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几点思考

2017-11-24 01:04吴晓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5期
关键词:高水平双一流一流

吴晓明

摘要:在国家经济社会、高等教育、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高校应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特色、深化改革和开放办学的创建“双一流”的原则,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服务能力为动力、以建立现代大学为保障,努力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地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243-02

当前,随着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如何创建“双一流”成为当前各个高校最紧迫的任务。地方高水平大学大多是原行业院校划转的高校,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具有创建“双一流”的良好基础。地方高水平大学要聚焦高等教育內涵发展和“双一流”的目标,对照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找准坐标、合理定位,力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双一流”面临的机遇

1.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更好地把握和适应“新常态”,破局发展难题,重塑发展优势,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的需求日益加大,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根本结合点,已经从边缘走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角色定位也从过去的服务转变为服务和引领同步,而且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2.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趋势”,地方高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2016年,我国又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家。“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主题,“双一流建设”、“应用型转变”、“教育国际化”等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

3.行业发展出现“新变化”,行业划转高校发展迎来新机遇。目前,地方高水平大学大部分都是行业划转高校,都有着与自身办学血脉联系的行业背景。当前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各高校所依托的行业发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纷纷实施去产能和转型升级战略。

4.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地方高校发展迎来新机遇。当前,随着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地方政府经济实力均有较大提高。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也给予了更大的期望,纷纷提出教育强省战略,这必将给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带来新机遇。(1)高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会处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获得更多的支持;(2)为实现教育强省目标,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3)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实现地方追赶超越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机遇,而且也是其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双一流”应坚持的原则

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水平大学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选择正确合适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一流”的建设目标。

1.坚持目标导向,做好创建“双一流”的顶层设计。“双一流”建设不仅是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的建设目标,而且也是国家和地方对高等教育办学资源配置遵循的基本依据。高校创建“双一流”必须坚持对标国家和地方“一流”的要求,用“一流”的标准来衡量、引领和推动学校发展,持续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在发展规划、综合改革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坚持创建“双一流”的目标导向,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龙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为关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校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保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2.坚持强化特色,构建创建“双一流”的根本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强化特色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必要选择。从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实际看,能否在多样化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内容,独有的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基。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在继续加强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培养特色鲜明的人才,开拓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提供特色鲜明的服务,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推进特色三个方面的转化:(1)把地域和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和资源优势;(2)把学科特色转化为人才、科技和服务方面的优势;(3)把办学历史和文化特色转化为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

3.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建“双一流”的根本动力。深化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和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它既是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使命驱动,更是破解当前各类高等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是高校破解瓶颈问题、激发办学活力,进而推动学校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双一流”创建目标的根本动力。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要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4.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创建“双一流”的办学资源。开放办学更是高校拓展发展资源,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推进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水平大学要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开放办学:(1)要主动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贡献谋求支持,不断聚合优秀人才,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对外影响;(2)要注重深化与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开拓留学生教育,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着力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切实增强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三、地方高水平高校创建“双一流”的实现路径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培养“一流”的人才。在现代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中,唯有人才培养这项职能任何社会机构都无法取代。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任务,一流的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最主要特征。创建“一流”首先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工作,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

2.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建设“一流”的队伍。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第一办学资源。高校之间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创建“一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因素。创建“一流”必须有一流的队伍。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3.以服务能力为动力,做出“一流”的贡献。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的价值也要通过社会服务来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是高校新时期拓展发展资源,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的必由之路。

4.以建立现代大学为保障,实现“一流”的治理。一所大学要创建“一流”,需要一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是发展的基本保障,治理能力则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以《章程》为根本大法,积极推进学校“一章八制”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依法治校水平。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王显政.王显政谈煤炭“十二五”和“十三五”[N].中国煤炭报,2015-1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水平双一流一流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