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让教育更美好

2018-01-24 11:50陈惠琴王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儿童立场课程实施

陈惠琴 王燕

摘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基于儿童立场,通过寻根溯源,确立课程理念;传承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关注儿童,创新评价方式,进行了校本课程构建与研究实践,让学校充溢活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儿童立场;本道课程;课程构建;课程实施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创办于清光绪31年(1905年)的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弦歌不绝,人才辈出。校如其名,回顾办学历程,培本的“本”字,已成为学校文化内涵的气质表达。为承继学校优良传统,更好地履行新时代的育人使命,学校以课程为主抓手和立足点,进行了“本道课程”顶层设计,通过课程构建与研究实践,让学校充溢活力,师生共同发展。

一、寻根溯源,确立课程理念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抓手。一直以来,培本人都没有停止过对发展之本、育人之本的探寻与守护。随着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学校提出了“大家培小,立本生道”的办学理念。由此学校明确了培本教育的根本使命与追求——立本生道,确立了培本的教育哲学——本道教育。因此“本道课程”的开发便成为培本人构建“本道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本道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必须为了学生;是探寻儿童生命成长之道的课程,必须适合学生;是探寻儿童发展之道的课程,必须发展学生。为了学生是前提,适合学生是关键,发展学生是根本。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整体、多元、整体发展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源于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创造学生生活,使课程变成学生喜欢的样子。

本道课程中,“本道”二字,蕴含丰富内涵:“本”即本真,要守本真。“道”既代表道路,也代表方法。家国情怀、明德向善、健体澄心、求知养智、循礼尚美是本道课程的5大目标。

“家国情怀”是对昆山三贤思想的提炼和发展(培本小学曾是三贤堂所在)。所谓的“家国情怀”,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阐述“中国梦”时讲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学校倡导学生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健体澄心”是对我校三十多年体育特色的提炼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因此,我们提出学生不只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求知养智”源于我校“探索求知”的学风和“好学向上”的校风。求知即探求知识、谓希求被人了解之意。养智:培养智慧,涵养心智。戴圣《礼记·学记》中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求知养智即通过阅读、学习、修养、成长,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明德向善”源于朱柏庐“以德为先,知行并进”的育人理念(学校曾是300年前玉山书院所在)。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向善,指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何谓明德向善?即知晓并遵循道德操守,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

“循礼尚美”,则源于我校“谨慎淳朴”的校训。循礼,治学的正路是为了求其道、收其实,明礼以知所以,求实以知实效,知行统一,方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尚美是追求美好,推崇健美的身心, 培养学生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一般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依托。

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明德向善、健体澄心、求知养智、循礼尚美的未来公民,我们用本道串联学校发展逻辑,让“本道教育”落户培本,努力打造美好教育新样态。

二、传承创新,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课程构建、实施及评价。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互相反馈调节,相辅相成。本道课程的开发构建要基于儿童立场:即了解儿童的需要,遵循儿童的学习生长之道,引领儿童的发展,这是课程体系的“圆心”。学校以“让每个生命蓬勃生长”为理念,以“家国情怀”“明德向善”“求知养智”“循礼尚美”“健体澄心”培本学子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宗旨,积极构建“本道课程树”,它深深根植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家课程是其主干,本道校本课程是其枝叶,力求国家标准、地方要求和学校追求的融合共生。

本道课程核心导向在于引领学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是为了“立德”——在本道课程的濡染和践行中“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等关键品格。“向上生长”是为了“树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等关键能力 。“向下扎根”越深,德之弥厚,突显本真;“向上生长”越高,人之愈美,彰显灵动。其目标指向在于以课程的名义和方式将本道教育哲学、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 。

(一)高效落实国家课程

学校努力探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尝试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课程体系、进而把相应课程划分成周目标,同时创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比如,精心打造本道课堂,明确了本道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特征,即善于观察、学会倾听、常常激励、耐心等待、智慧引领、共同生长,据此建构相应的教学流程。学校还尝试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微视频、课前导学单等,突破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学得愉悦而高效。

(二)特色实施校本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丰富,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如表1):

1.历史传承类课程。结合学校前身玉山书院、昆山三贤堂的历史和文脉渊源,学校开发了“玉山书院文化”、“三贤”文化、“传统文化經典”类的历史本道课程,并编制了系列校本教材,包括《见贤思齐——昆山市三贤名言家训读本》、《百年培本》(低中高系列)、《大家童诗》、《立本生道——我们一起写家书》等。学校分年级使用校本教材,分类设计教学方式,分级安排课时总数。

2.成長仪式类课程。仪式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仪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感化、熏陶,以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仪式教育具有德育的内在功能,它既面向整体,又关注个体;既注重连续性,又注重阶段性。近年来,学校开发了系列“成长仪式类课程”,力求通过仪式课程让学生在仪式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感知正能量,进而内化学生的品格。如在孔子诞辰日举办的一年级的“开笔启蒙 大家培小”入学礼(开笔礼)、四年级的“童心飞扬 感恩成长”成长礼、六年级的“童年拾光 筑梦远航”毕业礼晚会以及每年举办的“科技创想节”“健康体育节”“尚美艺术节”等,均指向培本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凸显本道文化特色。

3.社会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分为“一馆两院两中心”(生活馆、文学院、科学院、体育中心、艺术中心)。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课,每周一次走班上课,人人参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东西校区每周二、五下午,100多个社团实践类课程同时开放,让课程有儿童,让儿童有选择。此外,学校还从中精选了二十多个精品社会实践类课程,形成品牌,构建社会实践类课程群。为配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在课时安排方面大胆改革,实行“基础课时”(40分钟)、“大课时”(60分钟)、“微课时”(5或15分钟)、“加长课时”(90分钟)等的长短结合,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在课程安排场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国家级生态厕所”“安全体验馆”“蒲公英生长吧”“真真灵灵银行”及校外的社区联合培育基地、公益机构等地方,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情境体验,提高育人成效。在课程任课教师方面,也是由本校教师、校友、家长、外聘专家等组成,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指导。

三、关注儿童,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对课程的构建、实践有着反馈和调整、促进的作用。通过评价,可以提高课程活力和效益。我校在本道校本课程的研究、推进过程中,同步推进评价的研究。我们认为儿童既可以是评价的对象,也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一)本道课程的评价原则

课程的构建和实践,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参与。要给予学生、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对课程开展的回顾和反思。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制定和设计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我们在评价中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多元评价。评价形式不能单一,要多元,可设计活动实践、作品汇报、表演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的时段也可以多元化,如单元评价、中期评价、期末评价等。

2.坚持赏识性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期末的一次测试或者展示就结束了,这样的评价体现不了学生发展。赏识性评价是以肯定学生的进步为指向的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参与课程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思维状态、心智状态等,做出充满激励性的评价,引领儿童地发展。

3.坚持全面性评价。所谓全面性评价,是指课程构建与实施中,评价不能单一,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课程。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进行评价,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

(二)本道课程的评价内容

本道课程的评价目标从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明德向善”“求知养智”“循理尚美”“健体澄心”出发,设置合理、恰当的评价标准,并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1.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表现,做好平常的记录,过程性表现占50%。期末的本道课程展示占30%,其余20%为学生延伸到课程之外的表现,根据其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或者参加相关课程的证书等来体现。

2.对教师课程设计的评价

学校要求课程教师在期末,根据课程的目标,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展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效。由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和学校课程考核小组,进行对课程的双重评价。课程教师制作课程展板,让学生进行贴章评比,综合评选出学生最喜欢的“校级十佳课程”,学校进行公布和表彰。

(三)本道课程的评价策略

本道课程,主要实施展示性评价和激励评价两种策略。

一是展示性评价,形式有三种。1.以本真秀、灵动秀、梦想秀等为舞台,展示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由学生现场投票,少先队颁发证书。每周活动一次。2.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对三份存折、点赞卡、阅读飞翔、培本之星排行榜等事项,每月发布一次,评出学习先进。3.举行本道课程嘉年华,学生投票评选校级十佳,每学期一次。

二是激励性评价。学校立足核心素养,设计十枚课程奖章,制定争章细则、兑换地图,开发特色文化奖品,激励学生在课程中成长。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奖章可通过“真真银行”存储,满10枚奖章,获得一枚培本银章,满20枚成长奖章获一枚培本金章,也可通过“灵灵超市”换购学校本道文化特色奖品,持续积聚成长力量。

自2017年10月课题实施以来,“本道课程”的研究与构建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编写了低中高年级的本道校本教材,形成了本道“三礼五节”系列活动汇编、本道“玩转创意”系列案例汇编和本道课程研究论文集等。未来,“本道课程”将更加生机勃勃,朝向儿童生活,朝向儿童的全面发展。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Bendao Curriculum” Based on Children

Chen Huiqin & Wang Yan

(Kunshan Peib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Our school, in view of childrens status, has mad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practice by tracing the sources to establish the idea of curriculum,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and focusing on children to reform evaluation methods, letting our school be full of vitality and let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velop together.

Key words: child orientation; Bendao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儿童立场课程实施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