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及对Glasgow预后评分的影响

2018-01-19 03:48何国军杜亚辉李旭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夹闭术开颅栓塞

何国军 杜亚辉 李旭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天津 300193)

脑动脉瘤(CA)是指脑动脉腔内局限性的异常扩大出现的动脉壁瘤状突出,多因脑动脉管壁先天缺陷或管壁压力增高所致,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预后质量普遍欠佳。研究显示〔1〕,老年人群因自身功能的衰退,加之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因此CA发生率较中青年人群明显提高,且病情往往更加严重。相关统计显示,老年人群CA发生率可达15.0%〔2〕,且5年远期存活率不足7.5%。及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脑血管瘤,是降低疾病致残致死率的关键,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开颅夹闭术是既往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着较高的近期效果,但却存在创伤大、远期疗效不理想等劣势〔3〕。随着影像学和介入栓塞技术发展,介入栓塞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易被医患接受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CA治疗中,其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开展比例高达85.0%〔4〕。研究表明〔5〕,介入栓塞术治疗CA时不仅可达到开颅夹闭术效果,且术后远期康复效果更佳。本研究就两种术式在CA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展开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6月到2016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CA患者82例,纳入标准〔6〕:①均经CTA/DSA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CA;②年龄≥60岁;③均于发病后72 h内接受手术治疗;④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器官组织疾病;⑤均符合相关手术指征;⑥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动脉夹层、脑血栓等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烟雾病者;②合并急慢性感染或严重传染性疾病者;③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者;④Hunt-Hess分级未Ⅳ或Ⅴ级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8例,年龄62~81岁,平均(67.82±5.76)岁,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8例、Ⅲ级8例,病变部位:后交通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22例、后循环动脉7例、其他部位3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9例,年龄61~80岁,平均(68.03±5.84)岁,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6例、Ⅲ级8例,病变部位: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21例、后循环动脉8例、其他部位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均行术前常规处理,包括早期急救、降低颅内压、及时引流脑脊液、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1.2.1开颅夹闭术 均接受全麻处理,并行常规气管插管,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预防患者脑血管痉挛,经CTA/DSA检查诊断动脉瘤位置,对于前交通动脉瘤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常规消毒铺巾后,于头皮做长约7~8 cm弧形切口,依次切开头皮、皮下组织及骨膜,随后翻转皮瓣并行颅骨钻孔,采用铣刀铣下骨窗并切开硬膜,沿脑裂缓慢分离至动脉瘤部位,使用血管夹阻断动脉瘤血管血供,依次分离出动脉瘤及其粘连,选取合适动脉瘤进行夹闭,在确保血管夹移除后瘤颈夹闭无出血和血管痉挛后,留置引流管于硬膜下,随后逐层缝合创口,于术后2~4 h移除留置管。

1.2.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同对照组患者,首先给予全身肝素化处理,并控制收缩压在100 mmHg以内,手术前、中后均维持静脉泵注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经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明确脑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及方向等资料,选取直径、长度及类型合适的弹簧圈,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6F动脉鞘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经微导丝引导插入微导管,并在DSA检查指示下将微导管移至动脉瘤腔中部,根据检查结果选取合适弹簧圈行动脉瘤栓塞,保证弹簧圈完全位于动脉瘤内。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及库欣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③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Glasgow预后评分和复发率,其中Glasgow预后评分包括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方面,满分为15分〔7〕,分为①恢复良好(14,15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仅伴有轻度障碍;②轻度残疾(11~13分):存在一定残疾但能基本实现生活自理,工作需在保护下进行;③重度残疾(7~10分):存在明显残疾但意识清醒,日常生活均需他人帮助;④植物生存(3~6分):脑干反射消失,仅保留有呼吸、清醒周期等最小反应,存在高死亡风险;⑤死亡(1,2)分: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行t、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及库欣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41〕

2.3两组患者的随访Glasgow预后评分和复发率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Glasgow预后评分恢复良好比例为75.61%,对照组Glasgow预后评分恢复良好比例为48.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28,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随访Glasgow预后评分和复发率比较〔n(%),n=41〕

3 讨 论

CA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导致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的疾病致残和致死率。相关文献报道,老年CA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的比例达30.0%以上〔8〕。研究表明,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尽量控制在72 h内明确诊断,并结合规范化手术治疗,能够明显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9〕。开颅夹闭术是既往治疗老年CA的主要手段,其能迅速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疾病致死致残率。但临床研究证实,开颅夹闭术存在创伤大、出血量多、机体耐受差、并发症多及术后康复慢等缺点,尤其对机体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易造成心肺功能损害,导致严重后遗症〔10〕。且术中易受脑水肿、动脉瘤复杂解剖位置及邻近血管变异的影响,导致手术效果受限。同时研究显示〔11〕,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发生部位要求高,仅对大脑中动脉部位瘤治疗效果较好,而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后循环等部位动脉瘤效果欠佳,术后存在较高的破裂出血风险,远期预后疗效较差。

随着影像学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成为外科手术发展趋势,其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脑组织损伤低、并发症低及安全性高等优势〔12〕,在老年CA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比例甚至达85.0%。介入栓塞术操作均在血管内完成,避免开颅手术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创伤,且有效保护神经避免牵拉损伤,降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同时远期预后效果较优。同时研究指出〔1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较开颅夹闭术适用范围更广,在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前后循环及中动脉等部位动脉瘤中均有着较高疗效。目前关于两种手术在CA治疗中的报道较多,均证实两种术式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因创伤低、避免开颅等优势,其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明显更低,且远期预后疗效更佳〔14〕。本研究结果显示,表明两种术式均有着较高近期效果,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更低。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远期预后效果更好。但该手术术中需迅速将弹簧圈推动至动脉瘤内部,并及时选择合适弹簧圈填塞瘤腔,实现止血目的,期间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张 扬,顾大群,晁迎九,等.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效果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1):7-10.

2徐江林,张宪哲,李永豪,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24):723-5.

3Delgado-Almandoz JE,Crandall BM,Fease JL,etal.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three fusiform cerebral aneurysms with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in a patient with dilating HIV vasculopathy〔J〕.J Neurointervent Surg,2014;6(2):12.

4李文辉.神经外科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2;52(40):66-8.

5王占峰,赵兴利,陈 平,等.老年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急性期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252-3.

6Wang B,Gao BL,Xu GP,etal.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is applicable for large and giant intracranial aneurysms:experience in one center with long-term angiographic follow-up〔J〕.Acta Radiologica,2015;56(1):105-13.

7Smith MJ,Sanborn MR,Lewis DJ,etal.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ve higher quality of life after coil embolization:a decision analysis〔J〕.J Neurointervent Surg,2015;7(12):898-904.

8方景海,于 明,张晓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特点及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36-7.

9Chung J,Park IS,Park H,etal.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after clipping: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completely clipped or recurred cerebral aneurysms〔J〕.J Cerebrovasc Endovasc Neurosurg,2014;16(3):262-7.

10巴特尔,徐 亮,李 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86-7.

11田 甜,孙雅菲,呼铁民,等.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7):420-4.

12Maduri R,Pelissouguyotat I,Guyotat J,et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VM-associated false aneurysms:protective role of embolization against rebleeding in the acute phase of hemorrhage〔J〕.Behav Modific,2014;38(3):392-411.

13Yavuz K,Geyik S,Saatci I,et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with flow modification with the use of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J〕.Am J Neuroradiol,2014;35(3):529-36.

14江 辉,裴红霞,赵京涛.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51-4.

猜你喜欢
夹闭术开颅栓塞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