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依据
——从高校信仰培育谈起*

2017-10-13 04:16
教学与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学性逻辑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依据
——从高校信仰培育谈起*

蒋显荣,刘保国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实践;整体性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焦点在科学性上,有必要建立一套整体性逻辑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世界是物质的”这一逻辑前提开始,逐步推导出“人类社会是物质现象”、“所有的旧物质形态都会被新物质形态所取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必然的”。每一步都是逻辑过渡,合成一个整体性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最基本的是坚持其科学性依靠实践来证明,这种证明不是狭隘的实证科学证明,而是整体性检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物理学是科学”具有学理上的一致性,都是基于实践问题的理论性方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指它是终极化真理,而是基于实践不断生成的理论,可检验、可修正,符合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逻辑。

正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种可能性,一些人的困惑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从怎样的逻辑框架中推演出来的?为什么可以逐步推导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如果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了,或者失误,马克思主义还算不算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物理学是科学”在逻辑上是不是一致的?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自信集中体现在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上。所以,中外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怎样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美国的马

克思主义教员发明“新实用主义教学方法”(Neo pragmatism):以世界观的“实证”和资本主义的某些困境为实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P6-13)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师一直在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法,基本认定最好的方法是“整体性教学”,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点都不足以说明其科学性,讲一点必须从整体上把握。[2](P30-36)本文在此基础上挖掘理论自信的依据,提出“整体性逻辑”、“整体性实践证明”、“学理比较”等观点,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推理:整体性逻辑

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比较式提问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否意味着它比其他主义要正确?如果是这样,按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办事,实践上为何还出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难道不能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吗?这些问题尖锐,如果导入得当,可解其惑。

回答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一门学科,需要运用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科学社会主义,从唯物史观到社会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逻辑。所以,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个章节能把科学性说透的。独立的各章节都难以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物质现象,资本主义必然被新物质形态所取代”这一整体逻辑。如果在教学中,自觉以整体性逻辑把各章节串联起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魅力。

就高校而言,整体性逻辑讲授方法的基本假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只有在整体上贯彻科学性,才能达到“真信、整学、正用”;[3](P87-88)只有整体上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才能化为信仰的自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整体性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早就提倡过这一方法。他认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逻辑,“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P67)用整体性逻辑去认识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在现阶段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和低潮,尤其是苏联东剧变之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认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失败了,预言中国将会步苏联和东欧后尘,很快就会垮台。[5]加上当前经济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一些人在理论上预想马克思主义是不科学的,这对大学生有不少的影响力。这就更需要有一个能解读现实问题的整体逻辑,任何分割的解读,都会导致误解马克思主义。

美国高校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员,考虑到很多学生总体上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讲总体论(totality)会导致学生对马克思最厉害的思想武器辩证法和真理观的收藏,他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总体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真理观区分开来进行讲学,选讲辩证法和真理观,通过讲述这些具有魅力的理论来深深迷住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去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6]由于回避了整体性逻辑,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也未必好。

国外最近流行的新实用主义教学法(Neo pragmatism)解读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新实用主义方法认为,教育面临5个重要的词汇:“心理、民主、被压迫、社会化和叙事。心理、民主、被压迫与赫尔巴特、杜威的观点相联系,社会化、叙事与马克思的观点相联系。教育应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并能教导学生去叙事新现象,对他们的群体、国家事务做出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教育方法应该与语境、政治、社会和文化实践相联系,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性”。[7]如果失去对社会趋势整体性把握,仅仅追求“一对一”的验证,追求实时检验和分析,最终会走向反马克思主义。所以,新实用主义仍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我国本科生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安排是合理的,内含整体性逻辑。章节主干是从世界的物质性(第一章),到唯物史观(第三章),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第四章),最后是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第七章)。[8]这样的章节结构,便于推导“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基于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提出来的科学理论。这样的一个整体逻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纳入到一个逻辑框架,体现从世界观到历史观的科学性,体现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到人类社会形态变化的科学性(图1)。真正要使学生信仰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必要向学生讲述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推论出来的,而且还要特别说明每个逻辑推断都必须建立在整体逻辑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信仰中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整体性逻辑推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整个逻辑环节中,其中有几个重要的环节是必须用科学与哲学统一的方法去证明。一是“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哲学抽象;二是“人类社会是物质形态”的自然科学证明与哲学抽象;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根据。

图1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推理

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基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逻辑推理。“世界是物质的”和“物质是运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世界是物质的”意味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相反,如果人类社会仍归于“上帝创造”或者“英雄人物”决定,那么社会现象就不是物质现象,是某种神秘的东西决定的。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看法将是决定人们怎么看待未来的社会走势。

把人类社会归于物质现象,除了突出人类社会进化的自然前提外,有必要证明“生产关系”是物质现象。从已经出现过的生产关系看,“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都是已经客观存在过的或正在生成的物质现象。问题是,正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人定的。这有可能误导人们把生产关系看成是非物质现象。马克思把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看作是“规律”,把联系看作是“客观的”,这是理解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类似推理。生产关系不过是生产力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已,既然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其内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客观的。

最难的一个逻辑理解的环节是,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仍要从整体上来把握。首先,要从整体性上把资本主义社会归为物质现象,所有的物质形态都要被新的物质形态所取代;其次,从整体上说明为何资本主义这一物质现象会被社会主义这一物质现象所取代。这涉及到整体性的实践证明。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整体性的实践证明

理论被称为科学,在实践上能最终被证明。由于具体实践条件的局限和特殊性,实践证明又具有相对性,但无论怎样,从历史长河来看,理论只有被实践证明才具有内在的科学性,才能被称为科学。这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1850—1932)也曾思考过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问题。他在《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一文中对社会主义与科学究竟有无关联提出两个理论问题:(1)社会主义有没有一种科学的路径?(2)如果有,是否只有一种且必须只有一种的科学路径?他认为,在历史的发展中并不会出现一种“必须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构想与实践具有不一致,实践最终出现的“社会主义”将会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不可能是“纯粹的科学”。[9](P388-400)伯恩斯坦所作的解释是基于狭隘的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他并不了解后来的科学哲学证明了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与实践也没有绝对精准的对应性。称得上“科学”的东西并不是指它绝对的预测精准性,如果是这样,历史上的化学、物理学都不是科学了。从普遍意义上讲,根本就不存在严格的“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只要具有现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并最终被基本证明;或者具备现实和理论根据,最终被修正。因此,“必须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是不可能发生的,“不绝对一致性”的结果不但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反而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物理学的科学性具有类似的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是基于实践问题提出来的人类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理论,而不是“空想”出来的。“空想”往往基于对一般的苦难、争斗的分析,设想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使所有人都摆脱痛苦,但却忽视了实践改造的过程,成了脱离实际的“空想”,因而不是科学的。相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是基于历史根源,是基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现实基础。科学社会主义虽然来自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构想,但不能仅仅视为个人思想的产物,更应视为历史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构想,也不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预测这一斗争的结果不是去构想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制度,而是去研究两个主要阶级斗争的客观社会过程,并找到解决阶级冲突的手段。如果现实中并没有产生强烈的民众对“公有”的要求,也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逻辑推理。要使“空想”变为现实,现实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有了这一运动的趋势,人民有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共产主义不是理论上说明人类应当如此,也不是倡导大家超越客观实际从理论上去追求,而是这种理想已经产生于“消灭现存的现实运动之中”,这个现实的条件已经产生了。

更进一步的理解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还因为理论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针对性。如果失去这一直接针对性,理论与历史事实脱离,提出过于遥远的理想,与目前的过程脱节,在自然科学领域叫做“假说”,在社会领域叫做“空想”。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10](P616)从这个逻辑层次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应该具有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但是,科学性的全部理解,不在实证本身。要理解这一点,需要辩证地考察思想与实践的关系。如果用一次实践的检验来说明科学性是不科学的。第二国际部分理论家极力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和经验科学化。[11]这样在理论上的后果只有两种,一种是否定理论,另一种是埋怨实践的条件。这样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整体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既不是纯粹的实证对应,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和意识追求,而是“实践性”、“革命性”、“创新性”的统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

考茨基(1854—1938)关于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解释在这一点上有启发意义: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向往社会主义形态的全部动力是理论上的“合宜性”和“优越性”;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而言,“彼岸”的到来在于“此岸”的资本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此岸”无产阶级追求科学是为了了解这一科学趋势,少走弯路,避免无益的牺牲。只要无产阶级的力量在增加,对科学性的洞察力也在增强,思想和现实的力量同资本的矛盾就会持续发酵,不管原来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是怎样的,社会主义会朝着客观运动的方向前进。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把一种道德追求当作一个预想的目标,也不是当作一个实现追求的“辅助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类似物质的必然事物。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立场使理论达到一种“不偏不倚”的程度,使理论根植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由这一实践中滋生的现实理论。[12](P377-410)考茨基这一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等同于未来发展的实践。理论与未来的实践不一致是人类知识的普遍现象,即使是精确的实验科学也是如此。如果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预想的目标”仅要求实践增加动力而已,这还未曾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依赖实践证明其科学性,又不是纯粹的实证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有一个理论导向,又不是绝对按既有的理论导向行事。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仍符合自然科学是科学的一般逻辑,科学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甚至在某些环节、论述需要否定。

恩格斯本人也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一门类似实验场所可以证明的纯粹的“实证科学”。而是把它看作是接受实践检验而且基于实践发展的科学。按伯恩斯坦的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应该遵循实证的逻辑,才能被称为“科学”。恩格斯批判了这一缺乏整体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社会主义是真理,它体现了正义和人类的趋势,只要这一真理被人类所掌握就能化为征服世界的力量。如果我们在任何环节都要求对应的实证,就会发现有很多脱节的地方,这如同自然科学理论与实验环节也有脱节的地方。正确的方法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3](P537)在现实中发现和修正科学,这就是实践与理论的整体性。

至此,至少在这个环节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具有一致性:依赖实践证明其科学性;但任何科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与实际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不一致性,它不等同具体过程。如果当下和未来都不能证明其基本正确,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之为科学是理论基于现实、针对现实、融入现实、指导现实并能实现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基于现实中产生,融入到现实,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其理论,这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有不对应的地方,虽然有低潮,其理论魅力化为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力,这就是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一种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那就不是终极化的真理,而是人类认识的工具化的建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存在两个极端的误解:一方面,它是科学的,那就是绝对真理;另一方面,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出现困难时,又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脱离现实基础的理论架构,称不上科学。旧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总是以一种非整体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来否定具体的社会形态的理论,只是抽象地谈论一般的理性社会,如“理想国”、“大同社会”。在这种学说中,他们主张社会的目的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利益,人类正义需要一种这样的理想组织。凡是不符合共同利益的组织都是不正常的,应该用理性社会来取代。这种空想的没有现实根据的学说没有现实的科学性。列宁指出这类学说的逻辑起点不是客观的基础,而是从理念的逻辑出发,本末倒置。“过去任何一门科学都从形而上学开始,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还不善于着手研究事实时,总是先验地臆造一些永远没有结果的一般理论。”[14](P11-12)如果从“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进步”开始,而不是从客观社会的需要和矛盾开始,“就等于从末尾开始”。主观臆造一种完美的科学,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学家不知道或更不擅于从客观的生产关系的角度去探究社会的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和政治理念的形式的时候,就从现实活动中停了下来,转而去寻求思想的通用形式。这样,“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14](P7)由这一误解建构的理想模式自然是完美无缺的,但却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以唯心史观为基础:解释历史变化的最终原因都是从思想的变化中去寻找,一般从政治思想的变化中去寻找。可是,这些思想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力量推动思想的变化,没有人发问过。

针对俄国民粹派认为历史是由法律和思想决定的这一观点(例如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就认为,社会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去阐明人的本性以及社会怎样满足这些本性应该具有的条件),列宁指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5](P425)可以说,唯物史观要求按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来解释社会生活,把生产关系看作类似自然界物质之间的关系。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应该从理论反向推论到物质的决定力量,把思想归为社会关系所决定,把社会关系归为经济关系所制约,把生产关系归为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的运动变化和灭亡,不是一种先天的理论预设的,而是物质现象的必然结果。从物质变化的客观过程中构建的学说才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的思想创新,这本身符合科学产生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集中与生产的社会化迟早达到了与资本主义原有体制不相容的地步,资本主义的丧钟就在旧矛盾中解体、新矛盾诞生中敲响。“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4](P39)这样的一个历史趋势呼唤着一个能解决劳资矛盾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才顺势而生。在学理上,马克思恩格斯借鉴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虽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黑格尔三段论的推论在学理上具有相似性,但立足点截然相反,一个是客观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一个是思想的三段论。虽然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继承了黑格尔三段论的理论成果,但马克思从来没有用它证明所有事物都是严格按照这个格式。马克思的理论本质是唯物主义的,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即使社会发展的现象串起来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这个黑格尔格式,那也只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这样的过程。所以,唯物主义者应该从客观事物过程中去描述理论抽象,用客观过程的否定之否定去证明物质现象不会永恒,去说明资本主义这一物质现象也不会永恒,去提炼和升华唯物辩证法,而不是局限在“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之中。

《资本论》的逻辑足可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以“罕见的逻辑力量”证明资本的发展与灭亡。如果从自然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家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朝哪个方向发展一样,两者都是基于客观过程的科学学说。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把理论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实矛盾之上,而不是建构在抽象的一般人的主观要求基础之上,这确保了理论逻辑起点的客观性,这一点类似于自然科学;在研究现实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也始终以社会的经济关系为研究起点,不是要求实践符合理论,而是从实践中得出严密的逻辑;在检验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它以符合客观现实为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也符合自然科学的常用方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称得上科学。

进一步反思,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是否是人类社会终极物质形态?按辩证唯物主义的推论,只要把社会主义看作物质现象,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终极的物质形态。列宁指出,社会发展从来没有一个理论预定的终点。“谁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其实从未描绘过任何未来的远景,它仅限于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如此而已。”[14](P51)因此很多人误解了,以为“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形态”。对于遥远的未来,只能提出一些一般性的暗示,只要在考察未来制度及各种因素之后才能抽象出新的思想,但对于资本主义,在现有的矛盾基础上就可以科学预测其归宿了。

即使理论具备了产生的客观性、现实性、逻辑性,如果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偏离,或者针对新情况没有提出更为实际的理论,其科学性将逐步削弱甚至最终消失。这适合自然科学,同样适合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理论创新和发展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他们也曾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过自己的结论。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曾预言“革命已迫近”,号召不间断地革命,只要持续,资本主义制度将在这次革命中毁灭。1850年5月,形势大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重新审视得出新结论:“只有在现代的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16](P207)1895年2月恩格斯为再版的马克思《法兰西阶级斗争》作序时,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并作了自我批评:“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16](P510)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历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自然科学的自我更正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反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不是靠已有的辉煌验证,也不是靠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信条,而是基于客观现实变化的基础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理论。资本主义矛盾自然衍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自然衍生新的问题,并激发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性就蕴含在其中,虽有主观参与,但都是对客观的反映。曲折性、前进性与科学性是内在统一的,离开矛盾、发展,本身就没有科学。只要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蕴含科学性,这一矛盾的发展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发展了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科学性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如此。

[1] [美]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论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作为一种实践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J].教学与研究,2005,(8).

[3] 戴月波.真信、整学、正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J].江苏高教,2013,(4).

[4]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石云霞.怎样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三节教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6] Josef Gregory Mahoney. Ideology, Telos, and the “Communist Vanguard” from Mao Zedong to Hu Jintao[J]. JOF CHIN POLIT SCI, 2009,(14).

[7] Hamedan Iran. Neo Pragmatism and the Stages of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 ,(116).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殷叙彝.伯恩斯坦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薛俊强.求解“恩格斯问题”——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理论特质[J].学术研究,2014,(6).

[12] 王学东.考茨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孔伟]

OntheFoundationofMarxistTheorySelf-Confidence——FromtheFaithCultiv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Jiang Xianrong, Liu Baoguo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Marxism; science socialism; science; practice; holistic logic

The focus of Maxist theory self-confidence is science so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et of holistic logic to explain “why Maxist theory is science?” From the logical premise accepted by students “the world is substance”, further we infer that “human society is material phenomenon” “all the old physical form will be replaced by a new form of matter” and “capitalism replaced by socialism is inevitable”. Each step is a logical transition to synthesize a holistic logic. The most basic of Marxist theory self-confidence is to prove itself by practice,which is not a narrow demonstration of empirical science, but the integrity of the test. “Marxism is science” and “physics is science” have theoretical consistency, and both are the theoretical program based on practical problems . “Marxism is science”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the ultimate truth, but can be tested and modifi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logic of natural science.

* 本文系2016湖南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统一性原理帮助大学生应对虚拟世界认识难题”(项目号:16B06)和2017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现代技术视域下的城市治理创新的哲学研究”(项目号:2017ZXA04)的阶段性成果。

蒋显荣,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保国,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410114)。

猜你喜欢
科学性逻辑马克思主义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逻辑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创新的逻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