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2018-01-17 00:44周祝慧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行为习惯措施

周祝慧

摘 要: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本文阐述了如何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行为习惯;措施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对于幼儿的行为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教人要从小教起。3-6岁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

一、幼儿学习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这就是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幼儿送入幼儿园上学,那么教师就会教给他们很多本领,如画画、跳舞、唱歌等。这些技能教学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生活即教育”与传统说教不同,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教育目标,如吃完饭后,教师要提醒幼儿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午睡之前,教师要让幼儿把脱下的衣服整整齐齐叠好……吃饭、叠衣服、如厕等这些幼儿每天都会做的事都可以成为教育幼儿的机会。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但是“养成”就需要坚持,需要不断强化。人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可以成为教育素材,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培养幼儿范例。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和品质的契机,将“培养”“教育”寄托于“生活”。

二、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受环境影响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这种环境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幼儿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

成年人也会被环境中的消极情绪影响,会被环境中的“不劳动”“懒惰”影响做事效率。幼儿时期是可塑期,也是最容易被影响的时期,成人都会被熏陶发生改变,更何況是幼儿呢?

幼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对这个陌生未知的世界,他们所接触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老师,都是自己效仿的对象。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环境以及独立进餐的环境等,这些都会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环境的脚步,调整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习惯。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直接范例,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有一天课间活动时,笔者正和幼儿一起阅读一本绘本,忽然听见旁边两个小男生发生了口角,笔者走过去询问情况,一个小男孩说:“这本书明明是我先拿的,他非说是他先拿到的,我说不过他,我也是醉了。”听到“我也是醉了”几个字,笔者脑海里一闪而过:这不是最近很流行的用语吗,这个男孩怎么会用呢?笔者询问后才知道,这个小男孩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时不时会说两句,久而久之,小男孩听多了,也会说这句话了,还会模仿大人两手一摊一脸无奈的动作和表情。事情虽然很琐碎,但说明了家长的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幼儿看在眼里,而幼儿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相应的模仿。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大人”的原因吧。

三、成人的教育思想往往忽略“生活”

在成人的意识中,让幼儿多学本领、多学技能,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很多幼儿甚至从小班开始就进入各个培训班,有的孩子一天就奔跑在几个培训基地之间,有时候笔者会问家长:“你们觉得,孩子这样幸福吗?”家长却往往答非所问:“让孩子多学点技能,有什么不好呢?”幼儿身怀多种技能,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家长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并加以培养。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施加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抛之脑后,想让孩子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久而久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这样一来,幼儿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总之,生活即教育,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的场所,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幼儿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行为习惯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