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济源市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联动处置与分析*

2017-09-20 06:16贾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年4期
关键词:受血者供者血站

贾波

2015年济源市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联动处置与分析*

贾波

目的 对输血不良反应联动处置成效进行分析。方法 统计2015年不良反应发生率,从多环节多因素分析原因,包括用血量与反应例数,质量核查,反应类型、输血史、妊娠史,复核验证结果和救治效果。结果 2015年不良反应发生率0.51%(38/7 484),高于2013、2014年的0.25%(12/4 798)、0.17%(14/8 393),χ2=15.62,P<0.01;输血不良反应多发科室、医院用血量分别占3.10%(2 883/93 004)、12.81%(11 937/93 004),反应例数分别占42.11%(16/38)、39.47%(15/38);质量核查符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47.37%(18/38),过敏反应占34.21%(13/38),其他占18.42%(7/38);有输血史占73.68%(28/38),无输血史女性(有妊娠史)占60%(6/10);血型血清学结果符合率100.00%(38/38);受者HLA-Ab阳性70.00%(7/10),HNA-Ab阳性20.00%(2/10);供者HLA-Ab阳性10.00%(1/10);救治有效率100.00%(38/38)。结论 联动机制应用于不良反应的分析、鉴别、处置和防控过程,对减少漏报、规避风险、提高疗效、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联动 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血液安全性”是输血医学关注的首要问题,采供血机构(简称血站)引入核酸检测技术,进一步缩短了“窗口期”,降低了经血传播相关性疾病输血后感染风险[1],血液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涉及“血管到血管”全过程,在重视血液安全性前提下,还要严密注意输血各环节和步骤,其中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是影响输血安全性、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所以,输血工作重点潜移默化发生两个转移,即“血液安全性”向“输血安全性”转移,“血站”向“临床”转移[2]。笔者探讨“供血一体化[3]”管理模式下建立输血不良反应联动机制,在反应的快速分析、鉴定、处置和防控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015年全市临床医疗机构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数据。

2 方法 参考文献[4]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内容包括11类临床提示和18类输血不良反应症状、鉴别、诊断要点等,随血液制品一同发放,临床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启动“临床-血库-血站”联动机制,即临床在采取快速鉴别和救治措施的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反馈到血库及血站,共同分析制定后续输血策略和防范措施,并定期开展多环节的原因分析。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013年、2014年发生率比较。

2.2 用血量和反应例数:对比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多发科室、医院的用血量和反应例数。

2.3 关键环节质量核查:对采供血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核查,是否因质量问题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2.4 反应类别、影响因素:分析反应类别、疾病分布、输血史、妊娠史等。

2.5 复核、验证试验:征得受血者或其监护人同意,重新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核验证试验。HLA检测委托上级科研协作部门,血型血清学复核由血库完成,发生高热反应(>40℃)受血者的血液细菌培养由临床检验部门完成,发生反应后未输注完毕的供者血液的细菌培养由血站质控部门完成。

2.6 救治措施和效果:分析反应症状、救治措施、处置结果、防范效果等。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结 果

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2015年发生率高于2013年和2014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013~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2 2015年血液用量、反应例数对比分析见表2。反应多发科室(血液病科)、医院(血液病科所在医院)用血量分别占3.10%、12.81%,反应例数分别占42.11%、39.47%;其他医院合计用血量占84.09%,反应例数占总反应例数18.42%。

3 采供血关键环节质量核查分析结果见表3。从人、机、料、法、环等环节进行核查分析,影响输血安全的质量控制关键过程满足预期要求。

表2 血液用量、反应例数对比分析

表3 采供血关键环节质量核查分析

4 38例反应类别主要为发热、过敏反应,分别占47%、34%(图1);疾病分布(图2)为血液病科占42%;既往有输血史占74%(图3);10例无输血史者女性(有妊娠史)占60%(图4)。

图1 38例不良反应类别

图2 38例不良反应疾病分布

图3 38例不良反应者输血史

图4 10例无输血者史性别比

5 复核、验证结果见表4,血型血清学结果符合率100%;对血液病科10例反复受血者验证,9例受血者、1例供者检出HLA/HNA抗体;对1例高热反应(>40℃)受血者血液和13例发生发热反应后血袋剩余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6 常见反应联动处置效果分析见表5。参照典型症状提示进行快速鉴别,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反应症状消退时间(min)分别为30~180、10~140,8例患者后续输血采取选择性血液成分应用/药物预防措施,未再次发生反应。

表4 血型血清学及部分特殊项目复核、验证结果

表5 本地区常见反应症状、采取措施、救治效果、输血建议和防控效果分析

讨 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常牵动多方面,包括受血者及其家属,临床、血库、血站等。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是规避输血风险的首要措施,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有效的快速鉴别处置和后续输血的风险防范非常重要,这也是建立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联动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1%,高于2013年、2014年的0.25%、0.17%(χ2=15.62,P<0.01)(表1),分析原因为:①2015年伴“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快速鉴定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实施,临床、血库、血站进一步强化了不良反应的分析、处置、报告、防范等联动机制,输血不良反应认知逐步增强,降低了反应漏报率;②随血液制品同时发放的“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涵盖18类反应特点和鉴别要点,起到了较好的提示指导作用;③科研协作部门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包括HLA、IgA、铁蛋白等,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和存在;④血液制品搭配使用,38例反应中有15例(39.5%)采用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除大量输血时红细胞需配比血浆输注以外,其他指征少见,在今后的输血实践中应引起注意。

多部门参与的多环节、多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反应多发科室(血液病科)、医院(血液病科所在医院)用血量分别占3.10%、12.81%,反应例数分别占42.11%、39.47;其他医院合计用血量占84.09%,反应例数占18.42%(表2),提示反应率与用血量无直接联系,结合采供血关键环节质量核查分析结果(表3),可初步排除因质量问题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进一步对反应者进行复核验证(表4),血型血清学结果符合率100%,排除血型不合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对1例高热反应(>40℃)受血者血液和13例发生发热反应后血袋剩余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排除细菌污染反应;对血液病科10例反复受血并发生反应者验证,9例受血者、1例供者检出HLA/HNA抗体,证实与白细胞抗体有关,对该例供者追踪显示为女性,孕2产2,提示女性有生育史供者的血浆使用应谨慎。

38例反应(图1)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分别占47%、34%。前者是在输注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合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输血次数与反应发生率呈线性关系,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图2、3、4间接佐证),受血者产生白细胞、血小板等抗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溶解,释放致热源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另外血液储存过程中白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IL-1、IL-2、TNF-α等)[6],以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和结合珠蛋白个体间差异,能激发产生同种抗体,也可引起发热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常见于受者多次输血产生抗-IgA抗体/同种异型抗-Gm抗体,或受者属于过敏体质,供者有过敏性抗体随血液转移给受者等[7]。由此可见,即使是最常见不良反应其诱因也较复杂,单纯依靠确诊实验进行鉴别诊断,无论在时间还是技术上都存在很大困难,而参考不良反应典型症状进行快速鉴别和处置相比较更容易实现,也更具现实意义。

在分析反应症状、措施、救治效果的同时,结合不良反应诱因和特点,提出后续输血治疗建议:①应用药物积极治疗纠正贫血,尽量减少输血频次;②针对性去除/减除血液制剂中反应成分,如对供者血浆反应,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去除血浆;对供者白细胞反应,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去除白细胞;③有输血史、妊娠史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上升,应在输血全程严密监控,多次输血患者,既往发生过反应,再次输血考虑药物预防措施;④选择性应用血液制品,如既往反应者纠正缺氧首选洗涤红细胞,可避免再次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上述措施经过临床实践已收到较好效果,8例患者后续输血采取选择性血液成分应用/药物预防措施,未发生反应(表5)。有关多次输血产生HLA/HNA抗体的配合性输血及既往输血/妊娠史HLA/HNA抗体阳性供者血液安全性有待下一步探讨。

广大输血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是输血100%安全。由于血液来源于千千万万爱心捐献者,每一袋血液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型的不同,加之经血传播相关性疾病的感染风险和输血前三项试验的局限性等,都是可能影响输血安全有效的因素,也是不良反应种类繁多、不能完全避免的主要原因,所以工作重点在于不良反应的识别、分析、鉴别、处置和后续防控。对于基层,困难更多来自技术上的壁垒(确诊实验限制,更多的是依靠临床经验)。联动机制建立以来,取得初步成效:①进一步提高输血工作者对不良反应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不断提升;②输血不良反应综合防控体系逐步形成,规范化、程序化快速分析处置不良反应的方法得到推广应用;③有利于优势互补,血库为桥梁纽带,临床充分发挥在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救治方面的专长,血站则发挥特殊血液制品制备和供给的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科学制定后续合理化输血方案和风险防控策略;④争取更多部门参与协作,人才、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共享,外送外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一步佐证诊断结果,提高基层处置和综合防控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水平和信心。总之,通过不断完善适宜本地区“供血一体化”特点的输血不良反应联动机制,对减少漏报、规避风险、提高疗效、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杨忠思,马维娟,冯秋霞.两种核酸检测模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83-85.

2 吴国光.论非传染性的输血反应和其危险性[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增刊):28-30.

3 李晓雪,靳十周,葛云平.济源市供血一体化管理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51-553.

4 兰炯采,陈静娴,蔡玲君,等.推荐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三步分析诊断法[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5):333-335.

5 卫医发[2000]字第184号.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6 付涌水,主编.临床输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1-283.

7 刘景汉,汪德清.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9-400.

R457.1+3

A

1671-2587(2017)04-0332-04

2017-02-10)

(本文编辑:王虹)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4.006

﹡本课题受济源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15013042)资助

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中心血站

贾波(1973–),男,河南济源人,副主任技师,学士,主要从事血液质量管理工作,(Tel)18539820599(E-mail)937931065@qq.com。

猜你喜欢
受血者供者血站
心理护理干预对首次干细胞捐献者不良反应预防作用的效果分析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供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