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高中学习的最美一扇窗

2017-10-31 17:26朱根平
关键词:研学旅行

朱根平

摘要:2014年以来,教育部鼓励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来说,我们如何去实施研学旅行,才能让每一次的研学旅行都更有价值?本文选取已经组织过的两次城市研学旅行的案例来阐述。分别从研学旅行的主题确立、研学旅行的准备、研学旅行身体力行和智力参与历程、研学旅行的核心意义几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主题;研学旅行路线;研学旅行核心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9-052-1

对于研学旅行,教育部是这么界定的: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行教育活动。也可以这么理解: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一、背景:一场暴雨的现场感受

2016年6月23日,宿迁下了一天的暴雨。从早到晚,除了中午短暂的停止外,到晚上晚自习时候暴雨还在下。我们的校园地处宿迁城市东部,这时校园到处是深深的积水,教室前面的广场足有30厘米深,其他低洼地方更深,几乎到了教室的台阶。再带领学生观察校外,校园外面是一条比较大的排涝河,这时的河水已经溢满了,跟周围土地连成一体很难分清哪儿是河,哪儿是土地。

二、确立研学主题

一场暴雨后,为什么城市很容易出现被淹的情况?针对城市被淹,出行困难、居民财产受损,你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围绕城市出现的内涝现象,现场研讨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内涝问题?师生研讨涉及的相关问题如下:

1.宿迁属于什么气候带,宿迁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2.宿迁城市处于什么样的地形地貌上?

3.在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下,宿迁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4.和过去比较,河湖、汪塘、沼泽、湿地等等有什么变化,对河流泄洪排水有什么影响?

5.宿迁城市周围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以什么为主,对城市排水有什么影响?

6.宿迁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城市排涝有什么影响?

7.城市道路硬化、城市绿化、城市下水道排水状况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三、初步研学,明确形成城市内涝的几方面原因

一是自然原因,气候原因,城市所处为暖温带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二是地形原因,平原地形,地势低洼,河流排水缓慢;三是人为原因:周围土地利用不当,积水严重,水泄不通;城市功能用地规划不太恰当,城市地面水泥硬化,迅速积水,难以下渗,只有靠下水道排水,各种排水管网出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排水。

四、教师布置研学任务

1.关注新闻报道并随时反馈信息。看到当下宿迁多处城市道路积水很深、部分居民小区车库和地下商场被淹。教师带领学生从当下开始关注本地新闻消息,持续关注因为大雨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受灾情况,关注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举措;反馈自己所在小区受灾状况。

2.周末组织学生调研。学校周边方圆5平方千米的居民点、厂房、道路、河湖、汪塘、田地土壤、绿植等等情况,汇集数据,绘制简易示意地图。

3.师生一起搜集资料。搜集近几年来国内其他城市因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的相关新闻、视频、相关数据、图片等资料;搜集针对城市内涝的相关举措的文章、文献资料;以相关部门的网络公开资料为主,搜集宿迁历史上相关土地河湖变迁情况资料,搜集本区城市人口分布情况,城市用地情况变迁,住建局、城管局、宿迁公路管理部门、园林管理局网站等关于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资料。

4.一周后再次汇聚,二次研学。针对城市被淹,出行困难、居民财产受损,你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搜集的资料,结合地理内容,想办法解决问题。以下为本次形成的解决问题的举措。

①工程措施:针对城市周边,清除河道淤积、疏浚河道、加宽沟渠河道、拆除河道周围的不合理设施、清除河道植物、开挖新的排水渠道等等;

针对城市内部,做好下水道清淤工作,检查并合理布局各处下水道;合理绿化,道路两旁排水孔设置要有利于排水;合理布局城市水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等。

②农业措施:进一步发展高效农业,立体农业,节约土地,适当退耕还湖还林;做好河湖沟渠等水利基本建设,做到排灌有效及时等;积极维护和修建修建水库,调节水量等。

③其他措施:关于市民,要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加强预防,合理安排行程,加入相关保险以减少损失;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美好环境;城市政府以及各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城市用地,节约用地,城市功能区位合理定位,积极建设并管理到位,养管结合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障城市健康發展等。

五、本次研学旅行的核心意义

本次研学旅行主题的确立,通过一个地理现象的研讨到实践到再研讨三次行动,把课内外知识进行结合,课内外知识进行整合,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会思考,会行动的能力。

本次研学旅行,师生一起研讨、收集、交流、实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性,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给同学们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看到的,还是触摸到的、或者是听到的,还是收集到的等等,很多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本次活动除了实践性、体验性、团队性之外,还有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本次研学旅行进一步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同学们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角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