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更具体化的基础心智

2017-10-31 17:48吴向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树人心智立德

我们当下所处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用凯文·凯利的说法,就是一切皆在过程中,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永恒的。在这样的时代,对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来说,我们该把目标指向哪里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就是对此的一个努力,世界各国也早就开始研制自己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涉及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四个方面。在认知能力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在合作能力上,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创新能力上,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鼓勵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养成创新人格;在职业能力上,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核心素养一样,该《意见》也指向了关键能力、关键素养的培养。

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教师除了要把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落地,还得进一步聚焦,将其聚焦到具体的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概念上。例如,《意见》中所说的认知能力,到底什么样的认知能力才是核心、关键、基础的?文中描述性的提法还是让教师无法聚焦。

再回到数字时代的特征上,越是要应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就越需要把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放在人格层面的一些基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上。选取这样的特征着力培育,才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社会怎么变,对人的技能要求怎么变,只要底层操作系统强劲,就能较好地自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那么,人格层面的这些元素该如何选择呢?我试图从心理科学的视角去做一些考察。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个方面,我选择一个关键的批判性思维(知)、同理心(情)和勇气(意);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品质上,我选择一个关键的探究型人格(个体行为特征)和合作型人格(群体行为特征);从支配人的行为的底层价值观层面,我选择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这一对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耳熟能详的概念。由此构成了从人格、心理科学视角构建的基础心智,每一样基础心智,都可以寻找到较为充足的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方案,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落地,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落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本期专题嘉宾 吴向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树人心智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Gwendolyn Br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