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媒体—学术”视角的网络热词传播特征分析

2017-10-19 09:38孙文峥
出版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闻传播话语权

孙文峥

[摘 要] 以网络热词“高富帅”为例,从用户搜索行为、媒体报道、学术研究三个维度对该词的传播特征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热词的传播存在自媒体向主流媒体和学术界逆向传播的现象;同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使得我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有所提升。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新闻传播 话语权 百度指数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5-0099-06

Communication Features of Network Hot Words from “User- Media- Academy” Perspective

Sun Wenzhe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aking the network hot word "Gao Fu Shuai" as an examp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Gao Fu Shuai”from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user search behavior, media coverage and academic research.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re exists reverse dissemination phenomenon from we media to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academic outputs. Meanwhile, the usage of this word by media abroad indicates that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as improved.

[Key words] Internet language News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power Baidu index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成为网络用户发表意见、表达情绪、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具有简短易懂、易交互等特征的碎片化信息也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网络热词就是信息传播碎片化背景下互联网世界中的一种标志性社会现象和文化。网络热词是对社会舆论和民意的表达[1],它不僅被网络用户自发使用,还在主流媒体和学术界中得到广泛采纳、传播或研究。

1 文献综述

网络热词研究受到新闻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主题可概括为以下4类。(1)网络热词的用语规范。报纸、期刊、广播、网络、数据库等多源媒介的交互融合促进了传统媒体甚至官方主流媒体用语的“网络化”[2]。网络热词的生动性、趣味性等特征助推其在不同媒介中的高效传播,其成为词汇构成的语素这一趋势也逐渐明朗[3]。另一方面,部分网络热词用语粗俗,对现有语言规范造成挑战。维护语言规范是传统媒体的责任[4],因此其在网络热词的使用中应遵循必要性、意义明确性两大原则[5],杜绝为扩大受众数量而做“标题党”。(2)网络热词的影响力。网络热词具有自发性、创新性、思想多元化、话语权大众化等特征[6]。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网络热词表征着全媒体环境下草根文化的逆袭,对社会舆论具有监督作用[7]。在传播影响力方面,网络热词更加新颖、更贴合现实生活[8]。新闻媒体、学术界对网络热词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丰富了传播素材,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可达性。(3)网络热词的挖掘分析。对网络热词的挖掘分析可分为热词发现和热词关联分析等[9]。郝晓玲等[10]依据微博文本的出现频次和信息熵,提出微博热点话题的识别模型;陈羽中等[11]基于老化理论,结合词频和词语突发性,在网络热词的识别中提出词语生命值的概念;罗旭等[12]基于K-means聚类分析技术识别新闻文本热词并构建舆情监测系统。(4)网络热词的传播规律。李美璇等[13]以“转基因”为例,考察新浪微博上科学类热词的传播特征,并提出社交网络普通用户在热词传播过程中存在非理性和情绪爆发突然等特征;陈云松等[14]以新浪微博指数和百度指数为数据源,对热词用户和时序展开分析,验证了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文化反授现象。

现有研究鲜少从用户、媒体、学术3个角度对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展开研究。本文拟以网络热词“高富帅”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用户搜索行为、媒体报道、学术论文研究3个视角对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展开分析。

2 基于用户搜索的热词传播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

以百度指数为研究工具,以网络热词“高富帅”在百度指数中的用户搜索指数为数据源,时间段为2011—2016年,获取用户搜索行为的相关指标数据。

2.2 人口统计分布

百度指数中网络热词“高富帅”的用户人口统计分布情况如表 1所示。搜索“高富帅”的男性用户明显多于女性,占总量的65%;年龄主要分布在30—39岁,占总量的44%,其次是20—29岁、40—49岁,分别占总量的26%、19%。值得一提的是,50岁以上的用户对“高富帅”搜索指数贡献率仅为3%,表明“高富帅”在50岁以上用户群体中的可视度非常低。地域分布上,广东、北京和江苏的用户对网络热词“高富帅”的关注度更高。

表 1 网络热词“高富帅”用户人口统计分布endprint

特征变量 类 别 百分比

性 别 男 65%

女 35%

年 龄 19岁及以下 8%

20—29岁 26%

30—39岁 44%

40—49岁 19%

50岁以上 3%

用户数量

前三的省份 广 东 —

北 京 —

江 苏 —

2.3 传播趋势分析

通过对网络热词展开传播趋势分析,可以展现该热词在网络传播中的动态演化,洞悉传播规律(图 1)。李彪[15]提出,网络信息传播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6个阶段。网络热词“高富帅”最早诞生于2008年,由日本动漫“高达”衍变而来。2011年足球明星C罗的一段采访视频使得该词以百度贴吧为起始点在网络上得以迅速传播。在其传播生命周期中:(1)潜伏期(2011年5月—2011年7月)热词搜索指数很低,传播强度非常有限;(2)爆发期(2011年8月—2012年1月)搜索指数开始一路上涨,传播曲线也开始小幅波动;(3)蔓延期(2012年2月—2012年4月)搜索指数强势上升,在4月15日传播强度升至最高峰,搜索指数超1.1万;(4)反复期(2012年5月—2012年6月)在经历传播强度峰值后,热词搜索指数又出现数次小高峰,但是从热词的整个传播生命周期来看,其传播强度明显下降;(5)缓解期、长尾期(2012年7月—2016年12月)热词搜索指数迅速回落并进入漫长的长尾期,搜索指数在700左右徘徊。

王昊[16]提出,根据网络热词传播生命周期中潜伏期、爆发期和蔓延期的长短可将网络热词分为“积累型”和“突发型”两种类型。其中,突发型网络热词的潜伏期到传播最高峰的时间较短,在短时间内热词传播迅速爆发,呈现出井喷态势;积累型网络热词其潜伏期到传播最高峰的时间较长,且热词的传播高峰期也较长,更容易受到媒体议程设置[17]的影响。根据此理论,热词“高富帅”的传播趋势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积累型网络热词特征。

3 基于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热词传播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

以央视网网站、联合早报网网站分别作为国内外媒体的数据源,以“高富帅”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时间段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搜集新闻报道标题、来源、时间等相关指标数据。本文利用爬虫工具“八爪鱼”[18]爬取到国内外相关媒体报道数量分别为480条、120条。

3.2 报道数量对比分析

对报道数量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该网络热词在国内外媒体上的讨论热度和未来发展趋势(图 2)。在国内,网络热词“高富帅”在央视网上的热议发端于2012年10月6日,在2013年“高富帅”报道数量达到最高值并于2014年迅速回落。在国外,该热词在联合早报网上的熱议发端于2013年5月8日,比国内门户网站的报道起始日期晚约7个月。

比较百度搜索指数与国内外媒体对网络热词“高富帅”的传播特征可知:在热词搜索指数历经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并进入缓解期后,央视网、联合早报网才开始关注和报道该热词。

吴琼军[19]认为网络热词有5个来源:外来词本土化、同音词、网络用语、旧词新意和政治热词。“高富帅”具有典型的网络用语特征。互联网时代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模式的流行使得普通民众拥有巨大的话语生产能力[20],在微博、贴吧、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中网络用户创造了很多诸如“高富帅”等接地气、贴近社情民意的网络热词并促使其成为网络舆论中的热点话题。出于扩大新闻传播广度、凸显新闻报道用语时代性和新鲜感等目的[21],主流媒体有选择地筛选热词,并依靠自身强大的传播能力助推这些网络热词在媒体中的传播和热议[22],实现了网络热词在主流媒体中的逆向传播[23]。在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和引用热词“高富帅”后,该热词的用户搜索指数曲线进入漫长的长尾阶段并保持着一定的传播强度。

比较国内外媒体对网络热词“高富帅”的传播特征可知:(1)从报道起始时间来看,国外媒体对“高富帅”的报道相对滞后于国内媒体。在热词萌发阶段,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国内媒体;在热词爆发引发国内舆论热议和媒体关注后,国外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并持续关注。(2)从传播强度来看,国内媒体对“高富帅”的报道数量显著高于国外媒体,国内媒体的热词传播强度最高值是国外的4倍。(3)从传播趋势来看,国内外媒体热词传播曲线的坡度时序变化基本一致。

语言是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的映射[24],也是文化观和价值观渗透的重要载体[25]。国外媒体对网络热词“高富帅”的传播受到技术推动和文化推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Web2.0时代以来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国家疆域的界限,各国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变得更加通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促进了我国在国际网络空间以及文化传播空间上话语权的提升。国外媒体对“高富帅”的报道是中外文化领域交流融合的佐证,反映了我国对国外文化观、价值观的渗透。

3.3 报道内容对比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与“高富帅”相关的话题领域和媒体关注热点。利用词频软件ICTCLAS[26],采用交叉信息熵方法,抽取央视网、联合早报网中有关“高富帅”报道的高频关键词(表 2)。

对国内外媒体“高富帅”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在国内,“高富帅”相关报道主题侧重于影视、娱乐、体育、经济等领域;在国外,“高富帅”相关的新闻报道主题侧重于介绍与“高富帅”有关的以中国为背景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热点事件,较少涉及以外国为背景的新闻报道,相关新闻报道的受众较窄,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尽管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需要通过提高新闻发布量、覆盖率、权威性[27]等方式提升国际新闻传播话语权。endprint

4 学术传播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

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高富帅”研究的数据源。以“高富帅”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段截至2016年12月31日,得到相关文献369篇。

4.2 论文年度分布

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28]得到“高富帅”主题相关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将其与央视网报道量进行比较分析(见图 3)。

比较百度指数、知网对“高富帅”的传播特征可知:知网学术论文中第一篇相关论文发表于2012年3月,即在该热词搜索指数爆发期刚结束并进入蔓延期后,学术界就已经发表了相关论文。考虑到與媒体新闻报道相比,学术论文存在较长发表周期,因此可以判断,在网络热词“高富帅”引发舆论热议的爆发期就迅速引起学术界关注,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在论文中使用主题词“高富帅”。

比较央视网、知网对网络热词“高富帅”的传播特征可知:(1)从报道起始时间来看,媒体界和学术界对该热词的响应都非常迅速;(2)从传播强度来看,2013年央视网网站的新闻报道量约为学术论文数量的两倍,其他年份两者数量相当;(3)从传播趋势来看,央视网和知网学术论文中该热词的传播曲线的坡度时序变化较为一致,但是学术界的关注度下降速度慢于媒体界,这可能与学术论文较长的见刊周期有关。

4.3 学科分布分析

根据知网的学科分类体系得到“高富帅”主题论文的学科分布。知网学科分类策略中一篇文章可能会被分配到多个交叉学科,在本文中相关369篇文章被分配到20个学科中,其中工业经济、金融、贸易经济、投资等前10个学科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60.77%(表 3)。

“高富帅”主题的相关论文标题如《解密电冰箱中的“高富帅” 》《信托“高富帅”陷入窘境 》《 网络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秩序重塑及阶层关系重构:以“局吊丝”为例》。在以上369篇论文中,工业经济、金融等学科学者主要是引入网络热词“高富帅”以提高研究内容的生动度和吸引力。这与媒体对该热词的报道诉求较为一致。同时,新闻传播、社会学等学科部分学者还从语义分析、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等角度对网络热词“高富帅”展开研究。

4.4 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

4.4.1 共现矩阵构建

369篇论文中共包括关键词3346个,剔除无意义关键词、合并同义关键词并删除主题词“高富帅”,选取出现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59个高频关键词,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

4.4.2 共现网络分析

(1)网络密度。网络整体密度测度的是“现有高频关键词网络中的共现关系”与“理论上所有高频关键词之间可能存在的所有共现网络”的比值,能够反映“高富帅”主题研究热点的集散程度[29]。

利用Ucinet软件分析得出,“高富帅”共现网络整体网络密度为0.0053,标准差为0.0304。网络密度非常低,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线稀疏,说明“高富帅”主题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散,不存在显著的集群现象。

(2)中心性。网络节点的中心性包括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在高频关键词网络中,点度中心度测度关键词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点度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越密切,在网络中的“权力”和“地位”越高;中间中心性测度关键词对于其他关键词的重要程度;接近中心性测度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产生联系的难易程度,接近中心性越高,说明该关键词越处于网络核心位置。从表 5可以发现,“高富帅”主题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前10的重复率较高。

(3)知识图谱构建。“高富帅”主题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知识图谱如图 4所示。

对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展开分析:知识图谱中红色节点形状最大、数量最多,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连线也最粗,是“高富帅”主题的核心关键词和研究热点;黑色节点其次。具体地,相关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网站、腾讯、微信、马化腾、朋友圈)、电子商务(关键词:微商、淘宝)、电子支付(关键词: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新闻传播(关键词:网络词汇、网络流行语)等领域。学者将该热词与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效结合,有利于扩大论文受众,提高论文对读者的吸引力。需要指出的是,媒体与学者在引入网络热词时也需考虑该热词的适用性、准确性、权威性,不能盲目追求新颖度或热度而做“标题党”,应带头把好语言把关工作。

5 结 语

本文基于百度搜索指数、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论文三个维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等对比分析网络热词“高富帅”的信息传播特征,包括传播生命周期、传播强度、传播主题、传播受众特征等。研究结论如下。

(1)自媒体向主流媒体和学术界的逆向传播。网络热词“高富帅”在百度用户搜索指数中出现最早,并相继在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引发关注和热议。互联网时代普通网民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收者,“高富帅”等网络热词的流行印证了普通网民拥有的语言生产能力和话语权。主流媒体对网络热词的报道表明其在新闻传播和宣传上思想更加创新、灵活,网络热词的引入拓展了主流媒体的传播空间,运用恰当的网络热词使得媒体报道更接地气、扩大了受众群体。同时,网络热词在学术界的迅速传播也表明学者对社会热点的及时关注和研究。

(2)新闻传播领域国家话语权有所提升。从传播强度、传播趋势等方面来看,以联合早报网为代表的国外媒体对网络热词“高富帅”的宣传报道表明我国在文化宣传、新闻传播等领域话语权有所提升,但是从传播起始时间、报道内容来看,国外媒体对国内网络热词的传播报道仍然存在传播受众较窄、宣传报道不够及时等问题。

注 释

[1]李铁锤.网络热词:一种亚文化传播的民意表达[J].当代传播,2015(3):85-87endprint

[2]郭小璐,张海娜.从报刊标题“网络热词”的运用看新闻语言规范化[J].学术交流,2013(4): 146-149

[3]贺洁.从大众传媒看“土豪”的传播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4(16): 86-87

[4]邹军.从网络象征符到社会象征系统:解析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9):63-65

[5]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89-90

[6]方亭,樊英利.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上),2011(11):11-12

[7]吴建华,许振兴,班生.论当前我国舆论监督的新变化:基于网络热词的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106-108

[8]傅毅飞.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J].传媒观察,2010(10):49-50

[9]李渝勤,孙丽华.面向互联网舆情的热词分析技术[J].中文信息学报,2011,25(1):48-54

[10]郝晓玲,茅嘉惠,于秀艳.微博热词抽取及话题发现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6): 109-113

[11]陈羽中,方明月,郭文忠.面向微博热点话题发现的多标签传播聚類方法研究[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5,28(1):1-10

[12]罗旭,欧阳纯萍,刘志明.基于聚类的热词发现与关联分析[J].现代计算机:中旬刊,2016 (5):56-59

[13]李美璇,刘时雨,许静.基于社交媒体的科学传播:新浪微博“转基因”热词传播模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0):957-959

[14]陈云松,朱灿然,张亮亮.代内“文化反授”:概念,理论和大数据实证[J].社会学研究, 2017(1):78-100

[15]李彪.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以2010年34个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10):22-27

[16]王昊.基于百度指数的网络热词关注度分析:以互动百科2010—2012年年度十大热词为例[J].新闻传播,2014(5):141-144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深圳视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八爪鱼采集器[CP].http://www.bazhuayu.com

[19]吴琼军.网络热词的五大来源[J].新闻与写作,2015(5):107-109

[20]杨萍.网络流行语:网络用户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89

[21]唐丽君.网络热词进入新闻报刊标题的传播影响研究: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例[J].中国出版,2016(7):54-57

[22]刘晓丽,郭智军.全媒语境下热词成因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0-132

[23]杨健.“屌丝”登堂入室:浅析一个网络热词如何进入主流媒体[J]. 编辑学刊,2013(2):88-92

[2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徐炜炜. 网络热词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基于对互动百科2009—2015年年度热词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6(8):79-84

[26]张华平.ICTCLAS2013汉语分词系统[CP].http://ictclas.nlpir.org

[27]陆钰灵,李佳颖,龙若华,等. 基于谷歌趋势的中国网络热词国际关注度与话语权分析 :以在美国区域范围的关注热度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7(12):308-311

[28]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

[29]De Laat M. Network and content analysis in an online community discourse[C]//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undations for a CSCL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2: 625-626

(收稿日期:2017-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新闻传播话语权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