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及其重塑

2017-10-19 13:44张文鸯
出版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学术期刊现象

张文鸯

[摘 要] 已占“半边天”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依然未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表现为:惯常定势的按部就班者、敏感脆弱的自信缺乏者和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职业倦怠者。在探析其成因后,提出重塑女性编辑形象的路径:普及社会性别观念,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做到自我认可和自我平衡;挖掘女性编辑气质特征,发挥独特女性视角。

[关键词] 性别刻板印象 学术期刊 女性编辑 “玻璃天花板”现象 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5-0042-04

On the Stereotyped Image of Femal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 and its Reconstruction

Zhang Wenyang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ngbo, 315010)

[Abstract] The stereotyped female editors are often unconfident, susceptible, and tired of their profession.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tereotyped image of female edito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ay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is image. Social gender awareness should be popularized to make it a part of decision making. Media should self disciplined to spread correct gender culture. Female editors should be more confid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ir work.

[Key words] Stereotyped image Academic journal Female editors Glass ceiling phenomenon Social gender

1 引 言

性别刻板印象,也叫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人们总是试图找出不同角色的共同特征,以方便认识判断,体现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刻板印象在性别角色形成中,发挥着模板和框架的作用:男性富有抽象思维、敢于冒险、果断自信、领导才能强;女性感性思维强、保守、优柔寡断、机械记忆能力强。以至于在职业的选择上,也存在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期望。社会用这个框架去要求人们,人们也以此为准则来约束自我,最终使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加固,进而影响其在职业上的发展。

女性从事编辑工作可追溯到清朝末年,1897年康有为的长女康同薇在澳门《知新报》开始从事编辑活动,是中国第一位从事编辑工作的女性。如今,新闻出版界的女性比重近半,某些编辑部甚至出现清一色的“娘子军”现象。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新闻出版业男女占比分别为50.7%和49.3%,基本平衡。在学术期刊界,女性编辑的比重更高。但即便是具有“半边天”气势的女性编辑,依然未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

2 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

女性编辑人数虽不断攀升,但在学术出版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男性。女性编辑的刻板印象,在经过演化和延伸后,表现在女性和编辑两个角色之间的不对称上。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一般呈现为以下三类。

2.1 惯常定势的按部就班者

惯常定势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指人的认知框架具有形式化的结构,它具有强大的惯性,能不由自主地支配人的思维过程、态度及行为。隐匿性是编辑工作的特点之一,编辑的选题构思、组稿和审稿等过程,不为外界所知,使受众对编辑工作缺乏了解,尤其会对奔波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女性编辑的创新产生质疑。就女性编辑自身而言,受周而复始的编辑出版流程影响,新鲜感渐失,习惯在编辑部办公室被动等待稿件,容易走入惯常定势的误区。

2.2 敏感脆弱的自信缺乏者

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作为知识女性,尤其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出版物的“总合成器”,责任重大而权利又相对缺乏,工作中的压迫感较强,这种无形的壓迫感使她们变得敏感和脆弱。追求出版物的无差错则强化她们的完美意识,变得谨小慎微。社会的浮躁感,家庭婚姻和子女教育问题,也在无形中加剧女性编辑的焦虑不安。同时,女性编辑相对于其他知识女性,与社会直接联系少,参与决策的机会少,可获得的支持系统也相对少。加之知识女性孤芳自赏、不轻易求人的秉性,使她们在面对困难和委屈的时候,不愿诉说,也无处诉说,孤立无援,只能自行消化。每天面对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思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内心虽然充实却容易焦虑疲惫。加之转企改制,不明朗的前景也对女性编辑的心理带来冲击,易滋生焦躁和恐慌情绪。

2.3 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职业倦怠者

有资料显示,女性最易显职业倦怠感,通常是男性的3—5倍。出版职场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使女性编辑被隔离在职业层级的中底部,从事支持性和辅助性的工作,女性编辑的自我发展前景渺茫,缺乏追求的动力和方向。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女性编辑,工作的愉悦感丧失,自我评价走低。有研究表明,女性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性编辑,在抑郁、焦虑和偏执等方面有差异[1]。女性的生理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编辑的职业发展,“孕期”“产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会带来工作的“断档”,或受新人冲击,或使业务停滞。而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使她们陷入更加忙碌之中,面对出版职场的新挑战,显得精力不足,斗志不强。endprint

3 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刻板形象成因分析

3.1 社会性别意识普遍缺乏

社会性别意识是指在承认两性生理性别差别基础上的对两性具有同等的人格、尊严、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当前公众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非常淡薄,即便在文化传播领域也是如此。社会性别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传播者在传播实践中的实际取向,也决定着女性传媒从业者的职业理念和职业发展。传统观念将女性限制在家庭的小范围里,使女性沦为男性社会的依附者,“贤妻良母”被确定为女性的理想形象,男性“张扬”和女性“内敛”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某些人的骨髓。虽然女性编辑为出版业带来了别样的风景,但仅仅以从业人数的增加来看出版行业的性别意识,是片面的。事实上,“玻璃天花板”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变。笔者曾对浙江省56家高校学报做过统计:56家学报共有编辑203人,其中女性编辑有127人,占编辑总数的62.56%;女性担任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为22家,仅占总数的37.29%。作为传播把关者标识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主要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编辑大多身处编辑一线,发展相对缓慢。

3.2 社会协同支持系统比较薄弱

编辑工作本身的隐匿性,使基层的女性编辑更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得到扶持,而现实是这种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相对比较薄弱。受出版市场影响,一些单位经济效益不佳,直接导致编辑的收入不高。上海市新闻出版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女编辑工作委员会曾联手对上海市39家出版社414名在岗女编辑进行抽样调研,女编辑们对收入满意度评价较低,30%的人“不满意”,49.6%的人评价“一般”,仅有5.4%的人表示“满意”[2]。另外,女性编辑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大都挤在狭小的编辑部,自我空间小,压迫感强,人际关系较复杂。女性编辑的处理权较小,自主权和灵活度不够,外出进修机会少,职称晋升通道较窄。

3.3 信息社会文化震荡冲击的强化

文化震荡是指人们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现象[3]。市场经济时代,出版业从纯文化属性过渡到兼具商品属性的行业,编辑人员的竞争压力陡增,女性编辑更是肩负多重角色。信息科技的发展,使传播的单向度方式被打破,编辑编什么读者读什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受众的阅读心理日渐成熟,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兼具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强烈的反差带给女性编辑前所未有的压力体验。另外,一种社会共识的达成,与大众传媒呈现的统一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大众传媒强化女性职业性别特征中“温顺”“敏感”“母性”“柔弱”的一面,对女性编辑的价值形塑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4 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的重塑

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和保存者,其个人素养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出版产品的质量。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作为编辑队伍中的“半边天”,必须摆脱性别刻板成见,重塑全新的女性编辑形象,这需要女性编辑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共同配合。

4.1 普及社会性别观念,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生理性别是男女两性与生俱来的在生理上的差异,而社会性别由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而成。由于普遍缺乏社会性别意识,人们囿于生理差异而对女性编辑抱有刻板成见。普及社会性别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社会性别是可以被塑造的,打破传统文化形塑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性别规范和性别期待,从而超越生理构造的差异,避免产生刻板成见。眼下的传媒环境,依然倾向于再现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化男性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女性依然是男性审美主体建构起来的“被看”对象。因此,除了各类学校要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女性编辑所在的出版业,乃至整个传媒业,更要做好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引导工作,营造先进的性别文化氛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应具有自律意识,及时更新两性观念,弘扬两性平等的价值观,营造两性平等和谐的媒介空间。唯有如此,女性编辑作为媒介空间的重要参与者才能更好地显现自身的价值。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基本主题,它是一种战略,是将女性和男性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政治和社会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终止不平等现象,最终实现男女两性平等的目标[4]。出版领域各项制度中要渗透社会性别意识,要拓宽女性编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满足女性编辑自我发展的需求。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升迁和晋升体系,使女性编辑真正突破“玻璃天花板”。增加女性编辑参与选题策划和编辑事务决策的机会,给予她们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应提升女性编辑的数字技术能力,消除性别数字鸿沟。

4.2 女性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做到自我认可和自我平衡

女性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女性编辑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人身义务,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编辑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女性编辑主体意识帮助女性编辑做出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选择,让“编辑”和“女性编辑”统一起来,使女性编辑建立起一种平衡的心态,客观、冷静、理性地对待双重角色的冲突与困惑,充分认识到所谓“女强人”的说法,实际上也是刻板印象强加给女性的角色,出色的女性编辑与好母亲、好妻子之间并不矛盾。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5]与其说女性编辑形象是刻板固定的,倒不如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女性编辑必须认识到,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被开发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女性的潜力更是被深深淹没了,因而妇女的发展要靠社会的进步,更要靠自身的努力。“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意识到作为人的独立存在,是女性自我成长的思想基础”[6],女性編辑主体意识觉醒后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特征与社会位置,并追求自己作为“人”的独立发展,放下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强加的刻板印象,才能充满女性的平静安详、责任爱心与潇洒自信。女性编辑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要随时记住“为自己做新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endprint

4.3 挖掘女性编辑气质特征,发挥独特女性视角

英国报人瓦可尔曾说,新闻的第一个字是“女人”,指女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女性的细腻敏感是男性难以企及的,通常,女性编辑更关注细节,擅长从普通中发现不寻常,具有捕捉稿件亮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被誉为出版界“铁娘子”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金丽红,在编辑制作上提出了著名的“五分钟效应”理论:读者选书首先看书名,然后是作者、出版社、封面设计,再是内容摘要、目录,最后是封底和定价,这个过程大致需要5分钟。她始终认为,做书不是做环节,而是做细节[8]。女性编辑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引导作者碰撞出编辑创意的火花,跳出惯常编辑流程的定势。“想象的缺乏是造成出版业原创图书缺乏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如何由埋头工作向发挥自我的创造性想象转变是出版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9]。对文化创意产业之一的出版业而言,女性编辑独特的视角、认知及敏锐的感觉,可以为之带来新的内涵、元素和动力。

女性编辑的亲和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使她们在乐群性方面也超过男性编辑,她们更热情、豁达,容易与人沟通。女性编辑的感性气质使她们比较注重公共关系,讲究团队协作精神,在与作者沟通上更具有一种平等坦诚的意识,“女性编辑职业认同要显著高于男性编辑”[10]。有研究表明,男女编辑在16种人格特征比较中,女性编辑有9种人格因素的得分高于男性编辑,在敏感性和乐群性方面尤其突出[11]。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女性气质精神和独特视角的女性编辑,去诠释自己作为编辑的独特形象无疑更具灵气、细腻和智慧。

注 释

[1] 高莉丽. 浅析女性编辑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J]. 编辑之友,2010(3):87-90

[2] 9成女性编辑对收入不甚满意 工作买房健康压力大 [EB/OL].[2016-11-12]. http://sh.sina.com.cn/news/s/2010-05-27/0850144204.html?from=wap

[3]姬建敏. 编辑心理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10,171

[4]蒋莱. 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女性领导发展的影响[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9(5):95-99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 第二性:女人[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251

[6]华晓红. 学术期刊女性编辑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6):123-125

[7]王雪萍,周宇红. 论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提高工作激情[J]. 编辑学报,2013(5):495-497

[8]曹丽华. 女性地位变迁与女性编辑略谈[J]. 新闻知识,2009(12):48-49

[9]庞沁文. 论创意时代的创意出版[J]. 编辑学刊,2008(2):24-28

[10]周暢. 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J]. 出版科学,2016(4):13-17

(收稿日期:2016-1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学术期刊现象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猜谜语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