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中法亲属称谓语言比较研究

2017-08-31 19:43胡晓冬刁远豪陈文孔潘曼诗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血亲辈分构词

连 毅 胡晓冬 沙 萌 刁远豪 陈文孔 潘曼诗

跨文化视野下中法亲属称谓语言比较研究

连 毅 胡晓冬 沙 萌 刁远豪 陈文孔 潘曼诗

本文从体系、构词特征和语义特征三方面对中法亲属称谓语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法亲属称谓在区分父系与母系、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及其背景原因。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法语教学以及汉法互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亲属称谓;中法对比;文化差异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功能。近年来,中法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发频繁,语言的交流碰撞也越来越密集。随着中法关系热度的稳步上升,为了减少双方在交流中的阻力,对语言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欲通过对中法亲属称谓语言进行比较并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促进中法两种语言的互译以及两国的交流做出一点贡献。

一、中法亲属称谓语言的异同

(一)亲属称谓的界定

“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所谓“称谓”,就是称呼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亲属关系的发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血缘关系所致,即为血亲;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即为姻亲;三是由法律认定所致。据此,人们又根据是否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将血亲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将姻亲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宗法观念,又把亲属分为宗亲和外亲。

(二)中法亲属称谓语言的分类比较

中法亲属称谓语言系统类别繁多,两者基于共同的划分依据才具有可比性。中法称谓语言的分类比较主要在以下类别框架下进行:对父系、母系的区分;对直系、旁系的区分;对长辈、晚辈的区分以及对平辈中长幼的区分。

详见下表:

表一 中法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表

1.父系和母系

在汉语传统中,父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亲属关系,因此父系男性亲属的称谓语区分较为细致。而母系被视为“外系”,故凡是涉及女性亲属的称呼则没有过多讲究。如父亲的兄弟有“伯父”“叔父”之分,而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姑”。

法语则不存在对父系母系进行区分的情况,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都统称为oncle,父母亲的姐妹都是统称为tante。

2.直系和旁系

在中国家庭中,直系亲属是指有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是属于同宗的,如祖孙、父子、母女及夫妻等。旁系亲属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出于同一血缘的非直系亲属,如叔伯、姑、姨、舅等。除血亲外,姻亲也是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姻亲是以婚姻为纽带形成的亲属关系。如,舅子、叔子、嫂子、弟媳等都是属于姻亲。

而在法国,直系旁系亲属以及血亲姻亲的区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少,例如,叔伯和舅舅都称为oncle,姑母姨母称为tante;大舅子、小叔子则被称为beau-frère,嫂子、弟媳则是belle-soeur。只有在法律层面的财产继承权上,这种区分才会在身份上有所体现。

3.长辈和晚辈

在中国家庭中,不同辈分相互称呼时,长辈可以呼晚辈的乳名或学名;而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相应的称谓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有违礼教的表现。

在法国,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也大都使用固定称谓语。但稍有不同的是,法语亲属关系中长幼有序的要求并不绝对,法语家庭中晚辈直接称呼长辈的情况亦不少见。

4.平辈中的长和幼

汉语的同辈亲属称谓之间长幼序列清晰,规定严格。比如,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以“哥哥”“姐姐”等称谓语称呼兄或姐,不能以姓名相称。反过来,哥哥姐姐则可称呼弟弟妹妹的大名。

法语的亲属称谓的同辈长幼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兄弟姐妹之间都是直呼名字。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兄弟姐妹时,一般使用mon frère或ma soeur+名字,在必须区分长幼时才会加grand或petit以示区别。

(三)中法亲属称谓语言构词特征及语义特征的异同

1.构词特征比较

中法亲属称谓语的构词,均以词根复合法为主,但仍存在较大差别。汉语亲属称谓语更为复杂,严格按照特定原则组合语素,详细区分宗族关系辈分地位。相比之下,法语的亲属称谓则更为简单,主要区分姻亲和辈分,而长幼、亲疏、内外等一般忽略不计。

1)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结构

汉语称谓语的构词,多以词根复合法为基础,按照一定原则组合语素。汉语亲属称谓语以直系宗亲亲属称谓语为中心语素,大量采用词根复合法中的偏正式,如定中结构、离心结构,以及重叠式和词根单用的方法对其进行拓展,最后衍生出旁系宗亲、外亲、姻亲等亲属称谓语。其中,中心称谓语素包括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姊(姐)、妹、子、孙,衍生语素包括伯、叔、舅、堂、姑、姨、甥、侄、外、表等。

①定中结构

定中结构又称向心结构或左扩式,其使用频率和数量在中文亲属称谓语中占主导。左扩式的基本结构为衍生语素加中心称谓语素。一般情况下,在中心语素左侧加“伯”“叔”“姑”“堂”“侄”以称呼旁系宗亲,在中心语素左侧加“外”“表”“舅”“姨”“甥”以称呼外亲或姻亲,如:以直系宗亲“弟”为源点,在其左加“堂”形成“堂弟”,以称呼父亲兄弟的儿子。

②离心结构

离心结构又称右扩式,即中心称谓语素加词缀,其所占亲属称谓语数量较少,较多用于方言。

③重叠式

重叠式将中心语素进行重叠,第二个音节为轻声,如爸爸、妈妈等,一般血缘关系亲密的情况下使用。但重叠式不限于直系宗亲,如叔叔、姑姑等。

④词根单用

例如爸、妈等。较为口语化,与重叠式使用情形类似。

2)法语亲属称谓语的结构

法语亲属称谓语构词虽以复合构词法为主,但同中文的复合构词形式不同的是,法语多以如形容词+名词等形式进行构词。

①Grand或Petit +名词,区分辈分

Grand和petit语义分别为大的、小的,因此可直接用以区分辈分。如对祖辈、外祖辈的称呼,法语称谓中统一加grand作为前缀用以称呼(外)祖父母,具体表现为grandpère(外)祖父和grand-mère(外)祖母。而对孙辈、外孙辈的称呼,统一加petit(grand的反义词)为前缀用以称呼(外)孙子孙女,具体表现为petit-fils(外)孙子和petitefille(外)孙女。

②Beau或belle +名词,表示姻亲

Beau和belle语义为美丽的,这种构词方法体现了语用交际功能中的礼貌原则,表达了对被称呼方的赞美。如配偶的父亲以及继父称为beau-père,配偶的母亲及继母称为belle-mère。

法国人受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喜欢以人名直称。同辈之间一般直呼其名,或使用爱称,比如Christine(全名)→kris(爱称);夫妻之间的爱称如mon chéri/ma chérie(亲爱的);称呼长辈也可用称谓+名字的方式如l’oncle Michel(Michel叔叔);称呼配偶的父母亲时可用Monsieur/Madame+人名表示尊敬。

2.语义特征比较

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包括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法语中的某些亲属称谓词对某些语义特征是不加区分,而汉语中则严格加以区分。

1)中法亲属称谓语语义特征的共同点

①性别特征

中法亲属称谓均是男女分明的,基本不存在男女通用的情况。例如:父亲(男性)——père、堂兄弟或表兄弟(男性)——cousin等。

②辈分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中,辈分高低是家庭维护宗法秩序非常重要的尺度。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晚辈对上辈,则只能严格按照相应称谓进行称呼,即使晚辈的年龄比长辈大,也要作如是称。

法语亲属称谓虽不那么讲究辈分高低,但是同样对不同辈分的亲属有着不同的称谓。例如:按直系男性亲属排列:祖父(grand-père)——父亲(père)——儿子(fils)——孙子(petit-fils)等。

③血缘亲疏特征

中法亲属称谓系统均对直系、旁系亲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区分。例如,直系:(亲)兄弟——frère;旁系:(堂)兄弟或(表)兄弟——cousin等。

2)中法亲属称谓语语义特征的差异

①系属特征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父权社会,家庭中存在的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伦理纲常理念,要求对家族中父母双方的亲属分别使用不同的称谓,对父系母系亲属进行区分。

汉语中严加区分的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在法语中都得不到体现。父母亲的兄弟都称为oncle;无论是堂兄弟还是表兄弟都称为cousin。

②亲属关系特征

血亲与姻亲虽同为亲属,但血缘亲疏却相去甚远。汉民族的宗族以及血亲等级观念浓厚,因此汉语亲属称谓中对血亲姻亲称谓也加以严格区分。

相比之下,法语亲属称谓中基本不区分血亲和姻亲,只有在非区分不可的场合,才会用“beau-frère”表示汉语中的姐夫、妹夫、大伯、小叔等;用“belle-soeur”表示汉语中的嫂子、弟媳、大姑子、小姑子等,以示与血亲的区别。

③宗族特征

汉亲属称谓语中宗族观念浓厚。宗族为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其中又不包括出嫁的女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有着视出嫁的女儿为外族,故用“外”来称呼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属以区分外宗族。例如:祖父、侄子、孙子属同宗族;外祖父、外甥、外孙属外宗族。

法语亲属称谓一般不区分宗族与外宗族,而常以辈分来对亲属关系进行分类。只有在必须说明是“祖父”还是“外祖父”的情况下,才会以“grand-père paternal”和“grand-père maternel”来区别。

④同辈之间的年龄特征

在中国社会中,长幼有序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即使是同辈也要区分年龄长幼。例如:父亲的哥哥称“伯父”,父亲的弟弟称“叔父”。

在法语亲属称谓中,同辈之间不区分年龄长幼。例如:“frère”表示兄弟,“soeur”表示姐妹,仅从字面上看不出其年龄特征,在必须说明是“哥哥”还是“弟弟”的情况下,则用“frère aîné”和“frère cadet”来区别。

二、中法亲属称谓系统差异原因探析

从以上中法亲属称谓系统的体系分类、构词特征和语义特征来看,中法亲属称谓语言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对双方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探究,可得出差异存在的原因。

(一)传统经济方式对个体及社会思想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作为儒家思想的经济基础,使儒家文化得以数千年占统治地位。受其影响,汉语亲属称谓从构词到语义,都遵守着“礼”的原则,并强调宗族。亲属称谓语中反映礼制、宗族的现象,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解体而逐渐弱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变迁。首先,称谓语趋于简单化,如从“兄长”“阿哥”到“哥哥”。其次,亲属称谓语趋于亲昵,如堂兄弟、表兄弟等称谓开始去掉前缀,直接被称为“哥”。此外,许多英文音译词,如 “妈咪”“爹地”也开始被使用。最后,汉语称谓语也趋于平等化,如对兄弟姐妹,从称呼“姐姐”“哥哥”到名字后加“哥”“姐”的后缀的转变。

而法国位于欧洲西部有利地理位置,不仅与多国接壤,且多面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法国工商业、海航贸易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下,人们以能力论高低,忽略长幼尊卑,因此在法国,个人与父系和母系的亲属无所谓血缘远近,都一律平等,例如姥爷和爷爷都统称为grand-père,姥姥和奶奶都称为grand-mère。父母亲的兄弟和姐妹都分别统称为oncle和tante。

(二)政治文化传统对亲属关系的界定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等级森严,讲求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正是形成这个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秦始皇灭六国以来,最高权力一直都是在亲属之间传承,即“家天下”。为了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与权力,就需要森严的等级制度来进行规范。如秦以前的西周用鼎制度,天子是九鼎,诸侯是七鼎,依次递降。称谓不同的背后反映的是各人地位、尊卑的差异。

法国虽然也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封建社会,但是君主的权力并不算强大,政治权力对亲属称谓所产生的影响也比中国小得多。此外,19世纪一系列变革也使得自由主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亲属称呼方面法国人并没有把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加以区分,对同一辈分同一性别亲属的称呼都是一致的。

在男女政治权力的分配上面,中法差别也较大。法国大革命前后,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其中,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要求男女平等权利的宣言也是在大革命期间发表的。即使是中世纪时期的法国,妇女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如宗教界的妇女有权推举代理人出席三级会议等。由此可以看出,法国女性享有的政治权利远远大于中国女性,男女更趋于平等。

(三)东方社会独特的亲缘关系对称谓的影响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差别是东方思维方式讲究求同原则,而西方更是强调求异原则。中国社会被称为“血缘社会”,人际关系也基本是按照血缘相关度由近及远发展的。因此,中国人对于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会有不同的称呼,由此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注重长幼亲疏、地位关系的称谓模式。而西方社会则推崇“平等”的观念,喜欢不分亲疏长幼地直接使用姓名进行称呼或被称呼,形成了一种较为平等直接的称谓模式。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主张人和社会的和谐融合,注重群体观念和裙带关系,喜欢将个体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汉语十分讲究称呼语的形式,甚至可以将亲属称谓用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比如,我们喜欢对素不相识的年长女性称呼为“奶奶”,这也是受到周礼“家天下”思想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用血亲关系名词称呼陌生人的做法在西方国家是相当罕见的。

在法国文化中,人们注重人的自我独立与个性解放,倾向于将个人与社会关系相分离,所以表现在称谓语中,便为直呼亲属名。

三、结语

中法亲属称谓语反映了中法两国之间的民族特性、文化内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变化。中国为大陆文化,较为封闭。从小农经济中诞生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千年未变,形成了以血缘宗法组织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国人缺乏个性和平等意识,依附并重视家庭,也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细化的特点。直到近代社会,社会和经济性质改变,亲属称谓语也才随之呈现新特点。法国为海洋文化,较为开放。殖民地的开发和海上贸易为日后的资产阶级社会性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启蒙运动则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随着一系列社会革命,法国推翻君主专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所造就的个体自我中心主义,使得法国的社会关系更为简单,亲属称谓也呈现出随意、简化的状态。

[1]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2001.

[2]杨宁霞.二外法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以称呼语系统为例[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55-57.

[3]孙玉卿.汉语方言“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构词特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赵晶.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109-111.

[5]康月惠.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07.

[6]孙玮.汉法称谓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0):31-33.

G4

A

连毅(1984-),女,吉林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国际化办学、语言文学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血亲辈分构词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奇怪的辈分
辈分
兄弟缘分
辈分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