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2018-01-17 15:22曹荣荣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

曹荣荣

摘 要: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开头的成功至关重要,学生在高一打好基础更是重中之重。进入高中以后,不論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知识的难易程度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因此,应该如何串联起初高中数学的教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高中生在跨越这一道门槛时更顺利稳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衔接措施

一、在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1.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编制的最初目的是让学生从掌握最熟练的初中已学知识开始,建立初高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内容衔接的桥梁,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阶段。有些高中学校,尤其是包含初高中的完全中学,能够组织教学最前线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中数学教师编写初高中关于数学教学衔接的校本教材,教师将已有的初高中数学课本可能存在的、不好衔接的教学内容加以梳理,整理相关的衔接知识;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准备课后辅导类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复习。

例如,一些比较简单且必须掌握的定理公式,比如分母有理化、有理化因式、最简二次根式、含字母绝对值等,要注重新老知识的关联和不同,从而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

2.增加初高中教师听课、评课、座谈的次数

学校应增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教导,开展关于课程改革以及初高中教学特点的专门讲座;教师应该多角度掌握课本,熟悉课程知识。

二、在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初中时候的思考方式大多还是形象思维,还有一些是较为低等级的偏经验的思维方式。但是高中数学以理论为主,在思考的方法上,相对初中来说较为成熟,同时也在向着论辩的思考方式转变。所以,高中数学需要学生通过看、比、想、总等方式构建严格的数学思考框架。

2.顺利度过过渡阶段

高中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有非常多的知识是需要有良好的衔接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如函数方程、集合包含、几何等知识。在这当中,有一些是高中的新知识,有一些则是初中内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温习,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旧知识和新内容之间的异同和关联,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做到既不忘记之前的旧内容,还能迅速学到高中的新知识。

在新课程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从初中已有知识入手,注重新课程和老课程内容方面的比对,并且能够指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温故而知新,把新知识融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的教材,还应对初中的数学有所掌握,无论是从教材上还是在教学的标准上,明确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差别。

三、转变学习方法

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学习方法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初中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中解脱出来,由之前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时代,因为年龄、教学方式等因素影响,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往往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到了高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学生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在课下还需要有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及时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教材的知识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局限,再加上一些学生为了中考的好成绩死记硬背,从而形成了懒惰的思考方式,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函数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清晰的条理。高二数学的教学中,逐渐加强学生的概括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高三则应该对学生的前瞻性、独立性等进行着重培养,为其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最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来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还要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的难度和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钟建新.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1):158.

[2]朱爱贞.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 2016(19):83-84.

[3]郑光玉.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教育,201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初中数学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