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与传承:美丽乡土中国建设的出版支撑苟德培

2017-10-19 00:14李其名姚君喜
出版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记录乡土中国出版

李其名+姚君喜

[摘 要] 乡土中国要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则必将借我们出版人之力——通过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五种出版方式,记录乡土美丽、载存乡土故事、传播乡土味道,推动乡土中国的美丽延续与记忆传流。

[关键词] 记录 出版 传承 乡土中国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5-0054-04

Record and Inheritance: the Publishing Support of China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Gou Depei

(School of Jounalism and Communicaiton,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

[Abstract] Native China would blossom into a more splendid cultural flower, and it should surely through the power of publishers : through the five publishing methods of books, newspapers, audio-visual, electronic and Internet to record the beauty of the country, carry out the local stories, spread the flavor of the countryside, promote the beauty continuation and memory flow of the native China.

[Key words] Record Publish Inheritance Native china

習近平总书记说,“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1]。对此,有学者展开说,“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土文化为魂”。诚然,乡土中国有绵长的文化之根,根植于千年农耕文明史之壤。乡土中国有勃发的文化之芽,生发于当代农村建设者之手。而乡土中国要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则必将借我们出版人之力——通过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五种出版方式,记录乡土美丽、载存乡土故事、传播乡土味道,推动乡土中国的美丽延续与记忆传流。

为什么推动的主力是出版人,而不是报纸杂志或广播电视的传媒人,甚或是更自由更灵活的网络人?因为乡人心理、乡土需求、乡村市场,注定了生发和滋养于内,并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我而众的本色出版与本体传播,更胜于外来的旁观者与采写者蜻蜓点水的惊鸿一瞥,更足以担当记录与传承乡土中国的美丽支点。

1 出版客与乡土记录:乡土历史的记录者

淘书客或知道,某些旧书网上有个叫做“人民出版客”的图书标签,罗列着一些比较散、比较杂、比较小众的出版作品。出版客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有出版需求、有出版积淀、有出版梦想的人,他们的出版或主题较偏、或印量较少、或关注自我,其出版目的更多基于自娱自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放眼中国乡村,乡土出版客或类出版客(记录者、创作者、讲述者、传承者)是一种广泛的存在。

1.1 乡野记录的热切之望

乡土社会对于记录生发于当地的显著事件、显著人物等,既有贯通血脉的历史习惯性,又有后天生成的传留自觉性,还有刷新记录的当代存在感,集中表现为文字记录与声音记录两种:(1)文字记:人们把传奇人物和显著事件以故事体、诗歌体、对联体等体裁,以实物载体形式记录下来,包括勒石以记、铸铜以记、刻匾以记、树牌以记、落墨以记等,为我们留下传世至今的先祖题刻、名人牌坊、古韵匾联、家训族谱,成为我们抚摸乡土之厚重与野望之浑沉的一个个锈迹斑斑、字迹模糊的文化符号;(2)音声记:人们把传奇人物的故事创作成对仗、押韵的乡土词话,并以音声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或酿成民族史诗,或在遗漏、残缺中变得支离破碎,却也滋养和慰藉了一代代乡愁,并成为后世挑选、提炼、创作的文化沃壤。而当代乡土记录则集中表现为修家谱、续族谱——被各地媒体称为“乡村修谱热”[2],并进而延伸至修缮家族祠堂、修护先祖碑牌、修葺古意建筑等。这些可抚摸、可观瞻、可膜拜、可传世的可感可触的文字实物,凝聚着心血、抟合着智慧、寄寓着精神,成为乡土文化传流的首选载体。

1.2 传统乡土的记录之弊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视域里,记录乡土社会显著事件、显著人物等的传世文件除了县志外,不外乎家谱族谱文卷,或祠堂中的家族碑铭、坟堆前的前人墓志、古建上的钟鼎铭文,以及家族长辈在代际之间讲述的先祖故事、家族变迁、重要更迭等,其相似性集中表现为:不完整、不系统、不准确;多错讹、多粉饰、多衍生。而就乡土文化传留首选的实物载体而言,当代乡村社会族老、乡贤、高辈份长者等自行组织编写与自主小众印刷的家谱族谱其弊有四:(1)未经系统、正规的编辑校对流程,体例性不强,错讹处较多;(2)文本一般没有接入互联网络,传播范围较小,影响人群有限;(3)孤立印刷与孤本保存,不能促发同姓同宗联动,难以实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借鉴;(4)代际传留的主观化、自助式保存与修续,散佚、讳改、错讹等屡有发生。纸质出版载体之外的碑铭、墓志、牌匾等,多表现为观瞻或膜拜之体,是美丽延续与记忆传留的重要补充与精彩点缀。虽然蕴藉丰富,但是所志有限。而那些反映乡居生活、体现三农技艺、展示乡土美丽、呈现乡土遗产的出版客,或财力不够、或自信心不足、或对出版流程不了解,最终没能实现“哪怕留个垫枕头的孤本”的出版梦。

1.3 刻意修饰的曲笔之憾endprint

关于直笔曲笔之辨,于右任在挽宋教仁时曾慨叹:“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乡土社会显著事件、传奇人物的记录或家谱族谱用直笔还是曲笔?我们在探源状元文化之于乡土社会影响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川籍状元一共有19人,其中唐6人、五代2人、宋8人、元明清各1人,分布于成都、阆中、眉山等地。但我们也观察到,在这19个状元籍贯分布地外,川内还有一些地方县志记载着、一些乡里故事流传着别的状元。认真翻一翻史料,就会发现这些记载与传说均与正史不符。对此,当地文化官员不置可否地解释说:“我们从小就听着状元传说长大,现在也需要状元精神继续鼓舞”。于是,状元故里成了丢不掉的精神奶瓶,状元所在的村庄,状元桥、状元坟、状元第及状元家谱等在乡土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经济的助推下,相继衍生出来。这种现象,绝非个案。虽然,历史上通过续接、嫁接、串接,美化家谱族谱甚或帝王谱者多如过江之鲫,但乡土历史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传统乡土味道讲究乡风淳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风文明,现代出版精神提倡据实录之,保住记忆中的乡土味道,留住记忆中的乡村风貌,我们需要的是一部相对客观的家族成长史、乡村发展史、社会变迁史。

2 出版人与乡村宣介:乡土美丽的传播者

树立与传播美丽乡土中国的主力,是数字庞大的乡土出版客及由其产生的内生动力——生发和滋养于内,并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我而众的本色出版与本体传播。而出版人(可以指对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印刷、发行的出版社从业人员,可以指出版社,也可以指出版社负责人)以其职业责任、职业操守、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荣誉等为催化剂,帮助乡土出版客圆出版梦有三重积极意义。

2.1 去其旧弊,传其新法

填补并革新乡土出版之弊呼唤出版精神。蔡翔等说:出版精神是“激情与理性、监查与自省、思辨与思变的兼容,是出版人个性文化和社会情怀之交融”[3]。以家谱族谱的出版发行为例,一要监查与理性,出版人要以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编辑出版体例,三审三校的出版把关流程,有效革除乡土出版不完整、不系统、不准确,多错讹、多粉饰、多衍生等弊病。二要思辨与自省,要基于乡土关照与人文情怀,充分考虑乡土出版客的文化程度、语言接受、出版期待等客观因素,修订与规避其不足,满足与实现其所愿,而不必处处以史官笔法或编辑条框等,来过分苛求乡土社会家谱族谱的编写与修续。三要辅助与关怀,借助现代出版伴随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将出版物接入数据库,在资源共享与交流互动中,积极推进不同地域的同姓同族联动,促成相互对接、相互补充、相互修正。

2.2 宣其美丽,树其美名

中国乡土社会潜藏着一大批不为人知、尚待发掘、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其中有物质遗产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壁画、重要史迹等不可移动实物,历代重要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实物,有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等。对于这些或初露峥嵘、或半隐神形的乡村文化,出版人要以其洞察力和发现力,品味美、发掘美、解读美,并携手乡土文化爱好者、守护者或传承人,及当地宣传、文化部门,包装美、出版美、推介美。以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羌碉羌绣羌民居》为例,羌居文化爱好者与守护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摄影家周耀伍先生跑遍了羌区的村村寨寨,拍摄并积累了大量表现羌居之美的照片,被四川美术出版社编辑侯荣偶然获知并发现这是展示和推介羌区之美的绝佳素材,于是二人按羌碉、羌绣、羌民居三个部分,从近万张图片中遴选,组成12开精美画册:雄伟恢宏的羌碉,精细艳美的羌绣,鳞次栉比的羌寨,展现出羌族人民勤劳聪慧、不畏艰难的民族个性和羌文化深远而厚重的历史。这部作品,以中、日、韩、英四种文字版本面世,成为宣介与推广羌区之美的代表作品。

2.3 取其精华,助其升华

聂震宁先生说,出版人要讲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一条就是不断创新[4]。面对伴随乡土出版而生的各种需求,出版人要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手段,以去粗取精、精益求精之手,辅助并推动乡土艺术家、遗产传承人提振文化传承、二次创作、进击市场的积极性与敏锐性,推动传统遗产与当代艺术和鸣传唱。2016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古今和鸣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陕西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乐大胆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将时代特点、时尚元素、时髦因子与传统乡土特色文化遗产相嫁接、相融合,应成为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再创造、再生产并实现旺盛活力的重要路径。

3 出版商与乡间行商:乡土市场的开拓者

传统的出版商是坐商,而在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日益摊薄、消费者日益挑剔的今天,我们是继续坐在省城出版大厦等出版客上门,还是放下架子、放开面子、弯下腰杆子,做做行商——以个人思考和文化感悟去关注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再以“筚路蓝缕的精神與毅力去开掘文化创造和传承的深井”?

3.1 出版:乡土中国的三个市场

一是乡土社会涌动着以村组为单位的家谱族谱出版需求,哪一代前人不想为后人留一本完整、系统、准确的带有家族荣耀的传世谱系?而且越富裕、越人才辈出、越多德高长者或退休官商的村组,这种需求越旺盛,对出版品质也越讲究,此出版商之一可为也。二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居文化人、乡村干部等人群表现乡居生活之美、推介乡土物产之美、展示三农技艺之美、传化乡土遗产之美的出版需要,通过纸质出版、音像出版等形式,实现乡土之美的记录、传播、承继,这个需求与实践在县乡两级文化经济圈中早不鲜见,此出版商之二可为也。三是乡土视界的题刻、碑铭、牌匾等文化延伸制作市场,这是一个伴随着城乡人口流动与乡村经济发展而生的,基于祖先崇拜、文化标榜、后世瞻仰等为心理内驱的新生市场,它是前述两个乡土出版市场的衍生与扩展,是出版商的随需而变与顺势而为。endprint

3.2 借力:乡土出版与国家工程

以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文化支出计算,一姓一谱、一族一谱、一村一谱的人均或户均出版成本(含书号含印刷)并不昂贵。但以家国观考察文化保护与记忆传流,乡土出版应是社会变迁的记录、民族记忆的延续、国家文化的传承的微观实践。而乡村视界中的变迁记录、记忆延续、文化传承应该是一项系统永续的国家工程。它依赖于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但又不能完全依靠其文化自觉。没有自觉,如何传录?所以,这一行动应该是国家与乡村之间引导与自省、鼓励与自觉、补贴与自助、支持与自主为一体的双向行动。它落地于:国家给政策,县乡两级政府及所属文化部门积极引入出版社、发动老百姓并预算相关补贴;出版社抢市场,调研出版需求、编制出版体例、预设出版成本、给予出版优惠的同时,深入乡土、扎根乡土、宽容乡土地开展出版行动,获取来自政府的出版补贴与来自乡村的出版成本;百姓得实惠,在较少支出的情况下,较高质量地完成家谱修订、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历史传流的乡土出版梦。

3.3 产业:乡土旅游与文化经济

国内出版社一般隶属于中央或省级出版集团,这些航母型文化产业集团,近年来积极布局与出版发行主业相关的多元产业,是特色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经济、新兴文化市场的重要发掘者与强势投资者。因此,作为文化产业集团最接地气的触手,在开拓乡土出版市场的过程中,出版人要带着发现之眼和智慧之眼,发掘潜藏乡土的名人传奇与英雄故事,发现潜形民间的石窟、壁画及代表性建筑,文獻、手稿、图书等散落史料,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村落……慧眼发现美、集团开发美、出版推介美,促成“乡土出版+文旅开发+综合运营”的美丽开发模式。放眼东望,安徽出版集团投资和运营的黄山黟县屏水非遗文化村、祁门牯牛降景区、合肥大杨镇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禅源文化太湖花亭小镇等,被国内同行誉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安徽样本”[5]。抬眼南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位于桂林阳朔由古村落改造为乡村文化主题酒店“遇龙堡”,项目融自然山水、传统文化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一整套富有体验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珠玉已然在前,何妨步趋于后。

4 结 语

什么是乡土中国梦?记录乡土之忆、载存乡土之重、传播乡土之美、开发乡土之姿、满足乡土之望,这恰是美丽乡土中国建设的出版支撑!

注 释

[1]张端.留得住绿水青山 记得住文明乡愁[N].西安日报,2016-06-13

[2]黄月平.民间又兴修谱热[N].北京日报,2011-11-28

[3]蔡翔,唐颖.论现代出版的精神[OL].[2007-04-27].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80/82668/82670/5673151.html

[4]聂震宁.出版人需怎样的工匠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

[5]樊立慧.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安徽样本”[N].市场星报,2016-11-10

(收稿日期:2017-04-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记录乡土中国出版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