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2018-01-12 00:21黄茂坤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食品类院校高职

黄茂坤

(黎明职业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大背景下,全国各高职院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领域在付诸实践的同时,许多学者开展了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路径实施等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是从学校宏观层面着手,落实到具体专业层面,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凤毛麟角[1]。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应与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相融合,才能彰显成效,形成各专业自身特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二者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过程[2],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3]。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的过程中,只有融入自身专业特色,方能取得实效。因此,本文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

一、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根本,本文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该培养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食品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产品更新换代快,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其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产品创新创造能力,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食品产业领域创业的入门门槛可高可低,有很大一部分产品适合小型化作坊生产和多样化生产,设备和生产场所的投资不大[4],适合通过系统教育引导缺乏原始资金、人脉资源、社会阅历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入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而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具体模块的运行和内容的实施来实现。该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三元能力论”[5],将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设计为创新创业知识积累模块、创新创业行为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品质养成模块。这三个模块及其培养内容之间交互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创新创业知识积累模块,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模块具体运行内容包括学生在创办企业、特别是创办食品工业类企业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法规知识等的学习积累;创新创业行为能力训练模块,是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及创业成功的关键,具体运行内容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机会识别与捕捉能力、团队组建与管理能力、人员沟通与协作能力、项目分析与决策能力等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品质养成模块,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养成良好创新创业精神、形成正确创业价值观、提升创业信心、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的核心,具体运行内容主要侧重敢为人先、抗压能力、艰苦奋斗、自信自强等品质的培养。

图1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图2 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径

二、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图2为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培养体系的运行需要匹配的实施路径才能实现其预期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实施主体,必须从师资队伍、组织机构、实践平台、专项经费、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综合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同步到位,才能保证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师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原有专业师资无法满足改革的需求,因此要采取措施,外引内培,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水平,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继续引进新教师,补充和优化师资队伍。但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应该将创新创业素养和经历作为新教师入职的重要考察要素。例如,某些高职院校在招聘新教师的公告中,就将具有3年以上食品行业就业创业经历作为教师聘用的优先条件之一;也有些高职院校专门聘请食品行业领域创业的优秀青年或企业家入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内涵建设,提升原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水平,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发展需要。例如,黎明职业大学营养与检测专业紧密联系食品行业企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学习和研讨活动,在全体专业教师中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

(二)设置权责明确的组织机构

运行顺畅、权责分明的组织管理机构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合发展的保障。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往往涉及多个层级、多个部门,需要各方协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遵循单中心、多层级、广覆盖的原则[6]。在学校层面,应成立校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的开展。例如,黎明职业大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后勤处、实验实训部、二级学院等中层正职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则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业务开展由二级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

(三)搭建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应以服务理实一体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为基本出发点。一方面,应贴合食品产业实际,在现有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共建兼具生产、教学、产品创新创意开发等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通过强化学生全面的技术技能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如与当地食品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中心,就是一类很好的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平台,培育和孵化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探索建立“创训结合,以训养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如以食品加工实训基地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意食品产品的企业化生产及运作管理实践,并以学生实践经营所得反哺专业技能实训,将专业技能实训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确保多渠道专项经费的投入

经费投入是推动高职院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动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组织机构设置等都需要相应经费的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经费,设法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保证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和相应人才培养体系的顺利运行。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培育项目等形式,获取各级政府更多的经费支持。比如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业试点建设项目经过一定周期建设后,总结出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即可进一步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相应的经费补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开拓思路,创设各种可行的条件,争取企业、行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经费支持。比如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并通过这些平台获取社会资本支持学校发展办学,作为政府下拨经费的有益补充。

(五)建立健全的良性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顺利进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运行的主体,必须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健全规章制度,从弹性学制、学风管理、导师帮扶、创业资金扶持、实验实训设备共享等方面着手,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规范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有人管事”和“有章理事”,协同推进食品类等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活动的政策机制。比如黎明职业大学出台的《黎明职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就为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政策机制保障。同时,黎明职业大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明确其管理职责和工作内容,从人、财、物、制度等入手整合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管理体制,保证食品类专业及其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培养体系的实施载体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载体,促进专创教育融合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最重要载体,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人才培养预期目标的根本。在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其对应课程体系建设应始终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点开展专业技术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实训课等的重构建设工作。黎明职业大学食品类专业在这方面开展一些具体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首先,整合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将专业技术课程分解为两大模块。一个模块主要侧重引导学生开展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或专业咨询服务类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以技术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的技术服务课程群,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技术等理实一体课程;另一模块则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食品创新制作和销售的创业活动,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意食品开发和制作能力为主的食品加工类课程群,包括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等理实一体课程;同时改革专业技术课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形式向多种考核形式结合的转变。其次,优化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围绕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将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两个模块。其中,限选课程围绕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食品营销等主题开设;任选课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引导学生选修对未来创新创业活动有帮助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最后,与专业实训充分融合,探索搭建集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行为能力训练、品质养成于一体,全过程螺旋阶梯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

(二)以竞赛活动为辅助载体,巩固专创融合效果

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以较全面地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系统课程教育的有益补充。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开展各类调查调研活动,制定和论证创新创业方案,甚至开展创业项目的实践运行。一系列的竞赛环节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得到深入积累、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应该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平台,定期开展食品类专业的科技创新、创意产品设计及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例如,黎明职业大学食品类专业每年都组织学生参与校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创意烘焙产品制作大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有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黎明职业大学还依托食品类专业成立校美食协会,从学校层面推进覆盖全校的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社团(俱乐部)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并统筹组织各类食品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促进活动的良性发展。

四、结 语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体系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发展作为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本校食品类专业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食品产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高规格的人才。

[1] 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27.

[2] 张宝生,张思明.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15.

[3] 王晓艳,杨福章.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教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4.

[4] 刘明华.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85.

[5] 叶玲丽.基于创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9):85.

[6] 张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4(10):30.

猜你喜欢
食品类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