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合理性用血评价

2017-09-20 06:16王燕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年4期
关键词:血浆科室血液

王燕

浅谈医院合理性用血评价

王燕

目的 通过追踪方法抽查分析和评价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分析不合理原因,持续改进和提高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血水平,节约日益紧张的血液资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16年临床用血情况,并对1 576份输血病历、输血1 815次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统计2014年和2015年,在出院人次分别增长13.44%、15.80%和手术人次增长17.82%、8.94%的情况下,血浆用量增长40.01%、10.98%;2016年和2015年相比出院人次增长9.14%、手术人次增长9.2%,2016血浆用量增长41.32%;血浆用量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用量2015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22.86%,2016年与2015年相比增加10.06%,在出院人次和手术人次增长情况下,红细胞用量基本合理。血小板合理输血比率为100%。结论 临床科室用血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是血浆使用,建议医院使用输血软件,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切实履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职责,定期对医师进行输血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临床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每月对临床用血科室情况进行网络公示,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及个人采取必要措施。

追踪方法 临床用血 输血管理 合理措施 评价机制

科学、安全、合理输血是临床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的结局,关系到患者个体的健康,更是关系到血液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以及血液检测技术存在的缺陷,导致血液供求矛盾持续紧张。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1],才能保证提高临床用血水平。由于临床输血治疗及过程的复杂性,临床用血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各地报道[2]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大部分是将输注过程评价为合理和不合理两个结论,临床医师作为整个输血过程的决策者,其输血相关知识、水平、能力和态度在患者的输血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现就本院3年的临床用血情况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资料来源 统计2014年1月~2016年12月输血病历1 576份,输血次数1 815次,部分患者多次输注血液制品: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新鲜及普通冰冻血浆,血小板。

2 调查方法 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

准实施细则(2011版)》为依据,对本院1 576份输血患者出院病历进行抽查分析。

3 评价标准 用血合理性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内科输血指南”为判断标准,建立本院《临床用血评价百分考核标准》(见表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自身因素(年龄,心肺功能等),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价输血的合理性。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软件进行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临床用血评价百分考核标准见表1,临床合理用血率见表2,2013~2016年临床用血情况见表3、4。

讨 论

推动临床合理用血是WHO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根据患者临床需求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既可以节省血液资源,又能有效缓解患者出血[4]。尽管各类输血指南对血液及其各种成分的输注都设定了阈值或区间,但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血情况依然存在,医护人员的输血知识、输血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循证输血证据和输血管理措施缺失等是重要因素,因此多数情况下还是医师凭经验输血[5]。我院建立实施临床用血评价百分考核标准后,虽然临床使用红细胞情况逐年有效提高,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对输血的意识逐渐加强,但临床合理使用输注血浆比率仍很低,表2~4的统计结果充分说明,原因在于年轻临床医生不甚了解血浆输注的适应证,未达到应用指征就输注血浆;习惯用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用血浆作为扩容的现象更严重;外科系统还存在依赖输注血浆来补充白蛋白、补充营养的浪费[6]。

表1 临床用血评价百分考核标准

表2 临床合理用血率

表3 2013~2016年临床成分输血情况(n,%)

表4 2013~2016年临床输血量/增长率情况(n,%)

建议:一在临床用血管理实践中,就血液成分制品而言,应重点加强血浆类成分制品的输注管理;针对不同临床科室、不同病种,重点加强对患者输血指征的严格审核,不断更新临床输血相关知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二是切实履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输血指导、培训、全程监督、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职责[7],实行三级评价制度:①临床用血科室每月根据患者病种进行用血评价;②输血科每天检查追踪临床用血病历质量并及时评估用血输注效果;③输血管理委员会每月针对用血科室进行综合评价,加强对临床用血情况的监管,定期对问题科室及医生进行院内公示,并进行适当的处罚;④作为每一个输血评价者应保持相对稳定与具备相关的输血专业知识,评价后及时汇总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被检科室,让被检人员和科室能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彻底进行整改[8]。涉及到需要多科室协作或医院全面协调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启动联动机制,以达到质量不断持续改进的目的。三是加快输血学科建设进程,院内使用临床用血信息软件,持续规范临床科室用血,积极人才引进,不断开展输血新技术,有效提升临床输血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输血是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输血管理的重心正从实验室管理转向输血全过程管理,尤其是相容性检测前的管理[9],输血科作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的重要执行、监管部门,其工作职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贮血、配血、发血,更涵盖了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管理、输血治疗和输血后疗效评价等内容[10]。应积极参与多学科的协作及临床会诊工作,不断提高学科发展,主管职能部门积极支持输血科的工作,对输血科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督导检查,加强对临床用血情况的监管;只有增进质量持续改进意识,坚定目标,常抓不懈,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用血管理水平[11]。实施的关键是医院持续追踪过程管理方法[12],将输血技术标准规范具体落实到位,形成临床用血工作制度常态,最终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13]。

1 林强,王秋实,刘学勇,等.患者临床用血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5):361-364

2 张彪,盖晶梅.我国部分地区用血合理性评价系统综[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8):622-626.

3 WHO,Universal Access to Safe Blood Transfusion,WHO 2007.

4 Andrew G.Blood Components and good practices in transfusion[J].Presse Med,2015,44(2):165-177.

5 郭永建,褚晓凌.英国血液成分输注指南及其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启示(上)[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990-996

6 林振平,刘慧南,蔡旭兵,等.我国临床输血合理性文献的研究结果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B):51-54.

7 乐爱平,黄萍,杨丽云,等.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临床用血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19-921.

8 邓宏军,宁文峰,汤永红,等.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0):42-43.

9 Jain A,Kumari S,Marwaha N,et al.The role of comprehensive check at the blood bank reception on blood requisitions in detecting potential transfusion errors[J].Indian J Hematol Blood Transfus,2015,31(2):269-274

10 Pena JR,Dzik WS.Utilization management in the blood bransfusion service[J].Chin Chim Acta,2014,427:178-182.

11 徐建梅,乐爱平.转变管理模式运用PDCA循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6):572-574.

12 费玉玲.追踪法在护理管理工作检查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9):63-65.

13 董军,刘亚军,周亚春.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护理管理的策划与实例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3):11-14.

R457.1

A

1671-2587(2017)04-0355-03

2016-09-22)

(本文编辑:姚萍)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4.013

842000 新疆库车县人民医院

王燕 (1970–),女,新疆人,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E-mail)2922736087@qq.com。

猜你喜欢
血浆科室血液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多彩血液大揭秘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神奇血液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