。同时,可建立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名文化公众号,受众向后台发送地名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的图文信息。

(二)注重视觉传播,加强技术扶持

当前互联网时代,单调的图、文难以满足受众视觉上的需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则丰富了视觉效果,不论是模拟出的三维空间或现实叠加虚拟组成的环境,让受众在了解福建地名文化时,更加身临其境,整个福建地区“瞬时”“瞬移”至眼前,同时播放福建地名文化内涵解说词,呈现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三)发挥青年同辈群体作用,提升地名文化影响力

据《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2016-2017)》指出,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14~35岁的青年占比最大、活跃度最高,90后日均上网时长6.5小时,超过1/4的生活时间都被网络所占据。[8]青年群体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调动青年群体的积极性十分必要。鼓励青年群体主动对地名文化进行延伸创作,如拍摄微电影、短视频、微信文案写作,以点带面,影响其所在的小群体,逐步扩大地名文化影响范围。

(四)营造良好的福建地名保护与传播的文化环境

一方面,依据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公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媒介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9]所以适度在微博话题制造、微信推送上加强对地名文化的宣传,有利于提升地名文化在自媒体用户心中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让自媒体平台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如身份经过认证、粉丝数量较多的福建微博大V群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共同参与保护地名文化的线下活动,并在自媒体上发布活动反馈信息,以对其他自媒体用户产生正面影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其优势进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使得地名适应现代资讯社会,传承与弘扬地名承载的文化内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克服自媒体的劣势,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推送的讯息同质化程度高,难以突出自身平台亮点,转载量远大于原创数量,原因在于互联网转载信息成本低廉,及自媒体用户版权意识较弱,原创作者维权困难,求助渠道有限,走司法程序等待周期长、成本高;二 是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或组织能力受限,对福建地名文化认识有限,无法进行深入创作,动画、视频(微电影)、音频(广播剧、歌曲)、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难以在福建地名文化保护中得到综合化、立体化的运用。

[1]王凌宇,方晓伟.“文化扬州”视野下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J].探求,2015(11).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5).

[3]赵培贝.福建地名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8).

[4][7]马珊,贾文毓.福建省乡镇地名的语源类型及空间分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6).

[5][6][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中国新闻网.[EB/OL][2017-05-27]http://www.chinanews.com/it/2017/05-27/8235863.shtml.

K890

A

猜你喜欢
福建微信文化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谁远谁近?
微信
福建医改新在哪?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