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馆配新模式探析

2017-10-19 00:34林曦
出版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互联网+互联网

林曦

[摘 要] 传统馆配商提供的图书和服务与高校图书馆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受传统采购模式的限制,有些瓶颈无法突破,“互联网+馆配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新的馆配模式不仅能提供更全面详尽的图书信息,还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使图书采购更加便捷、高效和贴近读者。

[关键词] “互联网+” 馆配商 高校图书馆 纸质图书 馆配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5-0083-05

Explore and Analyse of the Internet Plus Era about the New Mode of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s Allocation

Lin Xi

(Library,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617000)

[Abstract] There is a certain distance between the books and service of traditional library book suppliers and the demand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which can not be solved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procurement mode. But the procurement mode of “Internet+library book suppliers”can solve this problem. The new mode of library resources alloca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books, but also fully play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The new mode will make the procurement of books more convenient,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relevant to readers.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Library book suppliers University libraries Paper books Mode of library resources allocation

1 引 言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在高校图书馆中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还会影响所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目前,在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中,纸质图书采购又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一半左右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用于纸质图书采购。需求决定市场,早在1994年开始的全国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期间,就催生了大量馆配商,到2016年全国馆配市场规模已达170亿,高校图书馆约占60亿[1]。其馆配业务也由最初的单一供书延伸至图书编目、加工及上架等环节,但馆配商的发展壮大和提供多元化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并非一劳永逸,随着互联网为现代社会带来的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传统图书采购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图书馆找不到好书,好书找不到读者”的尴尬状况长期困扰图书馆,传统采购模式中数据信息不全面、流程不科学、图书质量不确定等因素,已成为图书馆纸质文献資源建设中的瓶颈。在当前图书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形势下,反思传统的图书采购模式利弊,建立科学合理的馆配模式迫在眉睫[2]。

2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采购的困惑

高校图书馆采购的纸质图书具有专业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再加上专业图书采购涉及的专业繁多、专业图书的出版发行量小等因素,使得高校纸质图书采购难度相对较大,图书馆要在最短的时间购回最新、读者最需要的图书并非易事。

2.1 纸质图书采购时间紧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数采取政府公开招标的形式采购文献资源,图书馆需等到当年的图书购置经费划拨下来才能启动招标程序(一般在当年4、5月份),再经立项审批、起草招标文件、挂招标公告、评标、招标结果公示这一套程序走完,又得花近两个月时间,真正采购图书基本集中在下半年。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当年的采购任务必须在该年度完成,要使这少则几万册,多则几十万册的图书能顺利入库,是一件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在年初便完成本年度纸质文献的招标,为该年度顺利完成图书采购打下良好基础,甚至有些高校一次招标两年的文献资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有利于文献资源采购的做法并未在高校中全线铺开。

2.2 现场采购强度大、效果不理想

现场采购是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主要方法,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会到大型书展、图书订货会、图书博览会或规模大的馆配商联合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现场采购会上选购最新出版的图书。但在这短短几天中,采购人员要从品种繁多的书海中采选出几千甚至上万种适合各自高校所设专业的图书,图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3 书目批量选书效果差

通过《新华书目报》、出版社或馆配商提供的新书目进行选书是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重要形式。图书馆通常会把获得的新书目信息提供给学校师生,由读者进行推荐选书。但此类书目数量庞大,多的甚至达几万条,同时单条书目信息不够直观,读者要在这众多的书目中挑选需要的图书十分不易,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浏览海量数据后才能进行筛选,选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真正能主动参与书目荐购的普通读者并不多,图书馆得到的反馈信息少,书目批量选书效果不理想也就可以预见了。endprint

2.4 读者零星荐购图书到馆周期长

读者零星荐购的图书若通过常规模式在馆配商处报订,因读者推荐的图书数量较少、出版社不统一、出版年代跨度较大等因素,在馆配商处不一定有现货,这就需要馆配商向出版社进行报订,出版社不会为几本零星的图书单独组织发货,一般会累计到一定数量才会发货到馆配商处,馆配商再对图书进行加工,又需达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发货到图书馆,这个过程无疑需要太多时间,等书到读者手中也许已经时过境迁了。另外还会出现馆配商、出版社都无现货的情况,但真正走完查询流程,查明无货反馈给图书馆也会耽误较长时间,等图书馆再从其他途径订购,又会再花较长的等待时间。

2.5 通过招标采购确定的现有馆配商并非都能达到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馆配业务面临市场的恶性竞争,是目前对图书馆和馆配商最大的挑战,市场的恶性竞争让部分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图书馆的需求[3]。现有的招投标体制并未将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来对待,在图书招标时,图书馆当年需购的图书有很大一部分还未出版发行,图书便成了一种既有现货又有期货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 [4]。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招标人不得规定最低投标限价。”导致馆配商为了中标纷纷竞相压价,有些省份的图书中标价格已经低于大型出版社给出的最低价格(2016年全国图书中标平均折扣最低的省份——贵州省已低至50.60%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一章第九条中还提到:“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在实际招标中针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加分。而大型出版社是按馆配商在该出版社的年销售量来确定折扣率,销量越大价格越低,用低价策略中标的小型馆配商因总体销售额小,无法在大型出版社获得最优惠的折扣,这势必导致其不情愿图书馆多采购大型出版社的图书。然而高校所需的大多数专业图书都由大型出版社出版发行,有些大型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为了保证发行质量,将其出版发行的图书授权给指定的大型馆配商进行特许销售,小馆配商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这些图书。图书馆若从小馆配商的渠道订购此类图书就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往往会出现所下订单年底无法正常到书,甚至出现盗版图书以次充好的现象,虽然按照合同约定盗版图书是必须退换货的,但图书馆要将其一一甄别出来也是一个繁琐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的负担,让图书馆苦不堪言。

3 网上书店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商已经嵌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图书也不例外。现在网上书店与实体书店分庭抗礼,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探其原因,这和网上书店的巨大优势分不开:(1)海量数据(详见表1);(2)检索便捷;(3)图书分类详尽、通俗易懂;(4)图书出版年代跨度大;(5)每条图书数据信息量大,图文并茂;(6)图书更新及时;(7)生成订单、付款方便;(8)便捷的物流;(9)无地域限制;(10)开放时间长;(11)图书年销量大,能获得出版社最优惠的折扣;(12)新书热卖榜、图书推送功能对读者有很好的引导作用;(13)部分网上书店还涉及电子书和原版外文书的销售。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网上书店的不少优势是实体馆配商所不具备而恰好又是图书馆期盼的功能。

4 构建“互联网+馆配商”模式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加入“互联网+”的行业中来,纷纷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其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互联网+馆配商”模式就是将馆配商的核心业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的一种新模式,也就是“网络馆配商”形式。对于现有的条件,“互联网+馆配商”模式的出现也许就只剩“一层窗户纸”了,大家只需转变思想,稍加努力即可实现。

4.1 實体馆配商的转型升级

虽然馆配行业在运用互联网方面起步较早,不少馆配商在本世纪初就有自己的网上书店,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馆配商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设网上书店(见表2),但这些网上书店的主要用户却是普通消费者,并未实现以图书馆为主体的“互联网+馆配商”的模式。实体馆配商若以实体为基础,拓宽网上馆配业务,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必将开创馆配市场的新局面。实体馆配商在招标、加工、物流、人员方面都是现成的,只需开设网上书店,并在网上书店上开辟出“馆配”板块,设置针对图书馆用户的账号、密码和验证码,改变付款方式(图书馆要求图书付款方式是图书验收入库后才通过转账的形式付款),可将物流和图书加工环节并入实体馆配业务一并做好,即可完成实体馆配商向网络馆配商的转型升级。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就是将馆配商的网上书店融入到现有馆配平台中来,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

4.2 大型网上书店涉足馆配业务

大型电商为了扩展业务,纷纷开设了“大宗采购”板块,如当当网已开设“大宗采购”专区,针对图书馆提出:图书馆定制500品以上的业务,可提供图书采购、报价、订购、配货及送货跟踪等业务。京东商城也设有“京东企业购”板块,能提供采购合同、发票保障、便捷支付、专业售后、企业金融(先采购后付款)、专属客服等服务。苏宁易购也开设有“企业采购”板块,其大宗业务甚至已经涉足政府采购的招投标中。这些电商的 “大宗采购”板块的业务与网络馆配商仅一步之遥,只需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配市场的特殊性,设立一个负责馆配的业务部门完成图书招投标、编目、加工等工作即可实现,这样网上书店的众多优势均被网络馆配商尽收囊中,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采购的诸多困惑将得以迎刃而解。在涉及馆配业务初期,若交易量不够大完全可以将图书编目、加工等业务以外包的形式加以解决,这一点实体馆配商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4.3 网络馆配商能促进馆配市场的健康发展

网络馆配商的加入能淡化中小型实体馆配商参加政府采购投标时的不合理报价因素。中小型馆配商既无产品优势,也无服务优势,更无采购平台优势,还失去了价格优势,要想在馆配市场拥有立足之地,只能走兼并重组、强化质量之路。让馆配市场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图书馆和馆配商来说是一件双赢的好事。endprint

5 实施网络馆配业务的思考

“互联网+馆配商”并不是将互联网与馆配商进行简单的组合,而应根据互联网、馆配商和图书的具体特性,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求为导向,以读者为中心,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创新服务措施,真正做到馆配模式的转型升级。

5.1 订单逐级审核、报订

订单审核是文献采购的关键,也是合理使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重要环节。因“互联网+馆配商”模式在网上就能便捷下单,能参与下单的读者数量众多,而图书馆既要把购书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又需对订单进行查重和甄别是否属于恶意采购,故读者不能直接给网络馆配商报送订单,最好采取订单分级审核的模式,给教师读者、学生读者、二级院系和图书馆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审核、报送订单(详见图1),使网上选书能全程可控。

图1 订单分级审核报订流程图

5.2 进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其对于组织完善质量管理起着独特的作用,可促进和完善组织内部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使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持续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的要求[5]。若转型升级的网络馆配商进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促进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图书馆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和高质量的服务,既可有效消除图书馆对网络商品的顾虑,提高图书馆对网络企业的认可度,还可提高网络馆配商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有部分优秀馆配商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网络馆配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3 开发适合高校图书馆采选纸质图书的PDA软件

读者决策采购(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 模式起源于美国图书馆,是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由图书馆按一定标准或参数确定采购文献资源的新模式[6],并有相应的软件作支撑。PDA 模式使图书馆重新审视“图书馆是什么,什么决定馆藏资源的价值”[7]。其最早运用于电子书的选购,后来美国的不少大学图书馆(如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杨百翰大学图书馆、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等)已将PDA模式运用到纸质图书的采购中,取得较好的效果[8]。网络馆配商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并结合纸质图书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程序优化,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高校图书馆的PDA纸质图书选书系统,可有效拉近高校图书采购与读者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图书馆采购图书变得更加高效和贴近读者。

5.4 开发网络馆配商专属App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目前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已远超PC端,网络馆配商应迎合这种发展趋势,开发手机端的网络馆配商专属App [9],方便高校师生能随时随地浏览最新图书信息,及时荐购需要的图书,使选书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轻松,读者也就更愿意主动参与图书荐购的过程,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变得更加合理,图书利用率也能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让“读者第一”的理念践行到图书馆业务的始端环节。此举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 “田田网”已开先河,在其网站上可下载手机App——“田田阅读”,读者通过手机便能轻松查询到田田网的所有图书信息,绑定图书馆后便可进行读者荐购,将自己心仪的图书快速推荐给图书馆。

6 结 语

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和实体馆配行业的现实世界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自由联合、深度交融、升级换代和创新变革[10],这是馆配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历史的必然。互联网正改变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和馆配商也必将成为互联网红利的分享者。

注 释

[1] 2016全国馆配市场规模和各省中标折扣排行数据总结[EB/OL].[2017-02-17]. http://www.library-book.com/?p=307

[2] 宋旅黄,赵冉.“互联网+”背景下中文纸质图书采购模式的变革:以三新书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6(2):54-59

[3]任志茜,郭虹.8位馆配商眼中的2016[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12-23

[4]張美莉.高校图书馆选择馆配商之策略探析[J].出版广角,2016(5):66-68

[5] 云小红.企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绩效评估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5:52-53

[6] 刘华.馆藏建设的风向标:读者决策采购[J].图书馆杂志,2012(1):38-41

[7] Dahl C. Primed for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A look at the big picture[J].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Librarianship,2012,24(2):119-126

[8]刘春梅.美国4所高校图书馆PDA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4(20):38-44

[9]娄冰.馆配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图书馆学研究,2016(19):47-50

[10] 倪卫涛.互联网+风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1

(收稿日期:2017-04-1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