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葛根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018-01-10 07:34刁殿琰郭明秋殷晓捷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肌无力葛根亚群

刁殿琰 郭明秋 殷晓捷

(山东省青岛市立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重症肌无力(MG)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身体器官功能不断衰退,免疫力降低,因而老年人是多发人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全身疲劳,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可导致呼吸困难、肌肉萎缩甚至诱发肌无力危象甚至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多采用免疫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MG,能够缓解眼肌受损、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且易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2]。中医针对MG发病机制,采用辨证论治方式从整体出发进行治疗,在改善MG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温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功效[3]。中药内服能够健脾和胃、补肝益肾。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黄芪葛根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老年MG患者,以期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4]中关于MG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痿证(脾虚气弱证)的诊断标准[5]拟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年龄≥60岁;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温针灸禁忌症;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重度营养不良;患有HIV感染、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者;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先天性、家族性或药物所致MG者;近4周内接受血浆置换或丙种球蛋白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MG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31例;年龄61~83岁,平均 (73.62±6.29)岁;病程 1~15 个月,平均(9.64±2.58)个月;临床分型为Ⅰ型、ⅡA型、ⅡB型分别为17例、26例、12例;合并胸腺瘤、胸腺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分别为5例、9例、3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33例;年龄62~81 岁,平均(73.59±6.34)岁;病程 1~14 个月,平均(9.47±2.31)个月;临床分型为Ⅰ型、ⅡA 型、ⅡB 型分别为15例、27例、13例;合并胸腺瘤、胸腺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分别为7例、11例、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型、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基础干预,具体是详细讲解MG发病机制、诱因、预后等,禁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重视补充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适当散步、慢走。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选穴:夹脊穴、内关、手三里、环跳、命门、悬钟、三阴交、合谷、大肠俞、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使用酒精行局部消毒,取(0.35×40)mm深刺上述穴位,以患者感觉酸、麻、胀,局部得气为宜。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将2 cm艾段置于针柄上并点燃,贴近皮肤处使用厚纸板垫,避免烫伤,艾段烧尽后拔针,每日1次,2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黄芪葛根汤:黄芪、葛根各30 g,太子参、何首乌各 20 g,白术、当归、枸杞子、赤芍、山茱萸肉各15 g,防风、陈皮、升麻、甘草各10 g。上药加水500mL并浸泡4 h,大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至250 mL,早晚饭后温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1)中医证候积分。按照症状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将主症依次记为0分、2分、4分、6分,次症依次记为0分、1分、2分、3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严重。2)肌无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参照《肌无力》[6]并采用临床绝对评分法评估上睑疲乏、下肢疲劳、吞咽功能、呼吸肌功能4项,每项均为0~8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疲乏程度和功能越严重。3)颈部血管血流速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的血流速度。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D3+、CD4+、CD8+、CD4+/CD8+水平。

1.5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疗效指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痊愈:眼睑下垂、吞咽无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正常工作,疗效指数≥95%。显效:眼睑下垂、吞咽无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可从事轻工作,疗效指数≥70%,且<95%。有效:眼睑下垂、吞咽无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可正常生活,但不能工作,疗效指数≥30%,且<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之和与总例数比值。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 23.75±3.41 15.89±2.16*△对照组 55 23.64±3.29 12.58±2.2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肌无力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上睑疲乏、下肢疲劳、吞咽功能、呼吸肌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无力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无力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 间 上睑疲乏 下肢疲劳 吞咽功能 呼吸肌功能观察组 治疗前(n=55)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5.24±1.16 5.49±1.26 5.68±1.45 5.74±1.53 3.56±1.05*△ 3.46±1.10*△ 3.16±1.02*△ 3.28±1.06*△5.37±1.20 5.62±1.34 5.57±1.30 5.69±1.46(n=55) 治疗后4.18±1.12* 4.53±1.22*4.26±1.28* 4.35±1.13*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血管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ICA、CCA、ECA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血管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血管血流速度比较(cm/s,±s)

组别 时间ICA CCA ECA观察组 治疗前(n=55)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56.95±6.31 78.85±7.53 61.32±6.41 64.47±7.42*△ 86.31±8.20*△ 69.76±7.18*△56.74±6.28 78.96±7.62 61.25±6.43(n=55) 治疗后59.86±7.35* 82.46±8.25* 65.69±7.21*

2.4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见表4。 治疗后两组 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组 别 时 间CD3+ CD4+ CD8+ CD4+/CD8+观察组 治疗前(n=55)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72.84±12.26 45.86±8.19 22.64±6.30 2.41±0.51 63.24±10.15*△ 36.69±7.18*△ 31.84±7.21*△ 1.16±0.35*△72.68±12.58 45.98±8.32 22.51±6.27 2.35±0.52(n=55) 治疗后67.76±10.25*41.28±7.25*26.46±7.32*1.68±0.43*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MG属于体液免疫疾病,由细胞免疫依赖性和补体等共同参与,其病变可累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联系密切[8]。 大量研究证实[9],在 MG 发病过程中,T 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改变起着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可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即CD4+、CD8+,前者具有诱导和辅助体液免疫作用,后者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和细胞毒,具有抑制体液免疫作用[10]。二者共同构成复杂的免疫调节系统,通过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11]。 CD4+/CD8+比值失调可导致病理性反应,造成免疫功能紊乱,激活免疫性B细胞并产生抗体,诱发MG。有研究发现[12],调节MG患者免疫紊乱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中医学将MG归于“痿证”“虚劳”范畴,认为其与五脏失调有关,《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咸则伤骨,骨伤则痿”;《素问·痿论》中论述“肺热叶焦……脾气热……发为骨痿”;《银海指南·气病论》指出“中气不足,眼皮宽纵”;《灵枢·大惑论》中论述“精之窠为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是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筋脉失养。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肾亏、气血乏源、筋骨不用、生举无力、四肢痿软[13]。该病治疗原则是补脾益肾、强筋健骨、疏经通络。温针灸是中医治疗MG的特色疗法,针刺夹脊穴、委中可温阳散寒、疏经通络;足三里是常见保健穴,可健脾和胃、利湿祛风;有研究表明[14],针灸足三里可显著增加白细胞吞噬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三阴交为阴经交汇,针刺该穴可补肝益肾、调节脏腑;阳陵泉、悬钟是筋和髓交汇处,针灸二者可生髓壮骨;针刺手三里可健肌充力。血液可有效调节内环境稳定性,而针灸可促进血液循环,提升物质转运速度,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临床症状。温针灸具有温热效应,可由表层渗透至深层,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且艾段燃烧时具有热辐射特点,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15]。 有研究证实[16],艾灸可调节 T 淋巴细胞亚群平衡,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并具有抗病毒作用。艾灸可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黄芪葛根汤属于经验方剂,方中黄芪归于脾、肺二经,具有补气升阳、培本固元之功效;太子参性平,可养阴生津;白术善健脾养胃、固表止汗;升麻归于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之功效[17];当归善舒经活血、补中益气;枸杞子可益肝明目、滋阴补肾;何首乌善祛风利湿、补肝益肾;山萸肉可涩精固脱;葛根归于脾、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陈皮可疏肝理气[18];赤芍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防风可祛风散寒;甘草性温,可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共奏滋肝补肾、健脾和胃、舒经活络之功效[19]。 研究表明[20],黄芪多糖可促进DNA合成,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环,并具有保肝、镇痛、抗病毒作用。太子参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提高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力。白术多糖可调节胃肠道,增强免疫功能,并具有保肝、抑菌作用。当归含有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物质,可有效清除机体多余自由基,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同时具有抗炎、镇痛功效。枸杞子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何首乌可促进造血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上睑疲乏、下肢疲劳、吞咽功能、呼吸肌功能评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葛根汤配合温针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疲乏程度。颈部是头颅和躯干的连接点,颈上交感神经能够调节全身血流,进而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此外颈部络脉是机体气血津液流通的枢纽,具有濡养全身组织的作用,而MG患者由于肌肉无力,血流速度减缓,因而本研究对颈部血管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ICA、CCA、ECA血流速度、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进一步对与MG联系密切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 CD3+、CD4+、CD8+、CD4+/CD8+水平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葛根汤配合温针灸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黄芪葛根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老年MG患者临床症状、疲乏程度,改善颈部血流速度,提高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未对远期疗效进行观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将重视增加样本数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研究。

[1]谢忠祥.经络针灸、舒经活络推拿结合清燥汤剂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99-100.

[2]周静,温昌明,孙军,等.免疫抑制剂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7):792.

[3]徐进.张怀亮教授六法辨治重症肌无力临床经验[J].中医学报,2017,32(3):376-379.

[4]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8-229.

[6]许贤豪.肌无力[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20.

[8]陈玉萍,魏东宁,肖漓.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9):944-947.

[9]乞国艳,薛银萍,杨红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对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CD4+、CD25+T调节免疫细胞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2):415-420.

[10]李艳,况时祥,何前松,等.扶阳解毒丸对Ⅰ、Ⅱ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7):1395-1398.

[11]徐鹏,吕志国,张影,等.基于循证医学的重症肌无力中医文献质量评价研究报告[J].世界中医药,2017,12(1):191-193,197.

[12]黄廷耀.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18例[J].河南中医,2014,34(12):2432-2433.

[13]况时祥,张树森,赵芝兰,等.补脾强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Ⅰ、Ⅱa 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2,44(7):53-54.

[14]赵刚,胡晓丽,郑加荣.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6,8(6):126-127.

[15]张迪,岳增辉,姜京明,等.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241-243.

[16]盛昭园,陈钢,胡智海,等.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40-542.

[17]陈金亮,王殿华,胡军勇,等.益气托邪汤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复发率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22-23.

[18]陈来雄.补肾活血汤配合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肾虚型6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7):605-606.

[19]杨爱萍,胡传国.健脾强肌汤联合康复训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功能及症状改善的研究[J].河北中医,2016,38(3):343-347.

[20]王强,刘运权,况时详.补脾强力复方联合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调控及其干预作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8):39-41.

猜你喜欢
肌无力葛根亚群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经常饮酒者喝葛根陈皮茶
葛根药膳用处多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六)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