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2018-01-19 03:48王爱平郑雪菲王彦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炎性炎症因子

苏 静 陈 琰 王爱平 石 雪 郑雪菲 王彦君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 130041)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ESCD)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我国ESCD患者发病原因的16.4%〔1〕。研究表明,高血糖引起的炎症过程和代谢异常是导致DN的关键,也是促使DN发展为ESCD的主要驱动力〔2〕。炎性反应通路在DN的发展过程中起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IL)-1、IL-6、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是参与其发病的主要炎性因子〔3〕。而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作为一种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转录、DNA修复、分化和发育〔4〕,并且在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HMGB1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6年2~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或住院患者100例,分为单纯T2DM组和DN组各50例,T2DM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28±0.86)岁,体质指数(BMI)(22.46±3.04)kg/m2;DN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2.68±7.58)岁,BMI(21.98±3.49)kg/m2。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48±2.66)岁,BMI(22.00±2.37)kg/m2。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T2DM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及分型标准;(2)无DN诊断依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 UPQ)<30 mg,肌酐<104 μmol/L,无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等〕和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糖尿病;②合并严重感染;③严重心功能不全;④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⑤1个月内服用肾毒性药物;⑥合并泌尿系统疾病。

收集所有入选的T2DM患者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体重(kg)/身高(m2),eGFR(男)=186×血肌酐-1.154×年龄-0.203×1.233,eGFR(女)=186×血肌酐-1.154×年龄-0.203×1.233×0.742)。

1.2研究方法 入组患者夜间禁食至少8~10 h后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常温静置2 h后,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然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HMGB1、IL-6、TNF-α的浓度,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 果

3组HDL-C、L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与DN组FPG、HbA1c、TG、TC、eGFR、HMGB1、IL-6、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与DN组FPG、HbA1c、TG、T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eGFR、HMGB1、IL-6、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1;与T2DM组比较:2)P<0.01

3 讨 论

HMGB1为一种晚期炎症因子,通常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但当机体受到感染和损伤时,体内多种炎性细胞活化并主动分泌HMGB1至细胞外,坏死细胞被动释放HMGB1至细胞外,可作为有效的促炎细胞因子通过与多种细胞表面受体,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和toll样受体(TLRs)如TLR2、TLR4或TLR9结合发挥作用,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随着DN的进展,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核中的HMGB1分泌至细胞外液。本研究进一步证实HMGB1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IL-6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够激活细胞表面的信号组件。DN患者肾组织活检的结果首次证实IL-6 mRNA存在于肾小球和肾间质中,同时其在血清和尿液中的水平也被证实,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即便血清和尿中的IL-6是DN患者的候选检测指标,但是无论有没有DN,IL-6都与身体脂肪含量和胰岛素抵抗高度相关。因此,检测肾小管标志物和尿中炎性因子排泄水平可以直接反映DN患者肾脏内部炎症情况。

TNF是一种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多功能促炎细胞因子,在脂质代谢、凝血和内皮生物学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TNF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抗TNF治疗在抑制由CD4+CD25-T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此外,TNF也产生于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并且与炎症和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中,可检测到TNF在尿液和肾脏组织中表达增加,并且注射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通过抑制TNF的活性,可以减少尿白蛋白的排泄。在人类中,已经证明了血清TNF水平升高和肾组织的结构变化有关〔4,5〕。总之,抗炎性因子治疗有助于延缓DN的进展,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1Lin ZH.Nephrology in China〔J〕.Nat Rev Nephrol,2013;9(9):523-8.

2Cooper ME.Diabetes: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still an unresolved issue〔J〕.Nat Rev Endocrinol,2012;8(9):515-6.

3Muthuppalaniappan VM.Diabetic nephropathy〔J〕.Medicine,2015;43(9):520-5.

4Navarro-Gonzalez JF,Mora-Fernandez C,de Fuentes M,etal.I-nflammatory molecules and pathway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Nat Rev Nephrol,2011;7(6):327-40.

5Tang DL,Kang R,Livesey KM,etal.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is essential for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J〕.Cell Metabol,2011;6(13):701-11.

猜你喜欢
炎性炎症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